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天安門花壇總設計師藍海浪:家裡有近百種花,陽臺上長出芭蕉

國慶天安門花壇總設計師藍海浪:家裡有近百種花,陽臺上長出芭蕉

國慶前一週,天安門廣場上“祝福祖國”主題花壇如約而至,這是天安門廣場花卉佈置的第36個年頭。

這個18米高的巨型花籃由1000朵花和100只果組成,花壇底部是10個紅心,象徵著全國人民心心相印,長安街沿線從建國門至復興門的十里長街上另有10組造型各異的立體花壇,共同祝福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位身材頎長的中年人,站在花壇前揮舞著小國旗,他的目光更多地落在與花壇合影的人身上,捕捉遊人臉上的欣喜與笑容,那是對他近一年辛苦的肯定與褒揚。

他就是國慶天安門花壇總設計師藍海浪,參與天安門及長安街國慶花壇設計工作至今已24年,佔據了他生命一半的時間還要多。

“一屋不美,何以美天下。”是藍海浪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堆池壘山,養魚育鳥,潺潺流水,魚躍泉湧,藍海浪家中13平米的陽臺儼然一座小型花園。他用近百種花打造了四處景觀:“熱帶雨林”、“一簾幽夢”、“失落的世界”和“都市叢林”,包含著他對家鄉的思念,對家人的情感,對生命的感悟,還有一份24年不變的初心:我想把北京打扮得更美。

國慶天安門花壇總設計師藍海浪:家裡有近百種花,陽臺上長出芭蕉

藍海浪在辦公室。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熱帶雨林”:家鄉

西雙版納的老木樁為骨架,蘭花、蕨類植物牽絲攀藤,潺潺水流沿木樁而下,水汽氤氳的“熱帶雨林”景觀彷彿將藍海浪帶回夏日家鄉的河邊。

藍海浪出生在紅水河畔的廣西上林,那裡夏長冬短,山水俱佳,是明代遊聖徐霞客出遊最久的地方,素有“南寧後花園”之稱。

上樹,下水,種花,藍海浪的童年整日與自然相伴。到了飯點,母親朝樹上喊一聲“吃飯了”,他“嗖”地一下從枝幹間蹦下來,惹得身後的樹葉沙沙作響。

家中的小庭院總是鳥語花香,在那裡你能找到南方常見的各種花卉,蘭花、吊鐘花、朱槿花、水仙花、山茶花都是他親自栽種、侍弄。從六七歲起,藍海浪的生活就常伴馨香。

第一次在父親帶回的明信片上看到蘇杭的園林景觀,藍海浪被園林美景折服,暗下決心要在家裡進行復原,“甚至要比他們做得更好”。

八歲時,藍海浪著手開展這項“大工程”。他先用磚頭和水泥壘成水池,裡面養上幾條魚,再把從山上、河裡撿來的石頭堆成一座山,接上水泵,就有了小瀑布。藍海浪追求自然,發明了更逼真的假山,用大塊煤渣泡水、撒上水泥粉再風乾後堆砌起來,這樣的假山孔多又吸水,是絕好的植物“土壤”。

藍海浪越來越有“野心”,他不再滿足於家鄉的花草,想要認識更廣闊的自然天地。父親成為他最好的啟蒙者和支持者,每每出差總會帶回些大城市的花苗、小種子。無論是鄉下的還是城裡的、國內的還是國外的,藍海浪什麼花都想認識。

他最喜歡的花叫三角梅。這種花顏色豔麗,在南方尤其是偏遠山區很常見。如今,很多花農靠種植三角梅脫貧致富,藍海浪將它用在了今年的國慶花壇裡,以此獻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2020年。

國慶天安門花壇總設計師藍海浪:家裡有近百種花,陽臺上長出芭蕉

藍海浪在給三角梅澆水。新京報記者 吳寧 攝

家鄉的山水花草給藍海浪心中埋下了一顆夢想種子,是他靈感的源泉,更是他不管走出多遠都會心心念念牽掛的地方。

1993年,藍海浪如願考入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學院,實現了自己一直以來的夢想。從十萬大山走進祖國首都,從紅水河畔走向長安街邊,藍海浪離開家鄉,卻沒有一天離開過自己心愛的花花草草。

