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石建達
大道是神道,仁義是人道。
古人最早是以神道教人,從新石器時代直到老子孔子生活的東周末期,人們都是拜神拜鬼的,相信天上有一種力量在統治世間,從吃飯喝水到生老病死再到各種生產活動,都得先拜神。神道就是大道。
但是隨著時移世易,神道的威信逐漸式微了,人的聰明才智在日常生活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所謂我命由我不由天。孔子就從來不語怪力亂神。孔子生活在禮崩樂壞的時代,舊的信仰崩塌了,新的信仰還沒有建立起來,人們什麼都不相信,只相信自己的所謂能力和智慧。就在這種人定勝天的思想中,人們心中的道德觀念崩塌了。
仁義正是對神道衰微的一種補救,讓人心中還有敬畏,有尊重,有所為有所不為。
當一個社會沒有規則和信仰,只相信智慧和能力的時候,各種坑蒙拐騙和虛偽無恥就成了社會公認的主流,人人笑貧不笑娼,成功了就是好漢,不成功就是扯淡。
魯迅說,儒道都是柔術,只是儒以柔進取,道以柔退縮。孔子提倡仁義禮智信,就是想建立一種新秩序,人與人能夠和諧共處的秩序,為此顛沛流離一輩子。但是老子卻騎著青牛出關,不知道跑哪兒去了。
所以不論老子多麼睿智,多麼通達,能寫五千字,他也沒有孔子更有正能量。因為孔子是努力想改變這個世界,老子卻只是發牢騷而已。
唐風宋月
大道是什麼?人是沒能力廢掉它的。有仁義還是俗事,知慧出有大偽,功夫到了一定程度有超人的本事了,就無惡不作,就不會再上升了。憑本事幹事爭戰掌權升官聚才之類的多的很,不俗不道半道而廢,半百而夭亡,還是俗人崇拜的對象。
與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禮是最後一個最難應酬的,只要在市井就是最難兔的,所以修行者為躲避俗禮隱居深山同一個道理。俗家不會理解的。
有人說大隱於市,那都是等機會幹大事的人,還是紅塵俗人。與修道者無關。老子,尹喜,張三丰,才是真正的隱者。
馬振廷1
“大道廢,有仁義”,語出《老子》,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諡號聃,又稱李耳。他和孔子是同一時代人,都處在春秋末,戰國初的社會大變革時期,孔子重人道,教人入世,力為,講的是做人;老子重天道,教人隨緣,無為,講的是哲學。孔子是儒家尊師,老子是道家鼻祖。
要理解“大道廢,有仁義”,先來看看老子的另一段話。“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這是說,美和醜,善和惡,都是相比較而存在的,當人們認識到什麼是美和善的時候,已經有醜和惡存在了;人們不知有美和善,說明醜和惡尚未出現,一切都是純美的,純善的,這才是最好的狀況。
再來看“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當上段說的“這才是最好的狀況”受到破壞的時候,當“禮崩樂壞”,社會變革的時候,當王道衰,大道廢的時候,仁義就突顯出來了;當假仁假義,假忠假敬普遍存在的時候,需要辦別忠奸真偽的智慧就突現出來了,也就是說,當有需要能分辨忠奸真偽的智慧的時候,說明奸偽已普遍存在了。
以上說法,僅是個人見解,歡迊批評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