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前,32堂寫作課,兩位教育家寫給中學生的作文經驗

曾經有個很火的問題:“什麼時候,你意識到了讀書的重要性?”

而我是在人生過半,遇到了太多的問題,發現書本能帶給答案的時候。


在2020年這個特殊的春天,為解決無法下筆表達自己的問題,我撿起了書本學習寫作。

教授寫作的老師推薦了10本關於寫作的書籍,要求我們3天一本,並且寫下讀書筆記。我在懷疑中拿起了書本,竟然發現,原來3天,利用碎片時間,真的可以讀完一本書。再想想此前的種種藉口,不過是白白蹉跎了歲月。

與書本闊別十多年後,第一次認真讀完的第1本書,是由夏丏尊和葉聖陶先生,86年前,為指導初中學生寫文章合著的《文心》,細細讀來,一面驚歎,一面慚愧。

驚歎的是,原來寫文章竟如此有章可依,有法可循

我們學生時代的語文教育,對此欠賬實在太多。慚愧的是,自己雖然人到中年,有大學學歷,竟然讀初中學生的書籍,才勉強能行,閱讀也為實欠賬太多。

《文心》|86年前,32堂寫作課,兩位教育家寫給中學生的作文經驗


《文心》由故事把寫文章的知識串聯起來,每種寫作知識一章內容,一共32章,適合初中生的讀寫水平,是學習寫作入門的首選。

兩位大師筆下,周樂華、張大文、周錦華、張慧修...那個時代的學生恬靜可愛,身上沒有世俗浮誇之氣,聚在一起談的是理想,說的是學問。雖然身處亂世,卻因為有了書籍的相伴,而覓得內心的一片平靜,就此而言,真讓人羨慕。

教授國文的王先生、樂華的父親枚叔、慧修的父親...幾位長輩,亦師亦友,作為孩子們人生的燈塔,指引著大家前行,才不至於迷失了方向。

撇開生動的故事,單單就寫作而言,有寫作心理認知的矯正,有具體的寫作技巧和方法,指導意義和可操作性一級棒。

《文心》|86年前,32堂寫作課,兩位教育家寫給中學生的作文經驗


寫作認知矯正面

第一、寫作是生活的一種方式,應該像呼吸一樣自然。

“作文同吃飯、說話、做工一樣”,是生活中間缺少不來的事情。生活中間包含許多項目,作文也是一個。”

這是寫文章最大的認知誤區,曾經我理解的寫文章,應該是少數人專有的,像職業一樣的事情。而互聯網時代,寫作應該像我們吃飯、娛樂、工作認為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人人都可以自由表達,人人也有自由表達的權利,寫作不應該被忽略或孤立起來才是,本應該自然存在。

第二,寫作是一項工具,人人都應該掌握。

不管你從事何種職業,優秀的細作能力,都可以為自身專業增色。想要把寫作煉成一項,像熟練駕駛汽車一樣的能力,天天練筆必不可少。這樣假以時日,才能成為熟練應用和深度創作的的基礎。

第三,停“學”不停“學”,寫作是一輩子的事情。

“一個青年被境況所限制,不得不離開了學校,這不過與大多數人同其命運罷了,就全社會看來不不是怎樣重大的問題。重大的問題乃在大多數人的知識怎樣提高,大多數人的生活怎樣改進。”

書中主人公周樂華因家貧,交不起學費被迫輟學後,這是老師囑咐給他的一番話。寫作亦如此,學習寫作從來不是非學生不能從事的事情。

反之,相比一味依靠老師教授,決定是否寫作的主體從來是我們自己。面對紛擾的世界,願意闢出一點時間,坐在電腦前抒發自我,即便不能取得成功,終究為浮躁的心靈覓得一絲平靜,不至於被總被生活裹挾了倉促前行。

《文心》|86年前,32堂寫作課,兩位教育家寫給中學生的作文經驗


寫作理論指導層面

第一,文章讀不懂,或許你功力不夠,或許作者當時的心境隱晦。

《文心》解決了我多年來的一個困惑,不再因為讀不懂一本書,就放棄讀下去。

我的院子裡有兩棵樹,一個是棗樹,另一個也是棗樹”,曾幾何時,有多少人為魯迅先生作品中, 類似的話困惑不解。

而《文心》書中,兩位大師的解釋是,魯迅先生的文章,當今學生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功力不足,對於作者細膩的感情無法捕捉理解,實屬正常。

《文心》|86年前,32堂寫作課,兩位教育家寫給中學生的作文經驗


第二,寫作源於閱讀,閱讀要有針對性,帶著目的和思考閱讀。

《文心》一書中,針對初中生該如何選書、讀書,枚叔給了大文意見,告知讀書切忌盲目。

由此思考,作為一個忙碌的中年人,讀書應該更具針對性,以學以致用為目的才是。單純為了娛樂休閒而閱讀,不是不可,卻不應該作為主要的閱讀目標。

讀書筆記隨時記錄,讀書才不苟且。雁過無痕,讀完書腦袋是困擾我堅持讀書的一大問題,隨時讀書,讀到有感觸的地方,及時記錄一二,這便是自己的收穫,這樣的讀書才不苟且。

如果可以,把自己的感悟構成一個小小的寫作單元,內容包含觀點、案例、總結會更不錯。

《文心》|86年前,32堂寫作課,兩位教育家寫給中學生的作文經驗


第三,價值是文章的生命,沒有意義的文章不寫也罷。

追熱點,蹭流量,販賣焦慮,挑逗情緒,然後收穫一波廣告費,是現如今很多爆款文章的慣有手法。這樣做並無不可,關鍵在於是否有意義,讀者能從中有所收穫,這是界定一篇文章有無價值的金標準。

《文心》|86年前,32堂寫作課,兩位教育家寫給中學生的作文經驗


第四,文章材料組織要有邏輯層次,切忌流水賬。

“有了中心思想,有了材料,不一定就能寫得出文章,第一步先須把材料分別選擇,選出材料與材料之間的關係,是成為若干組,某組材料該怎樣用,用在何時何地,非自己仔細布置不可。抓住了中心思想,將材料從正面、反面、旁面多方運用,不可轉固執著一方面。”

對於初學寫作的人來說,心裡怎麼想就怎麼寫更容易出內容,擺好架子,鉚足勁準備來上一篇好文章,結果往往是事與願違。

隨心抒發的初稿,表達往往會流於表面,一遍遍的修改是通往好文章的必經之路。處理材料的過程,就是整理思維,歸納總結的過程,下筆先考慮閱讀對象,圍繞一箇中心思想,把各類的材料銜接流暢的表達出來就很棒。

組織材料圍繞三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即文章說明什麼,主張什麼;二是背景如何?三是材料佐證如何?即論據、正反案例幾何?根據這三問整理文章,能讓邏輯和論證更其具體清晰。

內容上,文章也不在長短,關鍵要言之有物,或提供新知,或引發共鳴,或解決問題;景物描寫可以有,但是為寄託感情服務,無緣無故的傷春悲秋,實屬無病呻吟,也是兩位大師給寫作者的忠告。

《文心》|86年前,32堂寫作課,兩位教育家寫給中學生的作文經驗


感謝夏丏尊、葉聖陶大師,把寫作有關的知識,通過《文心》一書娓娓道來,書籍雖是為中學生而作,卻對每一個想要提筆表達自己的人,頗有幫助,是經典必讀讀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