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人物出場順序和排行的潛臺詞是什麼?

坎坎且伐檀


一,林沖不是“引子”人物,是書中重要的人物之一。

二,作者安排誰先出場,是寫作的手法和為一部書框架結構的考量與設計,是作者個人的構思。

如果換一個作者寫這部書,也可以讓武大郎或金毛犬等先出場。


筆端蘊藏千點紅


關於這個問題,我認為,《水滸傳》中人物出場是有潛臺詞的,而人物排行則沒有潛臺詞。下面我分開來解析一下。

一,人物出場

《水滸傳》中,第一個出場的梁山好漢是“九紋龍”史進史大郎,他在第二回中出場。

但是,在他出場前,卻有一大堆不是主角,但非常關鍵的人物做鋪墊。比如洪太尉,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宋徽宗,駙馬王晉卿,高俅,王進等等。

僅僅在《水滸傳》開篇的第一回和第二回的前半部分,以上人物悉數登場,人物密度大,故事情節多,而且其中頗有深意。

如果僅僅從宋仁宗年間,瘟疫橫行,洪太尉去江西龍虎山請法師作法去疫,似乎還看不出什麼端倪。但從洪太尉不聽眾人苦勸,放走了“妖魔”開始,作者筆鋒一轉,可就走入了正題:國家頻繁易主,朝廷日漸昏暗,小人奸佞得勢,人民民不聊生。這就引出了人物出場的潛臺詞:官逼民反,民不得已而造反。

這裡還有兩點需要梳理清楚:

1,施耐庵先生在寫“國家頻繁易主”時,運用的是“太史公”司馬遷的寫法——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寥寥幾句話,就把大宋朝由仁宗時期寫到了徽宗年間。

其實,這是一個重要的引子,引出了朝廷昏暗,引出了小人得勢,引出了“官逼民反”。

2,寫王進擅離職守,私奔延安府,才引出了史進,朱武,陳達,楊春。這也是在進一步說明:連王進這樣的人都無法立足,只能自尋生路,何況是一般的,比他還普通的人呢?他們除了落草,造反,好像也沒什麼更好的出路了!

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出:《水滸傳》中,開始時候寫到的人物,作者都是有用意的,就像提問者朋友說的,是有潛臺詞的。

但隨著故事的深入,隨著情節的發展,後面人物的出場就顯得順理成章了。

二,人物排行

至於三十六天罡星,七十二地煞星的排行先後,我覺得完全是作者根據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的重要性,人物形象在梁山上的作用,以及上山時間的先後等,而給他們排的座次,沒有什麼更深的潛臺詞。

你比如“智多星”吳用,排名第三位。為什麼他能在武力為王的梁山集團穩居高位?除了他上山時間早的緣由,當然和他“足智多謀”有切實的,很大的關係。如果吳用僅僅是個作用不太大,不用一直出場的書生,肯定作者不會把他排到前面。估計,他就和蕭讓,樂和一樣,大概連“天罡星”之列都進不了。

這裡邊,再說說這“白日鼠”白勝。人家也是梁山的功臣——沒有白勝,或許晁蓋等人搶不到生辰綱,沒有生辰綱,梁山前期就無法很好地立足,發展下去。可是呢,卻被排到了幾乎最後邊。為什麼?因為他作用已經不大了,幾乎成了“雞肋”!所以,作者就把他安排在了大後邊!

三,結語

《水滸傳》又稱為《忠義水滸傳》,作為我國第一部歌頌農民起義的章回體長篇小說,通過描寫眾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經歷和反抗道路,就是要表現“官逼民反”的這樣一個主題,也是對封建腐朽統治的一種控訴。

至於人物形象,出場順序頗有深意,而排名先後,這是施耐庵先生的自我安排。

一家之言,請君指教!


我是“登攀”,感謝您關注,留言,評論,點贊!