“一簾幽夢”:家人

陽臺和客廳之間的門被拆掉,長長的愛之蔓從橫樑垂下,像是一道瀑布,成了天然門簾。這是藍海浪為讓兒子安睡特意設計的“一簾幽夢”,纏繞包裹的是拳拳父愛。

國慶天安門花壇總設計師藍海浪:家裡有近百種花,陽臺上長出芭蕉

藍海浪陽臺裡的“一簾幽夢”景觀。受訪者供圖

藍海浪對家人的愛總是用他最愛的花來表達。“每個週末,有空的話,我會花半天時間去逛花市,買點好看的盆花或者鮮花送給家人。”

教師節,他會給身為大學教師的妻子買上一捧金燦燦的向日葵,祝她碩果累累、桃李滿天下。但妻子對這樣的“浪漫”似乎已經免疫了,藍海浪無奈地打趣,“她對花有點不太敏感了,雖然很高興,但是沒有早前那麼興奮了。”

八歲的兒子有時不敢自己睡覺,他就送了兒子“一簾幽夢”。將陽臺和客廳之間的門拆掉,長長的愛之蔓從橫樑上垂下,像是一道瀑布,成了天然門簾,似乎能把一切妖魔鬼怪都擋住。“只有愛才能讓孩子快速進入夢鄉。”

陽臺上還有兩棵芭蕉樹,是藍海浪特意為岳母栽種的。岳父去世後,岳母傷心至極,曾在新加坡的親戚家住了一段時間,在那裡種了芭蕉、芒果來分散注意力,寄託哀思。回國時,這些辛辛苦苦栽種的植物帶不回北京,岳母很難過。

“放心,我一定在北京給你種上芭蕉”,藍海浪向岳母保證。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亞熱帶植物芭蕉在北京的陽臺上紮了根,自動澆灌的水流像雨一樣,一滴滴打在芭蕉葉上,成了“雨打芭蕉”的景觀。

“老人一下子心情就好了,把悲傷的事忘了。”現在,岳母常在芭蕉樹旁做針線活,心情明快。

國慶天安門花壇總設計師藍海浪:家裡有近百種花,陽臺上長出芭蕉

藍海浪家裡的芭蕉樹。受訪者供圖

藍海浪知道怎麼用植物讓別人開心,但當悲傷擊中自己時,他還是被打了個措手不及。

2007年教師節,身為教師的父親去世。那個給他帶回明信片、從城裡帶來新奇花卉、在他說“要考園林專業”時大力支持的父親,走了。

“當時,我正在做國慶花壇的設計和施工,沒能見他最後一面。”藍海浪說,父親是他一輩子最重要的人,也是他的啟蒙老師。

面前的花壇依舊色彩繽紛,但藍海浪覺得他的整個世界都變成了灰色。

那年國慶節,花壇如約與世人見面。藍海浪想起父親生前的諄諄教誨,內心逐漸堅定,只願父親在天堂也能看到這個五彩的花壇和彩色的世界,而他也將重拾信心、勇敢往前走。

現在,他的兒子也像他小時候一樣對設計花卉景觀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他也像父親當年對他的支持與鼓勵一樣,帶著兒子一起設計打造“陽臺花園”。

“失落的世界”:生命

陽臺一角,兩米多高的巨大樹根上,有一塊奇特的“根抱石”,石頭上掛了一個飛機頭,上面有鐵片做的螺旋槳,懸掛著很多植物。

景觀的靈感來源於自然界一個生命的奇蹟。以前,曾有飛機撞山、墜落,多年後,機身上竟然長滿植物,形成森林奇觀。在死亡之地綻放新生,冰冷的鋼鐵上開出生命之花,藍海浪和兒子被這個極富生命力的故事震撼,聯手打造了“失落的世界”。

