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先生是我國著名的小寫意花鳥畫家,他筆下的牡丹作品更是深受老百姓的喜愛。我知道王雪濤的大名是在新華書店賣的一本掛曆上,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的《中國畫當代名家掛曆》,上面印刷的作品全都是當時全國有名的大家,如李可染、吳作人、黃胄、董壽平、潘天壽、劉旦宅、程十發,其中有王雪濤先生的荷花和牡丹。我學畫是從於非闇寫的《我怎樣畫工筆花鳥畫》開始的,所以對王雪濤掛曆中所畫的那幅牡丹特別喜愛,形神兼備、豔而不俗,讓我久久難以忘懷。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先生在創作中

說到畫牡丹,我覺得有必要追述一下我國牡丹文化的歷史。牡丹在我國有著悠久栽培、觀賞的歷史,如果按其以詩的形式出現計算,到如今已有3000多年。“維士與女,伊其相謔,贈之以芍藥。……維士與女,伊其將謔,贈之以芍藥”,便是《詩經·鄭風·溱洧》中描寫牡丹的詩句,詩中雖然寫的是芍藥,但那時牡丹和芍藥是不分的,後來的人們便把木芍藥稱為牡丹,草芍藥稱為芍藥,一直流傳至今。

《神農本草經》中寫道:“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從這則記載中,我們得知牡丹最早被人們當成一味中草藥,後來才將它培植成為觀賞名花。周師厚的《洛陽花本記》中有這樣一則記載:“凡栽牡丹不宜太深,深則根不行,而花不發旺,以瘡口齊土而為好。”由此可見,當時的人們對於牡丹的栽培技術已相當成熟。

牡丹有很多名貴的品種,據歐陽修在《洛陽牡丹記》中的記載就已在二十多種,如姚黃、豆綠、趙粉、魏紫、二喬、牡丹紅等;《西陽雜俎》記載:

“穆宗皇帝殿前種千葉牡丹,花始香氣襲人”;《劇談錄》中:“慈恩寺浴堂院有花兩叢,每開五六百朵,繁豔芬馥、絕少倫比。”從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對於牡丹的喜愛,上至宮中庭院、下到民間府邸久已蔚然成風。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宋代 佚名《牡丹圖》

古往今來,文人墨客都喜把牡丹作為自己的描寫對象,“一年春色摧殘盡,再覓姚黃魏紫看”、“競長纖纖筍,閒開豔豔花”、“惆悵階前紅牡丹,晚來唯有兩枝殘”、“閨中莫妒新妝婦,陌上須慚傅粉郎。昨夜月明渾似水,入門唯覺一庭香”、“洛陽人慣見奇葩,桃李花開未當花。須是牡丹花盛發,滿城方始樂無涯”,這些都是古代文人讚美牡丹的詩句,口口相傳、經久不衰。以繪畫形式來描寫牡丹的作品同樣數不勝數,如唐代邊鸞的《牡丹白嫻圖》,五代滕昌佑的《牡丹奇石圖》、徐熙的《玉堂富貴》、黃筌的《牡丹圖》,宋代趙昌的《歲朝清供圖》、徐崇思的《牡丹蝴蝶圖》、佚名的《牡丹圖》,元代錢選的《牡丹冊頁》、沈孟堅的《蝴蝶牡丹圖》、陳琳的《牡丹圖軸》,明代沈周的《墨牡丹》、徐渭的《水墨牡丹圖》,清代徐揚的《牡丹山鷓圖軸》、惲壽平的《牡丹冊頁》,近現代畫家陳之佛的《牡丹富貴圖》、於非闇的《碟影牡丹圖》、俞致貞的《國色天香圖》、陳半丁的《紅牡丹圖軸》、王雪濤的《清供圖》、齊白石的《天香圖》等,都是歷代為牡丹傳神寫照的傳世佳作。

