万荣 | 万物生长,不负荣光

万荣 | 万物生长,不负荣光

七 六 八

这是一次旷日持久的

寻医之旅

晔问

问尊严,问名声

问灵魂,问态度

……

READ ON

万荣

万物生长,不负荣光

万荣 | 万物生长,不负荣光

人 物 介 绍

万荣 | 万物生长,不负荣光

万荣,主任医师,教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大内科主任、内科教研室主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科基地主任,消化科(北部)执行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上海市医学分会消化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质控专委会副秘书长,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医师培训基地主任,世界内镜医师协会消化内镜协会常务理事。长期从事消化系疾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尤其是人体生物钟与外分泌胰腺的生理与病理关联,入选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新百人计划等多项人才计划。擅长各种消化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治及消化内镜下的诊断与治疗技术,包括ERCP、ESD、EUS、EVL、EVS、ERAT、STER、POEM、NOTES等等;2017年完成亚洲首例MUSE内镜下胃底折叠术。

迄今主持、参与和完成国家863项目子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卫生部国家重点专科建设项目、上海市科委重点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研究工作。近年发表医学专业论文30余篇,影响因子逾100。参编教材及学术著作6部。

万荣 | 万物生长,不负荣光

1 从医之路

江西宜春,一座叫春的城市。

1970年,万荣出生在这座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小城。说起行医,万荣说,深受爷爷的影响。

万荣的爷爷是医馆的学徒工出身,除了干杂活儿,也跟着师父抓药、筛药、制药……出师之后,便做了走街串巷的郎中,他天赋聪颖,勤于笔记,擅长治疗麻疹,活人无数,是当地小有名气的医生,被人唤作“半仙”。

“但是,尽管是当地名医,却生活困窘。长大后才知道,爷爷为人治疗一次病,其实只收一分钱,最多再加两个鸡蛋……他所做的一切,好像无关金钱、地位,只是一份情怀支撑着。这种精神,直到现在,都令我感佩不已。”

万荣在高考的时候,听了爷爷的话:学医。爷爷说,学医能有一技傍身,捧一口踏实稳定的饭碗,而且,无论时局如何动荡,世事如何变幻,医生总是被人需要的。事实上,在政治斗争最激烈的岁月,爷爷凭他的医术,无争的性格,保全了这一家人,安然无恙。

1989年,万荣被江西南昌大学医学院录取。

从小没有进过城的年轻人,也是村里当年仅有的大学生,他被一辆披红挂彩的跃进牌货箱两用的大卡车,敲锣打鼓地送进城,从此开始了他的医学生涯。

学医确实很苦,但是万荣觉得,能适应种种学习氛围。抑或是受过爷爷的熏陶,抑或是秉性使然,本科五年,他埋首书海,从没想过出去打工赚钱,也根本无暇谈情说爱,校园对他来说,就是图书馆、教室、寝室——他不是班上最聪明的那一个,但却是最刻苦的,也是让同学们最信赖的伙伴。

毕业后,万荣成功留校,被分到了南昌大学的第一附属医院。

在第一附属医院的八年,说来平淡,却奠定了万荣专科的发展方向。

“消化道疾病在农村是常见的,我在老家的不少亲戚,都患过病,甚至因此而亡。而且,当时一附院的消化内科在全国实力强劲,现在也都是国家重点专科,因此,我对消化内科情有独钟。得益于见习时的优秀表现,我被消化内科纳入帐下。”

在万荣工作第二年的时候,那些鲜活的病例,常常让他陷入思考,萌生了提升知识结构的欲望。

“有一次,急诊送来一个病人,说自己是呕血,我没有进一步的诊断,就直接进行了治疗,但在半夜,病人出现了休克,在抢救时,才知道那不是消化道出血,而是肺咯血,好在病人成功抢救回来了。类似这样的病例,早期有不少,促使我养成一个习惯,治疗措施之前,一定是高度仔细地查体。”

这八年,万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仅诊断水平提高,攻读了硕士研究生,并且他的内镜治疗技术,也在这一阶段开始发轫。

2

新的挑战

1996年,万荣在第一次接触消化内镜。

在2000年前,国内消化内镜的使用,都在探索之中,从最初只是作为消化道疾病的检查工具,到现在的各类治疗功能日臻完善,二十年来,消化内镜的在诊疗技术上的发展,颠覆了传统,发现了更多未知的可能性。

