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人生中最淒涼的一首詩,有幾人能深切體悟到如真如幻的人生?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

蘇軾人生中最淒涼的一首詩,有幾人能深切體悟到如真如幻的人生?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

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世上萬事恍如一場大夢,人生經歷了幾度新涼的秋天?到晚上風吹動樹葉發出的聲音,響徹迴廊裡,看看自己,愁思爬上了眉頭,鬢邊生出了白髮。酒並非好酒,常因客少發愁,月亮雖明,卻多被雲層遮住。在這中秋之夜,誰能夠和我共同欣賞這美妙的月光?我只能拿起酒杯悽然望著北方。

蘇軾人生中最淒涼的一首詩,有幾人能深切體悟到如真如幻的人生?

開篇蘇軾便感慨人間過往如大夢一場,雖說,蘇軾詩詞中大多展現出人生如夢的感慨,但是,從沒有一首詞比這《西江月》更加直白。時至今日,“人生如夢”一詞已被廣泛應用於各類文學作品中,然而,又有幾人能深切體悟到如真如幻的人生?

因此,這“大夢”究竟是無病呻吟,還是發自真心,單從詩詞中我們是揣摩不到的,還得結合蘇東坡的人生際遇來看。

所謂“世事”,指代的東西未必很寬泛,在筆者理解中,多半是蘇東坡被捲入烏臺詩案一事。被貶之前,蘇軾雖不至於位極人臣,但好歹算是躋身政壇,胸中抱負得以起草。然而,朝夕之間他便失去了一切,流落黃州。若沒有大起大落的經歷,是很難理解蘇軾之困頓的。

為了排遣,蘇軾不得不寄希望於“超脫”,忘記現實中的得失榮辱,追求一種超脫物外的客觀平衡。因此,蘇軾的“人生如夢”,我們可以將之理解成心理安慰。畢竟,人生在世,在入世的情況下根本不可能“超脫”,所謂“如夢”不過是一種精神追求罷了。

是以,蘇軾的“如夢”並非無病呻吟,而是他創造出的心靈烏托邦。

蘇軾人生中最淒涼的一首詩,有幾人能深切體悟到如真如幻的人生?

“人生幾度新涼”,在某些版本中,“新涼”又作“秋涼”。但筆者認為,“新涼”的意境比“秋涼”更高一籌。所謂“新涼”,是有一度秋天來臨,突出的是循環往復之“新”。反觀“秋涼”,突出的則是“涼”。若是乍到的涼,絕對不值得詩人悲秋。

正因為“新涼”是無休無止的,時間反覆摧殘著人有限的精力和生命,才會喚起蘇東坡內心深處的惜時之情。而且,結合現實情況來看,蘇軾被貶已不止一次,對於他來說人生的又一個秋天來臨了。然而,在他有限的生命中,還能承受幾個秋天呢?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理解這兩句時,我們不妨將自己代入到一個場景裡:在清冷的秋夜裡,微涼的秋風捲走了院子裡的落葉,秋葉掃過長廊發出淅淅索索的聲響。一個滿面愁容的中年人取出銅鏡,看到鏡中人的兩鬢已掛滿秋霜。

繼續往下讀,蘇軾的牢騷便躍然於紙上了。“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酒水賣得便宜,為何沒有客人上門?還不是因為人比酒更賤。所謂“月明”,說的就是光明磊落的正人君子,這群人在朝堂上根本沒有話語權,往往被小人構陷栽贓,是為“雲妨”。

蘇軾人生中最淒涼的一首詩,有幾人能深切體悟到如真如幻的人生?

其實,“客少”還有另一層意思,當時的蘇軾已成為罪人,其處境十分堪憂,或是蘇軾不想牽連友人,或是友人不願登門,所以,蘇家才會門庭冷落。是怎樣的情況,能讓詩人在秋夜裡寫出如此蕭索之詞呢?蘇軾創作時一定是孤單寂寞的,滿腔憤恨無處抒發的情況下,他只能與明月“對影成三人”。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淒涼北望。”筆者個人認為,“中秋誰與共孤光”實屬點睛之筆。中秋是什麼日子呢?在中華文明傳統中,這是舉家團圓的日子,然而在這個普天同慶的日子裡,蘇軾只能一人一月一杯一庭院,在孤單之中淒涼地度過。至於“北望”,《古今詞話》將之理解為“一日不負朝廷,其懷君之心,末句可見矣”。

對此筆者不敢苟同。且看這首詩下的註釋“寄子由”,可見,蘇軾寫這首詞是送給蘇轍的。蘇東坡晚年從政壇跌落,地位不復從前,亦見識了人情冷暖,或多或少看破了世態炎涼。雖說蘇軾以“人生如夢”來派遣憂愁,但從全文的格調和意境來看,所謂“人生如夢”仍是不奏效的心理安慰罷了。在萬家燈火中,蘇軾形單影隻地獨酌,他只能回憶人間最美好的東西,那就是與子由的手足真情。

蘇軾人生中最淒涼的一首詩,有幾人能深切體悟到如真如幻的人生?

如果,不是蘇軾處境尷尬,如果,不是流落黃州,恐怕此時此刻兄弟二人正聚在一起賞月團圓。然而,現實情況是蘇軾只能一個人對月獨飲,看著北方望眼欲穿,借明月寄託自己對兄弟的相思之情。一夜宿醉之後,明天又要面對現實之中各式各樣的困苦和挫折,所以,此時的蘇軾已迷茫到不知當夢當醒。

參考資料: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宋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