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在打敗強大匈奴後,為何下罪己詔,有何深意

自古以外,中國北面一直面臨北方遊牧民族的侵擾,漢初最為嚴重,匈奴一直對新建立的大漢王朝虎視眈眈。


漢武帝在打敗強大匈奴後,為何下罪己詔,有何深意

匈奴騎兵

匈奴,這頭來自北方的雄狼,自從野心勃勃的冒頓單于訓練死士殘酷弒父篡位之後,更加強化了這種軍事擴張的血腥性,當時冒頓單于東擊東胡,西攻月氏,建立了足以與大漢相抗衡的統一匈奴,隨時都想和漢朝兵戎相見。漢高祖劉邦還差點在“白登之圍”中死翹翹,敗在如狼似虎的冒頓單于手裡,要不是陳平詭異的“圖畫美人計”救駕的話。由於其時力量不足以蕩平強大匈奴,西漢王朝也不得不委曲求全,實行“和親”政策,以美女大腿換取和平,減輕邊境壓力。

漢武帝在打敗強大匈奴後,為何下罪己詔,有何深意

昭君出塞

漢朝經過文帝、景帝兩代的“文景之治”積累了鉅額財富,並有了和強大匈奴叫板的經濟跟軍事實力之後,很認同天才少年賈誼的強硬邊疆政策、不喜屈辱“和親”的,也有點好戰的年輕氣盛漢武帝,就已經是磨刀霍霍想和匈奴單挑,一決雌雄了。與此同時,經過漢景帝平定吳楚七國之亂之後,政治上也形成了強有力的中央集權,使諸侯王沒有了和中央叫板的實力,國內相對穩定。因此沒漢武帝更加想主動發起對匈奴的反擊戰,以壯國威、軍威,並一勞永逸地解決邊患問題。所以,上任伊始,漢武帝就對軍事打擊匈奴躍躍欲試。


漢武帝在打敗強大匈奴後,為何下罪己詔,有何深意

漢武帝

史載,公元前140年,漢武帝即位之後,就毅然決然宣佈廢除從曾祖劉邦以來屈辱的“和親”政策,不想再以委曲求全來換取生存空間,而是代之以鐵血橫掃匈奴,“壯飲胡虜血”,一雪前恥。

基於戰爭的需要,漢武帝旋即進行了積極的軍事部署和人員安排,當時天子委派對付匈奴很有經驗的“飛將軍”李廣等名將集結邊郡要塞,加強騎兵部隊的建設,以便隨時吹響攻擊匈奴的衝鋒號。

到了公元前138年,完成必要軍事集結的漢武帝即派張騫首次出使西域,除了想打通西域,最大的目的和著重點還是在軍事打擊匈奴上,也就是通過聯合西域的大月氏,斷其右臂,前後夾擊匈奴,讓匈奴腹背受敵,遠交近攻,用兵指向性很強。


漢武帝在打敗強大匈奴後,為何下罪己詔,有何深意

漢武帝晚年的罪己詔

而經過公元前133年漢武帝發動對匈奴的第一次戰鬥的馬邑之戰的失敗,使漢武帝明白了用步兵被動防禦,根本不能解決來無蹤、去無影的匈奴騎兵的靈活作戰方法和持續騷擾,只有改變戰爭手段,實行新的軍事變革,也就是以強勁的漢朝騎兵主動出擊,深入敵國和他們正面交鋒(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大規模殲滅敵軍的力量,跳出此前的戰鬥舊模式,才能徹底改變西漢自立國以來被動挨打的局面,開創了漢朝“長途奔襲”的新戰法,湧現出了衛青,霍去病等令匈奴人聞風喪膽的鐵騎名將,鐵馬冰河踏過之後,便是曾以騎兵自傲的匈奴人的噩夢,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形勢,成就了漢武帝的“蓋世武功”,留下了史上最流光溢彩的大漢盛世傳說,雖然此中也留下了李廣難封、蘇武牧羊的以悲涼為基調的歷史典故,不過主旋律始終嘹亮豪邁,令萬世景仰。

數年討伐匈奴的影響

只是當時,為了徹底解除邊患,西漢政府連年窮兵黷武,勞民傷財,多次徵調十幾萬人打擊匈奴的結果,也使西漢財政捉襟見肘,幾乎花光了“文景之治”以來的雄厚資財。

據史載,其時曾斬殺或俘獲敵人的將士,被賞賜了黃金二十餘萬斤,而漢軍兵士和馬匹死亡也達十幾萬,還不算兵器和軍糧軍餉的支出。因此,大司農府庫枯竭透支,無法供應軍需。為了解決財政困難,最後還落到了賣官鬻爵招徠民間散財來救急的地步,這樣的結果,連漢朝的有效組織運作也亂套了,吏治由此混亂敗壞。

問題累積的結果,還導致了漢武帝之中國歷史第一份天子罪己詔的出籠。

漢武帝在打敗強大匈奴後,為何下罪己詔,有何深意

漢武帝

徵和四年(公元前89年),漢武帝向天下人昭告,譴責自己窮兵黷武給百姓造成了深重痛苦,願意表示悔意。同時宣佈罷兵,採取休養生息政策,恢復生產。

這就是《輪臺罪己詔》。

這份詔書的頒佈,是漢武帝統治政策的重大調整。它也表明了漢武帝已決心不再主動對匈奴用0兵,而是要發展農業,大養其豬,豐衣足食。這個,從當時的高0層人事任免就可看出端倪,徵和四年漢武帝特意封丞相田千秋為富民侯,意即“以明休息,思富養民”是也。與此同時,天子還任命趙過為搜粟校尉,推廣代田法,重點就是要致力農耕,恢復國力,補充因連年征戰所欠下的債。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漢武帝功過自有後人評述,但當時史學家司馬光就因為漢武帝好戰才對他觀感不好,甚至於幾乎把漢武帝等同於殘暴的秦始皇(當然這有失偏頗),有人還認為要不是後期漢武帝的幡然醒悟,調整國家發展戰略,估計西漢也會像秦朝一樣不能長久,戰爭果然是國家的“兇器“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