“以现在的技术,我那位亲人遇到的疾病——肝内外胆管结石导致的肝硬化,是完全可以治愈的。”万荣表示。

2002年,万荣考取了瑞金医院消化科的博士生。

在这样一个具有百年传承底蕴的医院,老一辈唐振铎教授、徐家裕教授、江石湖教授严谨的治学风范,令万荣敬佩。在导师吴云林教授、袁耀宗教授及科室师兄姐们的引领下,在科研、临床和内镜的技术上,都得到了更有力的提升。在万荣读博的三年,内镜技术已经在国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开始运用在治疗上。

博士生毕业后,万荣应聘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科医生,时任消化科主任王兴鹏教授慧眼识英才。万荣对消化疾病的诊治,依旧怀着一腔热血,带着一份执着。2015年8月,在李兆申院士引领的长海医院消化科短暂学习和深造几个月后,他对内镜的治疗,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ERCP。

ERCP,是指经内镜逆行性胰胆管造影术。将十二指肠镜插至十二指肠降部,找到十二指肠乳头,由活检管道内插入造影导管至乳头开口部,注入造影剂后x线摄片,以显示胰胆管的技术。由于ERCP不用开刀,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并发症较外科手术少,住院时间也大大缩短,深受患者欢迎。

万荣介绍说,在早期,ERCP是通过导管介入,通过造影技术来诊断胆胰疾病,通过内镜下的观察,也可以排查胰十二指肠的一些疾病。而后期,ERCP延伸到对消化道的介入,用超声引导技术穿刺,现在通过ERCP技术支撑着内镜的诊治,而且还支撑了周围学科。

ERCP是消化道诊疗中最难的技术之一,而万荣和他的团队已经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

事实上,在南昌大学一附院时对内镜的理解和执着,为万荣打下了基础,现在,他享受着ERCP带给他的快乐。

“ERCP成功拯救了很多胆道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的病人,如果感染没控制好,他们很可能失去生命——黄疸的引流尤为关键,不管是恶性肿瘤还是胆道梗阻,如果没有解除梗阻,下一步治疗就没法实施。所以说,ERCP是通过内镜去治疗胆胰疾病的关键性技术,只有这种技术的存在,才能带动学科的高度。”

万荣说,做ERCP时,自己是在X线下思考。穿上铅衣的他,不会顾及可能面临的危险,读书时的那股不怕苦的精神,愈老弥坚。这些年,他顶着压力,克服困难,凭一腔孤勇,将ERCP推到了他理想中的的山巅。

困难很多,风险很大,比如要第一时间注意到可能会出现的并发症——肠穿孔、胆道胰腺炎等,万荣在刚开始使用ERCP技术时,常常力不从心,夜不能寐。但是,当他做到100例的时候,就像开车,想要体会各种速度的不同感受了。万荣针对更多种疾病,开展了ERCP技术的诊疗,他说,一切为了生命,因为每条生命的背后,还有一个家庭,压力是沉重的,这就需要团队一起扛。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ERCP开展的手术量,去年在2000台左右,数量可观。而万荣努力做到让病人、家属充分理解、感受ERCP这项技术。

“从更专业的角度来讲,ERCP的适应症有60多条,ERCP技术可以衍生出很多的治疗可能性,可以避免一些外科手术。例如,肝移植以后,胆道的梗阻,胆道胆管炎,可以通过这项技术去进行辅助,肝外科、普外科可能都会用到ERCP,我们的团队可以利用ERCP做外科手术前端工作,比如患者手术中有并发症出现,导致肠穿孔的,ERCP技术就可以帮助查缺补漏,帮助止血治疗,只要内镜所达到的地方,都可以帮助使手术更加完美。所以,由于ERCP技术的发展和支撑,使得学科与学科之间相互依赖。ERCP衍生出MDT的概念,即内外结合,多科合作,双镜联合,为手术保驾护航。”万荣说道。

万荣 | 万物生长,不负荣光

3

迎难而上

ERCP,救人无数。而最难忘的病人,往往是复杂而凶险的病例。

万荣记得,有一位101岁的高龄阿婆,感染化脓性胆管炎,胆道梗阻,高热不退。分秒必争,在过去,这类病人需要外科手术引流,但术后通便问题堪忧,万荣思考了一下,对家属表示,只需安放个支架就可以解决问题。但家属并不信任,十分犹豫。那天,万荣和阿婆的十个孩子进行了两个小时的沟通与解释。

“有风险是一定的,但病情实在危急,我想要救下这个阿婆,我思考的并不只是老人能不能扛得住这项技术,想到更多的是,能不能术后继续好端端活着,活到110岁、120岁。其实,我是有点私心的,如果连101岁病人的手术都能成功,年轻的病人都没有问题了。这个压力和责任,我扛了。”