下面這幅《牡丹圖》是王雪濤所畫的一幅作品,墨葉紅花,兩梗三枝,三個花冠;兩朵盛開、一朵半開,兩隻蝴蝶佔據左上角位置;整幅作品構圖均衡、墨色蒼潤、用筆酣暢、春意盎然。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牡丹圖》

在畫法上,王雪濤先生以大白雲筆蘸白粉、洋紅,筆尖蘸胭脂,用點厾法畫牡丹花的花冠,由裡而外,層層點出,畫時兼顧花的結構及花瓣與花瓣之間的變化;他先畫全開的花冠,內淺外深,大膽落筆、小心收拾,既求形似、更求神似;全開花冠畫完之後,另行起筆在左下方再畫一朵側開下垂花冠,畫法如前;因下垂花冠為半側之狀,所以雪濤先生以筆蘸石綠,筆尖蘸胭脂點出花萼,表現出萼與枝的鮮嫩質感,用筆利爽、十分生動。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牡丹圖》局部

王雪濤先生然後根據畫面花冠的位置生枝布葉,他用筆蘸濃淡墨先畫出花冠周圍的三、四組葉片,有聚有散、濃淡相宜;枝幹之間的穿插、葉柄之間的照應都十分靈動舒展;他以濃墨畫出畫面下方的新枝、老幹,趁勢畫出周圍葉片,用顏色畫出一個向上的半開花朵;這時葉片上的水分已半乾,他便以濃墨勾出葉上的葉筋,勾時注意用筆的正側、輕重、快慢,以表現葉的正仰翻側變化。

最後雪濤先生以白粉調藤黃點出牡丹花的花蕊,在畫面左上方畫一大一小兩隻蝴蝶,右下角落款鈐印,一幅表現牡丹國色天香、雍容華貴的作品就完成了。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牡丹圖》局部

這樣一幅牡丹圖,據雪濤先生的弟子金默如講,一般半小時就可畫完。這種速度對於常人來說簡直就是一個神話,但是這種神話背後卻包含著王雪濤先生無數辛勞和汗水。

在傳統的中國畫中,牡丹的畫法大致可分為工筆和寫意,在寫意之中又分為大寫意和小寫意。王雪濤先生的牡丹屬於小寫意畫法,這就要求畫家不但要表現出對象的形態,而且要表現對象的精神。黃賓虹在《賓虹畫語錄》中寫道:“唯絕似與絕不似於物象者,此乃真畫。”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要求畫家筆下的作品要達到“似與不似之間的審美境界”。這種意象之美不僅是畫家的心性和情感,更是客觀事物與畫家內心世界高度的契合與統一,是對客觀世界的昇華和超越。為了完成這種昇華和超越,雪濤先生利用自己掌握的素描速寫技法,對牡丹作近距離的觀察寫生,畫了大量的牡丹速寫稿,回到畫室之後又將它們整理成白描。久而久之,牡丹的結構、形態、老幹、新枝、花萼、嫩葉以及牡丹在風、晴、雨、露中的變化,都深深地裝在他的腦海裡,畫時便能做到胸有成竹、筆隨意到、出神入化。

下面這幅《墨牡丹》可以說是王雪濤先生牡丹作品中的精品,為紙本設色,縱42釐米,橫29釐米,雖然尺幅不大,用筆用墨卻十分精妙。整幅作品以濃淡墨完成,僅在花蕊、嫩芽處用了少許石青和硃砂隨意勾點,逸筆草草便妙趣橫生、超以象外,令人拍案叫絕、歎為觀止!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墨牡丹》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墨牡丹》局部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墨牡丹》局部

王雪濤先生一生畫了大量以牡丹為表現對象的作品,如《研姿》、《清供圖》、《牡丹奇石圖》、《大富貴亦壽考》、《歲朝清供圖》、《蝴蝶牡丹圖》、《風華正茂》……不一而足,可謂碩果累累。

為何王雪濤先生筆下的牡丹能夠做到雅俗共賞、出神入化?我認為主要緣於以下三點:

一、緣於他對傳統繪畫的傳承

王雪濤先生1903年12月出生於河北成安,名庭鈞,字曉封,號遲園,後齊白石為其改名為雪濤。1922年考入北平藝術專科學校西畫系,後轉入國畫系,直接受教於陳師曾、蕭謙中、湯定之、王夢白,其中受王夢白影響最深。在名師的傳授下,加上自己的喜愛,使他畫技大進。他不但學習老師傳授的課程內容,將興趣愛好一頭扎進傳統繪畫的學習之中,上至唐宋院體工筆花鳥的勾勒設色,下至陳淳、徐渭、八大山人的水墨大寫意,均是其研究的對象,他廣吸博取、融會貫通。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有著以牡丹為表現對象的悠久歷史,據《劉賓客嘉話錄》中:“北齊楊子華有畫牡丹極分明。子華北齊人,則知牡丹久矣”的記載,可以說明北齊時的楊子華,就曾是一位以牡丹為表現對象的丹青妙手。唐宋時期以牡丹入畫者就更多,如邊鸞、刁光胤、滕昌佑、黃筌、黃居寀、徐熙、趙昌、崔白、林椿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元明清三代畫牡丹的高手更是如雨後春筍,錢選、王淵、張中、陳琳、趙孟頫、沈周、文徵明、唐寅、徐渭、惲壽平、石濤、李鱓、郎世寧、餘穉、任伯年、吳昌碩等,各施巧技、獨具風貌。

王雪濤先生求學的年代,京城書市甚多,他經常出沒書市,閱讀有關傳統繪畫方面的書籍,如遇故宮文華殿藏品展覽,便前去觀摹古畫,有時看到稱心的作品,就借回來悉心臨習。一來二去便從古畫的臨習中,熟知很多寶貴的傳統技法,把書本上的理論與具體的畫法技巧有機地聯繫到一起。我們從他大量寫生冊頁及創作的作品中,均可見其對傳統技法傳承的研習之道。齊白石大師曾在雪濤先生摹白陽山人捲上題寫道:“前朝白陽山人長於花草,一時名振後人,師之者眾,皆能栩栩自許,得其筆姿秀雅者,唯吾賢。”由此可見雪濤先生在傳統繪畫學習中所取得的成就,已得到大師齊白石的肯定,作為這一點實在十分難得。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紅牡丹》

二、緣於他對傳統繪畫技法的創新

在中國畫的創作實踐中,對於傳統繼承的主要目的在於創新,開自家面目,對此王雪濤在北平藝專的學習中就已經瞭然於胸。他才思敏捷而又博學多識,在廣取傳統畫法之長的同時,他大膽地將西畫的理論、造型、色彩等技巧,融入到自己的創作實踐之中,他主張:“師法造化而抒己之情,物我一體,學先人為我所用,不斷創新”,強調畫法的“工寫結合,虛實結合。”所以他筆下的牡丹有時是以墨破色,有時是以色破墨;牡丹的葉子有時全以墨畫,有時則又全以色畫,因意而變,色彩豔麗、典雅高貴、千姿百態、生機勃勃。

中國畫十分講究氣脈、韻致,氣脈之開合、氣韻之流轉是一幅作品成敗的關鍵,對此古人及前輩各有所執。王雪濤根據自己的理解,將章法佈局概括為:“引、伸、堵、洩、回”五字真訣。他不但以此作為自己創作的指導,還以此點評很多古人、今人及西畫作品,深入淺出、幻化無窮,足見其在創新上的獨到之處。

觀王雪濤先生筆下的牡丹,總讓人感覺栩栩如生,這與他對中國畫的寫意精神的把握有著緊密的關係。很多人認為寫意者不求形似,只求筆墨的瀟灑與情感的宣洩,對此雪濤先生不以為然。他在研究陳淳、徐渭的潑墨大寫意傳統畫法時,就明確的指出“潑墨”不是“潑”,而是“破”,以其多年的實踐,簡潔地將千百年來人們所難理清的“潑墨”一派畫法,做了準確而又生動地詮釋。他指出:“寫意是畫家對現實觀察的高度提煉和概括,而並非不尊重對象、習性、特點的胡寫亂畫,寫意不僅是一種形式,更是繪畫的精神”,它是中國畫造型藝術中以情達意的主旨表述!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蝴蝶牡丹圖》

