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代核弹引爆控制系统奠基者俞大光:小处不可随便,细节决定成败

【图文由“中国科学家”(ID:Chinses_Scientises)公众号原创,转发请申请授权。】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并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而在“两弹一星”成功发射的背后,还有无数个隐姓埋名、贡献生命的科研人。俞大光就是其中的一位。

中国第一代核弹引爆控制系统奠基者俞大光:小处不可随便,细节决定成败

2006年9月,俞大光在西昌举行的四川电子学会曙光分会学术年会主席台上发言

俞大光,我国著名的理论电工和电子工程专家,是我国第一代核弹引爆控制系统的奠基者,为发展我国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作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位名师,一直积极参与、关心和支持高校电工教学的改革与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奠基性工作;他的著作《电工基础》开创了编写具有中国特色电工教材的先例,培育了新中国的一代学子,为发展我国的电气、电子工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小处不可随便,细节决定成败,是俞大光一生坚守的品质。对于他来说,只有把握了科研工作里丝丝入扣的细节,才能保证成果的严谨科学。

悠悠成长路

1921年1月22日,俞大光出生在辽宁省盖平县城(今盖州市)门第之家。家族以“元善世昌,文明大启,声振家邦”排序,父辈为其取名“大光”,期许他能光耀门楣。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东北沦陷,俞父携全家移居湖南长沙,俞大光在哥哥俞大猷的严格要求和悉心指导下,顺利完成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课程,进入湖南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在这里,他打下了坚实的电学基础。

1939年毕业时,正值家乡湖南被战火侵袭,为生活所迫,他到湖南烟溪第十一兵工厂当了一名办事员。但是他仍求学心切,在几经辗转后报考武汉大学工学院,并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

1940年,俞大光进入武汉大学学习,一年后进入电机系。学校的教学要求极其严格,他凭着之前打下的基础和专心致志的学习,在大学毕业时获得工学院四年总平均成绩的最高分,享受到优先介绍工作的权利。

当时,电机系主任陈季丹教授、赵师梅老师,很想为学校留下这个优秀弟子,而俞大光思前想后,也觉得自己更愿意做学术工作,选择了留校任教。

20年教师生涯

从高中起,俞大光就十分敬佩那些讲课出色的老师,当他走上讲台,他就有意识地模仿和借鉴这些老师的讲课风度和板书风格,并受到学生的欢迎和好评。

在武大任教期间,他承担电机实验课程,主讲交流电机习题和电仪与测法课程,并承担电磁测量实验室的筹建任务。由于勤奋治学、教学有方,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时,他就首批晋升为讲师。

1950年9月,他被武汉大学选送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班进修,学习苏联的教学经验。在苏联专家指导下,俞大光主攻电工基础课程。

他深厚的理论功底、刻苦钻研的进取精神、业务技术上的独到建树被哈尔滨工业大学老师所看中,哈工大领导专程进京疏通,将他从武汉大学调入哈工大任教。

中国第一代核弹引爆控制系统奠基者俞大光:小处不可随便,细节决定成败

1951年俞大光(右一)与俄语男教师合影

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建设人才,急需发展教育,俞大光认为要发展教育,必须解决教材问题。

于是他在完成繁重的教学任务的同时,废寝忘食地伏案疾书,将自己积累起来的教学实践经验加以整理,先后编写出版了《电工基础》上、中、下三册,成为我国50年代教学改革后的第一套完整的高等工业院校本科电工教材。

这套教材具有理论联系实际、讲解清楚、易于教学等优点,颇受广大高校师生好评。

中国第一代核弹引爆控制系统奠基者俞大光:小处不可随便,细节决定成败

1957年,俞大光在哈工大时的标准照

在近20年的大学教育生涯中,俞大光总结出了一套“规章严格,功夫到家”的办学经验,为国家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合格的建设人才,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由于他治学严谨,被学生封为“铁将军”。他幽默地说:“我很愿意接受这顶桂冠,教而不严师之惰嘛,在教学工作中岂能丧失原则,误人子弟?”