在长时间动之以情的交流后,家属同意手术,手术20分钟结束,解除了老人的梗阻,将结石顺利取出。

术后,万荣得到了一封手写的,充满真情的感谢信,那是他想听的声音,真实的声音。

还有一个病人,是胆道梗阻的90多岁的老人,让万荣更为印象深刻。

这位老人胆道梗阻的症状不典型,也并没有高热反应,而是反复呕吐和吃不下饭,日益消瘦。令万荣感动的是,老人的孩子们不但爽快接受了ERCP手术的建议,对老人始终是无微不至的照顾。

“这是最让人动容的,孩子们都是那么耐心,给老人一遍遍梳头、洗脸、洗脚,陪在老人身边说话,老人快100岁了,身上总是干干净净,没有一点异味。更难能可贵的是,这些孩子都是普通的工薪阶层,却坚持让老人住一晚三四千的市一医院国际医疗保健中心的病房。中华民族的孝道,传承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

手术成功了,老人出院前的愿望是,希望万荣参加他的生日。他记住了,救下他性命的是万医生,所以,从此他就算认不清谁是万荣,在面对医生时,都称对方为“万医生”,“万医生”,已经成为老人心中,最亮的一束光。

“有时候,能感受到这个病人可能没有机会了。这时家属的迷茫和期待,会让我万分纠结。而有时候,在手术中发现病变了,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不单是一个胆管结石,而是十二指肠处有肿瘤,那会是非常大的意外。所以,诊断时要努力做到完善,但却依旧达不到完美。”

此时,万荣是焦虑的,有时候全靠“执着”支撑着,他说,执着会带来幸运,但执着需要配合理性的思考。

“真正的执着,是建立在个人的水平和准确的判断上。并不是我想去做ERCP技术,而是我放不下,我想用这个技术影响一批人。”

做的越多,会遇到更多的难题,也许病人会有经济原因不能如愿使用ERCP技术,也许快出院的病人突然情况恶化……这些都需逐一击破,但万荣作为团队的领袖,只能坚持做的更好,同时,他想要用技术带动学科发展,让同行、同事、病人都能意识到,ERCP技术的优势。

万荣 | 万物生长,不负荣光

4

科室发展

疫情之前,万荣升任为大内科主任,兼领消化科(北部)执行主任、消化内镜中心主任。

胰腺疾病,包括急性胰腺炎等,是消化内科的特色之一。科室有丰富的创新底蕴,万荣的导师,王兴鹏教授,是急性胰腺炎中国指南的主要撰写者;巫协宁教授,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胰腺炎,在国内享有盛名。而万荣,2017年完成亚洲首例MUSE内镜下胃底折叠术。

“比如食管炎,会有严重的反流现象,食道下端会有括约肌松弛,所以要进行一个折叠,让胃和食道之间形成一个角度,而且把胃底的黏膜还有食道下端进行加固。”

万荣觉得,自己依旧有上升的空间,希望提升得更快一点。按照十四五规划,医院快要建好新的大楼,打造成现代化的研究型医院。而对于消化科,在前期各大科主任的带领下,已经成为了医院的高峰学科。万荣希望,消化科形成更多的专属自己的特色学科,希望有新技术的拓展,还有亚专科的建设。

“新大楼建好后,消化科将形成独立病区,现在科室有23人,未来可能需要到50人。在这个框架下,在未来的五年,会形成比较完善的三个以上的亚专科,肝胆、胆胰、胃肠道,结合内镜技术——重要的是,内镜和消化科的相融合。”

“全院看消化,不要当笑话。”万荣笑着说。

他认为,要加强消化科的基础建设,可以打造全周期的管理——将病人的入院前,到入院后以至出院后的所有周期都安排妥当,将入院前对病人的宣传,和院内的治疗,院后的预防,打造成全周期的管理模式,因为,类似胰腺炎这样的疾病,很容易复发。

“这是对病人的负责,对医生来说,是完善数据库——一个为临床大数据的研究、新技术、新药物的开发,非常有用的数据库,这些都是我目前最关注的事情。”万荣平静地说道,目光深邃。

万荣 | 万物生长,不负荣光
万荣 | 万物生长,不负荣光

口述实录

唐晔

您觉得,您的管理特点是什么?

