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弃人生的“上升通道”,得到如此惨烈的结果原因何在?

这世界上,最好的书并不是向你灌输知识的书,而是能够有效促进你独立思考的书,是能够全面提升你思维层次的书!一个缺乏知识的人只需苦读就可以得到极大提升,而一个思维固化、没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即使读了很多书,也最终只是个任由他人摆布,无法改善命运的两脚书橱。这并非读书无用,但足以证明缺乏独立思考的啃书是毫无意义的。不幸的是,当今社会中,正不断产生着大量的啃书人!

放弃人生的“上升通道”,得到如此惨烈的结果原因何在?

好书是用来思考的,而不是用来读的,更不是用来听的。当一本好书的内容被人压缩成一段自说自话的视频或音频,那么,这本好书相当于进行了再次加工,不要说缺乏了原滋原味,甚至连主要思想都可能被“解说者”篡改。而且,当原本几百页的内容被有选择性压缩或重点阐释时,不可避免地丢失了大量原著中极为重要的内容,甚至沦为“解说者”阐述个人思想的载体。简而言之,书籍内容再加工的过程很容易产生大量“断章取义”的解读,解说者站在个人立场上不会觉得有任何不妥,但却要听众们来承担误听误信的后果,于是,很多“断章取义”的结论就会大行其道。

放弃人生的“上升通道”,得到如此惨烈的结果原因何在?

《论语》 中,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孔子是代表儒家思想的伟大圣人,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伟人,自然也就成为了很多排斥传统文化的慕洋犬们大肆攻击的对象。这些人其实大多并没有多少传统文化底蕴,但他们一直很擅长“断章取义”!对于孔子的以上说法,常常在被提及时就缩水成了“以德报怨”,完全不提孔子的“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就是刻意曲解,而很多读者或听众因为根本不读经典,自然就被洗脑了。尤其是当下的很多网文里,作者的水平很有限,却喜欢谈高大上的话题,各种歪解曲解,丝毫不负责任,带偏了多少人?当然了,我也不同情这些被带偏的人,自己不读书,活该被别人忽悠。

放弃人生的“上升通道”,得到如此惨烈的结果原因何在?

《论语》中,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如果不了解孔门弟子的成就,仅就此片段而言,相信多数人都会认为宰予“孺子不可教也”,而实际上呢?宰予名列孔门“四科十哲”中,是言语科中的第一名,口才比有大作为的子贡还要好。

放弃人生的“上升通道”,得到如此惨烈的结果原因何在?

很多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只有系统性深入学习才能了解到其中的真谛。若只是偶尔翻翻,或者听听网络上的碎片化解读,即使你很认真,也可能不辨主次地全盘吸收,进而吸收了一些错误的观点,这就很可惜了。

很多经典书籍,都有大量相关的注解类书籍,而最好的阅读起点仍旧是原典,阅读原典是让我们建立起自己对经典的第一认知,而不会被他人的解释先入为主。哪怕自己的想法是错的,阅读原典之后,通过认真比对其他人的不同解释也可以找到当下你认为最适合的解释。然后,反复地进行这个过程,再加上人生阅历的提升和不断思考相结合,就更容易找到趋近正确理解的答案。很显然,这个过程必然是建立在对经典整体把控的前提下,碎片化的学习基本上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放弃人生的“上升通道”,得到如此惨烈的结果原因何在?

最近刚好看过一篇自媒体文章,标题触目惊心,针对二桃杀三士这个故事,作者将晏子定位为小人,而将三士定位为君子,这简直太荒谬了!何为君子?何为小人?这是首先需要分辨的道理!并且为何要杀“三士”,怎么不解释清楚呢?就为了让大家认同“三士”是被冤枉的,从而推导出“晏子是小人”的结论吗?这种文章就是典型的恶意误导,作者也是习惯胡说八道了,毕竟在传统纸媒时代,这种烂文章能发表吗?

放弃人生的“上升通道”,得到如此惨烈的结果原因何在?

学习需要“系统性”,所以,读书就要通读,只有通读才能确保书籍保有完整的因果链条,这是一个起码的前提。接下来,读书是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只有将所有的前因后果都在大脑中组合成相互关联的因果网络,才可能更接近书籍中所蕴含的真意,得到最好的学习成效。反之的话,读书不读全,必然会断章取义。只读不思考,难以甄别书籍或文章内容,则容易被不良作者洗脑,造成很多观念上的误差,进而限缩一个人的思维层次,最后断掉一个人这一生的“上升通道”!

感谢阅览《明境国学》

您的关注转发是我持续发文的动力。

西化侵蚀传统,文化急需重振!

以《易经》为纲,传承经典,复兴国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