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大林支持朝戰,一石多鳥,新中國明知不利,卻無法反對

斯大林支持朝戰,一石多鳥,新中國明知不利,卻無法反對

浴血三八線101:抗美援朝戰爭前因後果之一

作者:桅杆

按:今年10月25日,是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週年紀念日。這場改變了中國歷史走向的戰爭其實並不遙遠,至今仍深刻影響著戰略格局。在這場立國立威的戰爭中,數十萬英雄兒女,為了洗刷百年國恥,為了民族奮起,在異國土地上浴血奮戰,勇挫強敵。謹以此文,紀念最可愛的人。

斯大林支持朝戰,一石多鳥,新中國明知不利,卻無法反對

1、兩個不同的概念:朝戰與抗美援朝戰爭

不少人將朝戰與抗美援朝戰爭混為一談。實際上,這是兩個既相互關聯又有所區別的概念。

朝戰:是指1950年6月25日,由北朝發動的、以統一半島為目標的戰爭。朝戰爆發後,美國隨即(後以聯軍名義)參戰,之後在朝方的請求下,中國出兵參戰。直到1953年7月27日,交戰各方(中朝聯軍為一方、美聯軍為一方)簽訂並於當日生效的軍事停戰協定,朝戰中止。

抗美援朝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是指1950年10月19日,中國在北朝的緊急請求下,以保衛北朝、進而保衛東北邊防安全為目標,派遣志願軍出兵朝鮮參戰。到1953年7月27日軍事停戰協定簽訂生效,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志願軍陸續撤回國內。

聯繫與區別:抗美援朝戰爭是整個朝戰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兩者密切關聯,但也有顯著區別的:首先,戰爭的主體上不一樣,朝戰的主體,先是南韓北朝,後轉換成志願軍與美聯軍;而抗美援朝戰爭的主體,是志願軍對陣以美國為首的聯軍。其次,戰爭開始的時間和起點不一樣,朝戰於1950年6月25日爆發,起點為三八線;而抗美援朝戰爭開始於1950年10月25日誌願軍首戰,起點為鴨綠江邊。第三,戰爭的目標不一樣,朝戰的目標是統一半島,而抗美援朝戰爭的目標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斯大林支持朝戰,一石多鳥,新中國明知不利,卻無法反對

斯大林支持朝戰,一石多鳥,新中國明知不利,卻無法反對

三八線以南地形特徵

2、戰前形勢:冷戰開始和新中國成立

朝戰爆發前,有兩大重要國際事件,對半島及戰爭爆發產生了重要影響:

冷戰開始:冷戰是指1947年開始,以美國為主的陣營與以蘇聯為主的陣營之間的全面對抗,以1991年蘇聯的解體而終結。

新中國成立: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最重大的事件,極大地改變了全球格局和力量對比。同時,新中國的成立也對近鄰北朝極大的鼓舞。

斯大林支持朝戰,一石多鳥,新中國明知不利,卻無法反對

3、雙方軍事力量對比:不在同一個檔次

北朝:戰前,北朝軍隊共10個師,約12.7萬人,全部蘇式裝備。北朝軍隊的高級指揮官幾乎全是從中國回去的,團級及以上軍官全部出身於東北抗日聯軍、八路軍或新四軍,經歷過抗日戰爭和/或解放戰爭的鍛鍊。少數高級指揮官甚至參加過長征,如朝戰爆發後任第二軍團軍團長的武亭將軍。

這裡特別需要說明的是,北朝軍隊10個師中,有3個師又1個團,是第四野戰軍於1949年7月、1950年3月分兩批成建制(在第四野戰軍的序列為156師、164師、166師)移交給北朝的,共約37000人,包括全部武器裝備。這些從中國回去的部隊,雖說在四野的戰鬥力屬於三流,但在半島,其戰鬥力非常強悍,在朝戰中是朝軍絕對主力。

南韓:戰前韓國軍隊共8個師,約9.8萬人,部分美式裝備,但大多為日式裝備;人員大多由日本殖民時期的偽軍和警察所組成,指揮官也大多是日治時期在中國東北或半島的偽軍中"討生活"的軍官。這些人在當地民眾心目中的形象很差,絕大多數官兵的戰鬥意志薄弱。

整體而言,在朝戰爆發前,南韓北朝的軍隊,無論是人員數量、裝備水平,還是指揮能力、官兵士氣,北朝都要明顯強於南韓。可以說,雙方軍隊的戰鬥力根本不在同一個檔次上,南北軍事力量明顯失衡。

