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主义丨“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宁愿是零分。”


完美主义丨“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宁愿是零分。”

遇到事情就火急火嫌地下定论,以“非黑即白”作为事物的判断法则。

努力把事情做好,总会觉得如果再努为一点结果就会更好。

对当前的结果永远不满意,明明已经付出很多了,但还是会觉得做得不够,甚至心存愧疚。

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绝对不接受“不完美”的80分、70分,我还要主动把一切降低到零分。

这,是否是你的常态呢?

01

我要做的更好

“今天来不及洗头发了,顶着好几天没洗的头发去见客户会不会很难看。”

“中午吃饭不小心把橘子汁弄到手袖上了,下午上班同事们会不会用异样的眼光看我?”

“完了,我刚才鞠躬好像没有到90°,他不会对我有意见吧?”

在当代社会,这些想法举措可是见怪不怪了,我们一起来看下有这些想法的人是发生什么了呢?

我们不能定义这些现象到底是好还是不好,但这样一个人很可能是一个追求完美,处处都要做到极致的人。

说到完美主义,大家一定不陌生,每个人都憧憬着要做一个完美的人,处处优秀,得到众人的认可,获得极多的荣誉,成为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完美主义并不十全十美。一旦我们完完全全信奉完美主义,就会多此一举、失之东隅了,严重的甚至还会焦虑,暴躁,产生负面情绪,对生活和工作都会有着极大的影响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着工作压力大、岗位竞争激烈等一系列常见的问题在经济低迷,职位淘汰率高的环境下,完美主义的人们通常会产生病态的完美主义。

02

总是过分追求完美

所谓的病态性的完美主义,往往是追求完美达到某种极致的程度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现象。

很多病态性的完美主义者,他们害怕被他人忽略或看不起,特别在乎别人对他的肯定与尊重。

然而面对别人给他的赞美,他们又或多或少会显得不以为然,甚至会错意,这是因为他们内心中那不断挑剔的声音在提醒他们:这还不算完美,没准对方只是客套的恭维。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特别想要把某件事情做好,以赢得别人真心实意的认可

却因为过分追求完美而导致吹毛求疵,结果通常是,付出了很大努力却得不到别人的认可,从而产生自卑心理。


完美主义丨“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宁愿是零分。”

也有的人明明已经把事情做好了,却因为自己过度追求完美,弄成了画蛇添足的悲剧。一旦结果未能符合初衷,他们自然就会出现各种异常情绪。

心理学专家们经过大量研究实验发现,病态性完美主义者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

① 总是希望自己和与自己有关的任何事物都尽善尽美;

② 过分关注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③ 对于任何细微的过错和失误都难以容忍

④ 不允许出现丝毫的偏差,哪怕只有1cm的差错;

⑤ 在众人面前注重自身形象,举手投足间无不透露出对自己的过分克制;

⑥ 对他人有着极强的控制欲,不仅对自己要求苛刻,也对他人设定高标准。

我们似乎能看到我们周围普通人的身上都或多或少有着病态完美主义的影子,但一些名人也有这样的症状。

英格兰球星贝克汉姆曾自曝患有完美主义,他对一切都要求极致完美。在家里只要没有工作,他就会一遍遍地摆放家中的水杯、家具,保持一切都井井有条,干净利落。

直至今日,全球已经有超过3000万人有着所谓的完美主义。

比如,从事数学、物理等计算科学的人,对一些数字、符号会比较敏感,就算当时反复验算过的数值,等到真正结算的时候仍然没有太多印象,需要重新再算一遍;

也有一些人对计算器很敏感,即使计算器已经清楚地显示出了具体答案,在不忙的情况下他们还是会用计算器再次验算,或者是自己动手在草稿纸上多算几遍,即使他们相信计算器并不会算错。然而这些现象都是因为追求完美主义而导致的不正常现象。

我们不妨可以回想一下,看看自己是否有有过以下的场景。

在高中时候,明明考前复习已经背得烂透了的知识点,可每次一进考场,却突然脑子一片空白;

在生活当中,只要有时间,就会不停地整理房间,一遍又一遍地拖着崭新的地板,重复的整理着放置整齐的物品和衣柜;

在工作上,每次尽心尽力完成好的工作,交给上司之后却仍不放心,甚至会在心里不停地想着该怎样去面对上司的质疑。

03

完美主义

什么是完美主义?许许多多的心理学家给出了不同的定义。

Hollender(Hollender MH. 1965)把完美主义定义为一种本质上消极的人格特质, 表现为一种对自己或他人难以理喻的要求,即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的优秀。他也强调要维持完美主义的认知,比方说 “选择性注意”,就是说只关注失败和缺点,从而忽视优点和成功。

Burns(BurnsDD. 1980)也强调完美主义拥有着自我挫败的方面,完美主义者的主要特征是“高度依赖成功”的自我评价。根据Burns的定义,完美主义者的标准是不可理喻的,他们坚持不懈,不断地朝目标努力,并完全根据最终的结果和所产生的成就来断定自身的价值。

Frost和Marten(FrostRO,MartenPA. 1990)把完美主义定义为“设定过高的自我表现标准,并伴随过度批评的自我评价。

这些观点表明完美主义者追求 “完美”,但追求的过程及结果可能并不 “完美”。


完美主义丨“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宁愿是零分。”

那么,完美主义是怎样形成的呢?部分心理学家认为,完美主义是孩子与其成长环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比如,Hollender(Hollender MH. 1965)认为完美主义通常形成于缺乏安全感的儿童身上。

而有证据表明,在完美主义的形成、发展中,环境作用是不可忽略的。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完美主义特质是在个人与其成长环境交互作用中形成的。

Flett和Hewitt(FlettGL, HewittPL. 2002)在其综述中就曾为完美主义的形成提供了“社会反应模型”

社会反应模型讨论的是个人怎样在一个紧张和充满压力的周围环境中形成完美主义,以重获内心控制感的过程(FlettGL, HewittPL. 2002)。

具体来说,当一个人在严酷的周围环境(如,混乱的家庭情感氛围,沉重的社会压力或周围人不理解不合群)中,历经心理痛苦,从而发展出完美主义对付这种混乱的环境,以逃脱羞辱和痛苦,重获控制感和价值感。

当然,完美主义也会有消极和积极之分。

消极完美主义者对自己有过高或不切实际的标准,认为事情非完美即失败,害怕失败,担心犯错、在行动前犹疑不决( Canter,2008)。

与此相反,积极完美主义者追求合理的、现实的标准,追求成功,并能从中获得满足和自我肯定( Canter,2008),他们做事有组织、对生活有计划。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完美主义可能会在一定时期或一定场合成就他们做事认真可靠、遵时守信的优点,为他们的成功成才铺就道路。

但长此以往,他们的缺点也会暴露无遗。而这些缺点,也会使他们对自己更不满意。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因为怀疑自己有病态的完美主义心理而走进心理咨询室。尤其是在一些竞争压力大的城市,病态性完美主义所导致的异常心理现象也呈递增趋势。

病态性完美主义者容易陷入工作狂、暴食症等状态,或多或少地存在着抑郁症、厌食症、焦虑症、边缘性人格障碍、酒精依赖症和心身疾病等精神问题,严重的会导致虐待狂、工作狂、夫妻关系以及人际关系的破裂、各种嗜癖行为,甚至自杀。


完美主义丨“如果不能做到100分,我宁愿是零分。”

因此,很多心理学家都指出,当一个人对完美主义的追求变成了强迫症,即完美主义者为了获得“完美”而变得神经质且拒绝接受任何不完美的东西时,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更容易迷失重点,更容易产生异常心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