万荣

以点带线,以线带面。我们的整体目标是抓亮点,形成特色,这就需要引领学生、年轻医生朝着亮点走。

时代在发展,二十一世纪走向了又一个十年,现在的管理模式和过去完全不同了。现在的孩子很有个性,所以我“怕”他们生气,已经不能像以前一样强调规范,严厉训斥,让学生流出眼泪来才算完,现在的教育模式不是这样的,年轻人不吃这一套(笑)。其实,我是把每一个学生,每个科里的医生都看得很宝贵,一个都不能少。他们够辛苦了,一年可能要面对一千的病人,而且医生有太多角色需要分配时间了——去大学讲课、带学生、上晚班、做手术、开会……所以,我会根据各个医生的特点,个人的特性,分配工作。我们有三种医生,复合型医生、教学型医生、临床型医生,这其实是培养管理的最好的方法,让医生做自己擅长的工作领域,就可以整合资源,将事情做到更好。而年轻的医生要“哄”,知道他的优点是什么,然后帮他定位。还有一点,奖惩方面要以奖为主,提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事情真的很多,有人说你为什么把自己整得这么辛苦,我觉得,这就是知识分子的使命感,推着自己一直坚持下去。

唐晔

您有得到奖励吗?最希望得到谁的奖励?

万荣

我每年都会拿到许多奖,但我现在觉得,平平平淡就是最好的。早期会因为自己刚学会一种新的技术,比如某次利用ERCP处理疾病做的很漂亮,就会自我欣赏,到处炫耀,但以后我就意识到,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的技术进步,才能作为他人的榜样,让病人感觉到有希望。

唐晔

您的学生现在把您当做榜样,那么,您有看作榜样的人吗?

万荣

我的榜样,还是我的爷爷。他带给我的影响很多,还让我体会到了祖国的文化瑰宝:中医。直到现在,我有时候会用舌诊、脉诊给病人作为诊断的参考,病人会说,主任,您还会中医啊?其实我是略知皮毛,都是跟爷爷学的。老人家过世后,我把他手抄的几本近代医书,还有他平素的医案,珍藏起来了,时不时拿出来看看,那里头一笔一划,都是老人的心血,这就是仁心。我小时候总喜欢跟在他身后走,走街串巷,田间村头,晃晃悠悠地跟着他,总觉得他是多么可爱的一个老人,一生平心静气,与世无争,与人为善,很少发怒,虽然上不了名医榜,但是他在很多村民眼里,就是华佗、李时珍。我希望,我在古稀之年也可以达到他这样的境界。

当然,我还有其他的榜样,比如身边的前辈医生,我们科室几位前任领导,都是我的榜样。我看着他们的背影,努力奔跑。

要学习的真的太多了,医生是终身学习的职业。现在的内科医生已经不是传统的内科医生了,比如我们消化内科,将使用更多更新换代的内镜,造福人类。而消化科,我觉得将来也很可能成为以器官和疾病为导向的中心,这样的理念下,消化科、消化外科、肿瘤科、介入科都融合在其中,多学科分工合作,为病人带来最大的获益。

唐晔

如果请您给学生讲一堂无关专业的课,您会讲些什么?

万荣

万物生长,不负荣光。如果上课的话,我想说说“成长”。我觉得,比成功更重要的,是拥有成长心态。有作家曾这样描写成长的心态:午夜时分,往事历历,纷至沓来。其中不尽是美事:痛苦、错误、未尽之事,以及令人羞愧和悲伤的种种往事,一齐涌上心头。但是一切,无论好与坏,痛苦与欢乐,都描绘进了丰富的人生画卷中,都成了我思想的粮食和进步的动力。事实上,拥有成长心态的人,认为个体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通过努力,我们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相信努力可以改变结局,既然选择了就坚持,不要轻易后退。这就是成长心态。

唐晔

您现在还有阅读习惯吗?

万荣

时间有限,我现在会看一些散文,比如木心的书。我很欣赏木心,他看起来很和气,但他的和气与其说是宽容原谅,不如说是不在乎,因为他有更值得做的事,有很多更美的事要做,我喜欢他这样的性格:安然,天真,自我创造。

如欲深度了解万荣教授及相关学科,可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万主任在线”

采访/唐晔 编辑/阿迪拉

晔问仁医已入驻知乎专栏、今日头条、腾讯内容开放平台,欢迎前往订阅。

如有相关问题需要提问此医生,

或有感而发,

您身边若有工作在三甲医院的仁心医生,欢迎提供线索或者直接引荐。

版权声明:

本文系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如需转载,请在[晔问仁医]后台留言;

授权使用请注明:“来源[晔问仁医]及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