4、朝戰爆發的原因:內外部原因共同促成

內在動力:追求統一從來都是內在動力,南韓北朝也不例外。這是朝戰爆發的內因,也是根本原因。

冷戰背景:朝戰的爆發,是美蘇爭霸和冷戰的必然結果。冷戰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美蘇雙方通過局部的代理人戰爭,即通過局部的、規模可控的局部戰爭,挑釁和試探對方的底線,或轉移對方的注意力,以獲取某種優勢和利益。朝戰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爆發的。只是,美國在半島的代理人(南韓)太不經打了,美軍不得不親自披掛上陣;而蘇聯始終由代理人(先是北朝、後是中國)在一線戰鬥。

斯大林支持朝戰,一石多鳥,新中國明知不利,卻無法反對

蘇聯縱容:由於處於優勢地位,北朝自建國伊始,就積極追求以武力統一。金多次向斯大林請求,卻一直得不到蘇聯老大哥的許可。但1950年2月14日《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後,蘇聯的態度發生了180度的大轉變,從一直反對、轉而支持北朝以武力統一半島。這種突然的態度大轉變耐人尋味,其可能的原因有二:一是維護蘇聯在遠東的戰略優勢,二是將美國的軍力從歐洲吸引到亞洲。

由於中蘇友好同盟條約的簽訂,蘇聯在東北的權益(包括中長鐵路和旅順口的一切權利大連港的管轄權等)均將歸還中國。這樣,蘇聯在遠東就將失去不凍港(旅順口)及相應的鐵路運輸線(中長鐵路),其在遠東地區的戰略優勢將大打折扣。同時,新中國剛建國,就迫使蘇聯交出其出兵東北而獲得的戰略利益,也使蘇聯對新中國產生了一種不信任。因此,為了維持其在遠東利益,蘇聯或要保住其在東北利益、或要獲得新的不凍港。蘇聯支持或縱容北朝發動戰爭,無論是勝是敗,結果均對蘇聯有利:北朝勝,則蘇聯可以從半島獲得新的不凍港;北朝敗(只有美軍參戰才有此可能),則美軍將兵臨鴨綠江畔,剛剛成立的新中國必將無力對抗,只有求助於老大哥,蘇聯即可名正言順地陳兵東北,進而維持其在東北的利益。

此外,朝戰爆發,基於南韓軟弱的軍力,美國參加的可能性很大,從而有很大可能把美國在歐洲的部分力量吸引到亞洲,減輕蘇聯在歐洲與西方陣營對抗的壓力。所以,半島爆發戰爭,對蘇聯而言是一石多鳥,穩賺不賠的。

斯大林支持朝戰,一石多鳥,新中國明知不利,卻無法反對

中國處境尷尬:《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於1950年2月14日簽訂後,一直反對朝戰的斯大林告知金:他已經同意金的武統方案,讓金去莫斯科具體商談,並要求絕對保密,尤其"不要告訴中國同志"。

4月中旬,金抵達莫斯科,與斯大林詳細討論武統半島問題,並與斯大林達成一致意見。斯大林要求金回國後,馬上去一趟北京,向"中國同志通報他們討論的結果",並表示:如果中國同志不同意,就不得采取任何軍事行動。

金在4月下旬回國後,遲遲不去北京,因為他知道主席不會同意。5月12日,斯大林催促後,金才不得不去北京,面見主席,通告他與斯大林討論的意見。主席等很是詫異,因為他也剛從莫斯科回來不久,卻對此事一無所知。所以,中方明確表示要求證斯大林的意見,第一次會談不歡而散。

中國隨即發電向莫斯科求證,斯大林很快回電說:因形勢發生了變化,蘇聯同意朝方的意見,但此事一定要經過中國同志的同意;如果中國不同意,那就要推遲。

斯大林支持朝戰,一石多鳥,新中國明知不利,卻無法反對

青年學生志願報名參加抗美援朝

這樣,中國就被逼到一個非常尷尬的境地:同意吧,由於解放戰爭尚未完全結束,尤其是對岸尚未解放,此時北朝發動戰爭,必將對全國的解放戰爭產生極大的負面影響;不同意吧,在道義上站不住腳,兄弟國家發動戰爭,蘇聯已經明確支持,又不需要中國提供什麼幫助,中國沒有任何反對的理由,也沒有可以制約的手段。

在此情況下,中國的意見是:既然你們和斯大林都商量好了,那就先打吧,需要什麼幫助可以提出來。但金傲慢地說:所需要的一切斯大林都給了,說完就起身就離開了。北朝的戰爭準備及決策過程,中國一無所知。

一個多月後,6月25日凌晨4時,北朝在三八線上向南發動大規模進攻,朝戰爆發。中國是從新聞中得知這一消息的。

(未完待續)

【深耕戰爭史,弘揚正能量,兵說歡迎各方投稿,私信必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