三、緣於他對自然生活的熱愛

中國傳統花鳥畫是以表現自然界的花鳥為對象,藉以體現大自然的生命力及欣欣向榮的勃勃生機,從而給人以健康向上的藝術享受。因為它所表現的是大自然,所以培養對自然界花鳥、魚蟲的觀察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可以這樣認為,王雪濤先生是一位大自然的崇拜者及熱愛者,他信仰自然界中無比神奇的魅力,他說:“我小時候就生活在農村,對自然界中的一情一景十分偏好,幼時養成的觀察和寫生的習慣,對我一直影響很大,要認真地瞭解物象的結構、特點、習性和生活規律,畫時才能做到心手相應。”這段話明確地表述了雪濤先生對大自然的那份情感,以及它與畫者的關係,不注意觀察生活、瞭解熟悉生活的人,就無法進行有效地創作。

針對在創作中單純注重筆墨技巧的觀點,王雪濤先生提出:“花鳥畫創作的源泉是大自然中生動的花花草草、飛禽走獸、游魚昆蟲,而不是他人的筆墨,筆墨的提煉和概括也是源於對自然生活的觀察和體驗”

的論述,直接將創作引向對自然生活的體驗之中。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歲朝圖》

對生活進行觀察體驗,這是畫家所共知的一個問題,王雪濤特別強調在生活體驗中要訓練敏銳的觀察力。他說:“大自然中的奇花異草、飛禽蟲魚是有生命的,寫生不是畫蟲鳥、植物的標本,不但要能準確地刻畫對象,而且還要表現和捕捉對象的瞬間動態。”所以雪濤先生觀察生活的訣竅是“眼看、心記”,他將牡丹的瞬間變化,通過認真觀察後的形象印在腦海裡,提煉出自己意象中的牡丹,待畫時便幻化於筆端,使其躍然紙上。

王雪濤先生認為:“花鳥畫和其他畫一樣,講究畫理、畫情、畫趣,一幅作品能否打動人,主要是看你畫中有無情趣可打動人心?”為了做到這一點,雪濤先生通常將別人不大注意的地方,以一種偶然的機趣表現出來,呈現於觀眾面前,給人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他在觀察牡丹的生長習性時常常早起,哪怕颳風下雨從不放過,他說這樣可以觀察牡丹在風、晴、雨、露中的變化,避免機械地表現對象。由此我們可以得知雪濤先生為了將牡丹畫好,的確下了一番紮實的苦功,使其作品擺脫了古代花鳥畫僵化的程式,呈現出清新豔麗、雅俗共賞的新風!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王雪濤筆下的牡丹為何出神入化

王雪濤《牡丹圖》

庭前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蕖淨少情。

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以上是唐代詩人劉禹錫讚美牡丹的一首詩,我認為“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一聯,用來形容王雪濤筆下的牡丹是最貼切不過。雪濤先生筆下的牡丹無論是奼紫嫣紅的彩色牡丹,還是清新雅逸的水墨牡丹;無論是潑墨揮灑還是點厾勾勒,都將牡丹雍容華貴、國色天香的姿態表現得淋漓盡致、出神入化、呼之欲出!自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他繞開老師齊白石的畫路,通過創新變法畫出了自己的牡丹面貌,立刻得到業內行家及社會各界愛好者的讚譽,報刊、雜誌、年畫、掛曆,到處都可見到王雪濤筆下的牡丹作品,求其真品者更是絡繹不絕,一時間洛陽紙貴、名噪一時!

王雪濤先生和他的牡丹作品,以一種高尚的人格精神,演繹了牡丹文化的核心價值,功成不居、超以象外,令人神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