30年隐姓埋名

1962年,一纸调令改变了俞大光的人生轨迹。他服从组织安排,离开自己挚爱的教育事业,从东方“莫斯科”远涉大西北荒漠,去探索新的科技奥秘。

中国第一代核弹引爆控制系统奠基者俞大光:小处不可随便,细节决定成败

1962年在电工基础实验指导室试验(前排左四为俞大光)

1963年,俞大光被任命为二机部九所设计部副主任兼十五研究室主任,研究核武器的引爆控制系统和无线电遥测系统。

展开研究工作需要无线电电子学、电化学、精密机械、航空仪表、高电压工程等学科的知识储备,但这都是他不了解的领域,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习。

当时掌握了这门技术的美国、苏联对外严格封锁科研成果,无从学起的俞大光与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凭着深厚的电子理论、数学物理基础和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以“摸着石头过河”的百折不挠的精神,夜以继日地奋斗在科研第一线。

1963年2月,他审定了首次核试验引爆控制系统方案。8个月后的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新疆罗布泊引爆。“蘑菇云”腾空,世界震惊。

七十年代,他投身于中国国防尖端武器的研制工作,参加了首次潜艇水下发射导弹试验、多次导弹配型实验和储航试验五年终检,带领同事成功完成触地引信测试、潜地导弹引爆系统测试。

1983年,他被任命为某武器核战斗部总设计师,经过五年的努力,该型号战略武器终于在1988年7月成功定型。

谦谦君子风

俞大光始终都认为,细节决定成败,而他也以自己诚实谦逊的君子之风,认真面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

在主持研讨第一枚氢弹核试验投放方案时,即使理论弹道数据已经千锤百炼,他还是要求用数个实地弹道飞行数据验证;他坚持工作人员不仅要知道弹上程序、弹道测量、遥测方案、气象资料的明确要求,甚至连氢弹降落伞的电爆管个数也要了如指掌。在审阅即将发表在院刊上的文章时,虽是“例行”流程,他还是一一核对繁冗的分量表达式,有一次,他还指出了一个符号“j”的遗漏问题。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两件小事。

1965年,他与同事进行核弹“震动实验”,受试弹安装在震动台上后,试电笔忽然显示弹壳带电,这将会有引爆弹上几百公斤炸药的危险。俞大光不慌不忙带领同事做了“地毯式”搜查后,最终发现是实验人员的鞋底与地面橡皮垫摩擦产生了静电。

1966年,中国核弹武器化的“空投”试验中,轰炸机挂弹后,飞行员忽然发现弹上遥测发射机不能断电。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将会导致弹上电源耗光、遥测无法完成、空投实验失败,在此紧要关头,俞大光从容登机,在驾驶舱的操作台上进行了简单的操作,弹上遥测发射机就正常断电关机,空投顺利进行。原来,是弹上电源与机上电源操作流程不同,而轰炸机飞行员不了解这个流程,因此才引起一阵小慌乱。

中国第一代核弹引爆控制系统奠基者俞大光:小处不可随便,细节决定成败

1984年4月16日,俞大光与同事在峨眉山金顶合影(左起彭定之、俞大光、翟春田、祝国梁)

生活上,俞大光带队住在导弹区附近的宿舍时,为了让其他同事充分休息,他一定会选择对着楼梯的房间;到气候恶劣、条件艰苦的地方出差,他一定和年轻人一起坐敞篷卡车。

即便后来已是七十高龄,已是院士身份,他还是坚持这个习惯,因此大家都亲切地叫他“卡车院长”。他从不为私事用公车,外出开会、办事,也尽量搭乘班车;国家自1981年发行公债以来,他每年都自愿认购一千元,将自己的积蓄,用于支持国家建设。

2017年4月12日,97岁的俞大光逝世,离开人间。他的学生为他写下一阕《满江红》:

一代良师,春风度、华中塞北。循路场、行文三卷,邃深精密。理论求真联实际,功夫到位严规格。铁将军、矩薙护宫墙,长相忆。冬云压,寒流急;纷落叶,飞鸣镝。大任由兹降,从戎投笔。点火九天惊火帝,回风四海诛风伯。喜晚霞、留照最高花,丛中立。

文:采集工程项目办公室/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俞大光院士采集小组口述访谈资料》,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2.《“核弹引爆”的奠基人——记中国工程院院士俞大光》,胡干达,《今日科苑》

3.《俞大光院士:亲手缔造核弹引爆系统》,刘文嘉 ,《光明日报》

4.《俞大光:我在乐山生活的回忆》,武汉大学报

5.《俞大光:丹心育桃李,奋发铸惊雷》,岳凌 ,《军工文化》

6.本文图片来源于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