對生命的敬畏之心,對世間萬物發自內心的熱愛,花花草草在藍海浪手中彷彿有了靈魂,“我天生對大自然有親切感,有種敬仰。”這種情感,從未因住進鋼筋水泥的樓房而消退。

藍海浪的家,除了近百種花,還養著四隻小鳥、二十多種魚,以及一隻時常會蹦到他手心上的青蛙。“每天早上,小鳥會把我們叫醒,一家人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聞到清新的花香。”

他的辦公室裡栽種了二三十種植物,站在門口,就能聞到裡面悠悠的花香,一根長長的枝藤延伸到電腦上方,人好像在樹下工作。

儘管配備了智能化、自動化的澆灌系統,藍海浪偶爾也親自上手,給植物澆水、鬆土、修剪。在藍海浪眼裡,這些生命都很美,“設計工作累,累的時候聞聞花香,裁一下老的枝葉,一下子就很放鬆,再回到工作中,特別容易有更好的靈感。”

晨光熹微時,在迴盪在山林間的牛鈴聲中醒來;皎潔月光下,在漂泊的小船裡慢慢進入夢鄉。藍海浪走遍了全國大部分地區,將北方廣袤的草原,西部浩瀚的沙漠,江南溫柔的水鄉都印在了腦海裡,這些都是他源源不絕的靈感。

用隨身攜帶的速寫本記錄下他的見聞和靈感,藍海浪堅持了24年。這種長方形、60頁到100頁不等的速寫本,他寫滿了三十多本。

“生活裡到處都是我們學習的素材,就看你用不用心,”每次遇到設計上的難點,藍海浪就會翻一下這些筆記,常有豁然開朗的感覺。

如今已到中年的藍海浪,仍然保持著瘦削的身材,看起來精神充沛。他喜歡長跑、滑雪、各種球類運動,甚至常常在辦公室倒立著思考問題,他喜歡“換個角度看世界”。

世界於他,充滿了迷人的生命力。

國慶天安門花壇總設計師藍海浪:家裡有近百種花,陽臺上長出芭蕉

藍海浪家的陽臺。受訪者供圖

“都市叢林”:北京

三個落地立體花架,高的兩米多,矮的一米五,最矮的八十公分,像樓房一樣高低錯落,被植物覆蓋,這是藍海浪打造的“都市叢林”。

“希望未來的北京不是硬邦邦的鋼筋混凝土,而是充滿生機的都市叢林,”這是藍海浪的願望,他希望用自己的雙手為這個他生活了27年的城市做一點貢獻。

他將對花草自然和這座城市全部的熱愛和理想融入了國慶花壇的設計中。

1997年,國家正式組建專業的國慶花壇設計團隊,恰逢藍海浪在北京林業大學園林專業畢業,順利加入。前五年,他是主設計師,之後就成了總設計師。

“本來我就喜歡花花草草,實習的時候發現有這個行業,很有意思,就想從事了。”真正開始工作後,藍海浪發現,這份工作並沒有那麼輕鬆,甚至有些枯燥乏味,“當時國內外都沒什麼先例和經驗,從顏色搭配、結構設計到花材的準備,這些都要靠自己摸著石頭過河,慢慢積累。”

國慶花壇的造型每年都不一樣,體現著時代感,“花壇要有敘事性,要呈現近段時間祖國取得的輝煌成就。”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我國抗擊疫情取得了階段性成效,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之年。天安門廣場上18米高的巨型花果籃,和從建國門到復興門長安街沿線的10組立體花壇,共同祝福祖國繁榮昌盛,人民幸福安康。

藍海浪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看到大家在花壇前歡笑合影,“看到大家高興的樣子,我就覺得一年的辛苦都已經隨風飄散,心滿意足。”

設計國慶天安門花壇,藍海浪24年初心未改,“我想把北京打扮得更美,讓老百姓享受更美的環境。”

國慶天安門花壇總設計師藍海浪:家裡有近百種花,陽臺上長出芭蕉

藍海浪家的陽臺。受訪者供圖

新京報見習記者 彭衝

編輯 劉倩

校對 李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