登攀


題主對《水滸傳》很有自己的見地,施耐庵在人物的出場順序和排行這些細節中,確實隱藏著潛臺詞。比如,題目說明中講到的魯達,當真有“魯大”的意思,這個人物與“武二”組合,恐怕就隱喻了一段歷史真實。

宋江本是家中老大,卻被故意寫成了“宋三郎”,同樣有著很深的潛臺詞。當然,魯達、武松、宋江並不是被寫成了三兄弟,而是分別隱喻了不同的歷史真實。

以下,本回答將以問答說明中提到的人物為線索,來簡要解讀題主的這個問題,看看《水滸傳》人物出場順序以及排行到底隱藏著怎樣的深意,施耐庵通過這樣的細節,背後又有怎樣的潛臺詞。


九紋龍史進第一個出場

假如以《水滸傳》論,第一個出場的人物是宋神宗,說的是宋神宗時期有一個名叫邵雍的高人,寫了一首七律詩。這首七律詩講述了北宋開國的事情,從而引出了趙匡胤結束五代十國的戰亂,迎來了“天下太平無事日”。接著,趙匡胤出場。

趙匡胤出場時,又驚動了華山上的另一位高人陳摶老祖。陳摶老祖騎驢下山,在華陰道上聽說趙匡胤登基做了皇帝,便高興得從驢背上滾了下來,以受加額稱頌道,“趙檢點”做了天子,是“上合天心,下合地理,中合人和”。

不難看出,施耐庵以兩個北宋時期著名的道教人物,引出了北宋開國的歷史,其實是在為《水滸傳》全書立意。此後,梁山好漢便以此為行動綱領,揭竿而起,“替天行道”。《水滸傳》的“道”,也通過邵雍的詩和陳摶的讚美解釋得十分清楚,其實就是四個字——天下太平。


接下來,施耐庵又以宋仁宗引出了一些歷史人物,寫了“張天師祈禳瘟疫,洪太尉誤走妖魔”的故事,為梁山好漢的出場做了大鋪墊。同時,還順序羅列了宋太宗、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宋哲宗這幾位北宋皇帝,進一步強調了“那時天下太平,四方無事”。

施耐庵以北宋皇帝為線索,讓前面七代君主陸續粉墨登場,其實,就是“九紋龍史進”出場了。為何?

開篇故事中,北宋有七位皇帝出場,梁山故事中,又以“二龍”這個符碼,讓宋徽宗、宋欽宗明暗出場。因而,北宋的九代皇帝全部出現在了《水滸傳》中。而且,史進就是華陰縣人,陳摶老祖滾驢,以手加額稱頌趙匡胤得國的地方。

這樣,施耐庵在《水滸傳》中的總潛臺詞就是:北宋王朝的興亡歷史。


施耐庵這樣寫,並非無中生有,而是有所本源。在《大宋宣和遺事》中,宋徽宗曾經微服入煙花巷,與李師師發生了一段傳奇故事。而頭一次見到李師師時,宋徽宗就自稱“趙八郎”。

所以,九紋龍就是指的北宋九代皇帝。史進上應天微星,這個人物出場時,就是宋徽宗時代,“帝星”暗微,預示著這個王朝即將走向末路,與趙匡胤時期形成鮮明的對比。

題主沒有問到史進的出場,其實,此人也是家中獨子,小名“史大郎”,也是老大的意思。第一個出場的梁山好漢,又隱藏著帝王的符碼,當然是“史大郎”了。所以,史進領銜一百單八將出場,引出了少華山三個強人,進而,又懵裡懵懂的南轅北轍來到了渭州(今甘肅平涼),引出了“魯大”。

假如以“史大郎”來說事,魯達是不是應當是“魯二”呢?


魯達與武松的排行與出場

我還是贊同題主的說法,魯達還是有“魯大”的意思。上文講到了,《水滸傳》的人物行序並非共同指向或者隱喻同一件事,所以,魯達是另外一條線索,是施耐庵在《水滸傳》中“佛道合一”思想的體現。

與魯達相匹配的另外一個人物應當是“金二”,也就是金翠蓮的父親。魯達的故事中其實暗藏著北宋與金國的“海上之盟”,因為,滅掉北宋的就是金國的二王子完顏宗望,此人還將在曾頭市的故事中再度暗中出場。

魯達變成魯智深之後,便不再是“魯大”了。因為,在魯智深的故事中始終與“趙員外”有著密切的關係。說白了,趙員外隱喻的就是“九紋龍”之一,“趙八郎”宋徽宗。


趙員外有個“七寶村”,魯智深後來拿下二龍山,佔據了寶珠寺。七寶是指佛教七寶,不正是藏在寶珠寺的嗎?魯智深佔據寶珠寺,意味著“那時有僧人魯智深反叛,也來投奔宋江”。同時,還體驗了一把智真長老的預言,此人正果非凡,“汝等皆不及他”。也就是說,智真、智深這對看似師徒實則師兄弟的同輩高僧,都應當是寺院的住持方丈。

因為魯智深佔據了寶珠寺,寶珠寺又在“二龍”山,對應著七寶村。所以,魯智深的正果大概要做到東京大相國寺的住持方丈,這可是皇家寺院呢。

魯智深除了與趙員外的關係外,還是宋徽宗“崇道抑佛”,革佛滅佛的“打手”。魯智深的禪杖重量是六十二斤,說的是嘉佑三年到宣和元年,正好是六十二年(1058-1119)。因為,宣和元年正月,宋徽宗下“革佛詔”革佛。二月,魯智深大鬧五臺山。因為宋徽宗生於元豐五年(1082年),就是個屬狗的皇帝。所以,魯智深吃了狗肉,懷揣狗腿,大鬧了五臺山。


說《水滸傳》中的“狗”隱喻的是宋徽宗,還有武松的故事予以印證。

武松做了行者後,先殺了一個“花道士”。蜈蚣嶺上的“花道士”飛天蜈蚣,其實也是在影射假“道君”宋徽宗。所以,當武松在孔家店喝酒了酒,繼續往二龍山去的時候,無端來了一條黃狗,對著武松亂吠。武松對這隻狗毫無辦法,吃了大虧。

毫無疑問,這隻黃狗說的是“皇狗”,倒過來唸就是“狗皇”。

魯智深俗名魯達,武松則是“武二”,從《水滸傳》“佛道合一”這樣的主題思想來解讀,梁山上的這兩個佛門弟子當然也就有另一重行序關係了。

而且,在施耐庵的另一層深藏的潛臺詞中,魯智深、武松還隱喻了另外一個歷史人物。本回答點到為止,就此打住。


宋江為何是“宋三郎”

施耐庵的《水滸傳》中寄託著宗教思想,說的是“佛道合一”。魯智深原本也是龍虎山伏魔大殿中的妖魔,屬於道家的天罡星之一。所以,魯智深雖然入了佛門,卻還在“趙員外”的指令下,破壞佛教道場。智真長老預言他將成正果,所以,花和尚在佔據了寶珠寺後,施耐庵再也沒有寫到魯智深喝酒吃狗肉,動不動就殺人放火的故事了。

後來,梁山上的托塔天王(毗沙門天王,北方多聞天王)“歸位”,魯智深便成了梁山第一尊“佛”,排在武松前面,也是暗藏了這兩大佛門弟子的行序關係,“魯大”、武二。

梁山是道家“妖魔”聚義之所,“天魁星”宋江是名副其實的寨主,與魯智深等分別代表著“佛道”兩家,聯手“替天行道”。《水滸傳》中有非常多的“佛道”信息,以“道”開篇,佛教符碼卻在書中大量出現。

因而,宋江的“三郎”並不一定與魯達、武二形成行序關係,“孝義宋三郎”另有隱喻。


在《水滸傳》暗藏北宋興亡歷史的總潛臺詞來解讀,“宋三郎”、“孝義宋三郎”、“黑三郎”都是在隱喻宋徽宗由端王進而為皇帝的歷史,也是施耐庵藉此表達自己的歷史觀。

脫脫在《宋史·徽宗本紀》中說,假如北宋沒有選擇趙佶做皇帝,就不會寵信奸佞,就不會引來金兵南侵,導致北宋滅亡。所以,施耐庵要“黑三郎”。

簡而言之,宋哲宗沒有留下子嗣,按照“兄終弟及”的規制,下一任皇帝將從哲宗的兄弟中選拔。按說,端王趙佶是第三順位繼承人,並非首選。但是,皇太后卻以端王仁孝為由,將趙佶扶上了帝位。

第三順位繼承了皇位,又是“仁孝”,難道不是“孝義宋三郎”嗎?“宋三郎”亡掉了北宋,大宋子民慘遭塗炭,背離了趙匡胤之“道”,所以,《水滸傳》便要“替天行道”,便要“黑三郎”。

這樣講是不是有點牽強呢?從《水滸傳》背後的故事來解讀,結合史大郎、魯達、武二的隱喻來講,宋江身上的這層隱喻,也肯定是存在的。這也是宋江最終帶領梁山好漢投降招安,“替天行道,保境安民”的一大隱寫鋪墊。


同時,從文本中看,宋江在家中並非老三,而是老大。不僅是老大,而且,還被宋太公出籍了。“出籍”,就是開除出戶籍,宋江就不是宋太公家的一員了。但是,《水滸傳》中是這麼寫的嗎?

宋江經常回家照看老父,與宋太公之間父子情深,遇到禍事就往家裡躲藏,哪裡出籍了呢?何況,宋江大孝,怎麼就忤逆出籍了呢?

其實,文本中的真宋江並沒有出籍,出籍的是“宋三郎”。

宋徽宗死於五國城,宋高宗紹興十二年(1142年),一輛牛車載著他的棺槨抵達臨安。最後,宋高宗將他葬在了會稽(今浙江省紹興市)永固陵,而北宋的帝陵卻在鞏縣(今河北鞏義市)。宋徽宗是不是“出籍”了?


《水滸傳》的行序很有意思

除了題主提到的幾位人物外,其實,《水滸傳》其他人物的行序也十分有意思。比如,公孫大郎。公孫勝是梁山法術最高的道家“妖魔”,說白了,此人就是張天師虛靖先生的嫡傳徒孫。

虛靖先生從徽宗朝穿越到嘉佑三年放走妖魔,施耐庵這樣寫的目的,就是要以“五雷天罡正法”為道具線索,強化“替天行道”這一主題。而《水滸傳》中道家最高法術其實來源於“雷法”,這個被認為是道家雷部最高法術的“雷法”,就是放走妖魔的張天師發明的。所以,施耐庵便把趙匡胤寫成“霹靂大仙”。

公孫勝綽號入雲龍,上應天閒星,因為手握“雷法”,所以,此人身上隱約有趙匡胤的身影——他是梁山“替天行道”的總監軍,公孫大郎名副其實。


朱貴是哥哥,朱富是弟弟,蹊蹺的是,梁山大排名是,哥哥卻排在了弟弟的後面,為什麼呢?

朱富綽號笑面虎,笑裡藏刀害了師父李雲,以此,朱富上應地藏星。朱貴綽號旱地忽律,這個綽號很有爭議,到底是一種鱷魚,還是指一種吃龜的四腳蛇,抑或是令人驚悚的雷聲呢?其實,施耐庵寫的“旱地忽律”指的就是四腳蛇。

這種四腳蛇有劇毒,吃完烏龜後,便藏身於龜殼中。朱貴上應地囚星,藏身與龜殼中,豈不是把自己“囚”了起來。

人物對應綽號,綽號對應星號,地藏星就是排在地囚星之前的。

施耐庵寫梁山好漢排名不論出身,不分貴賤,也打破了兄弟的行序。這也正是體現了“替天行道”的思想主題,“等貴賤,均貧富”是施耐庵所追求的人文情懷。

另一組有意思的行序,便是梁山的三位女將。顧大嫂、孫二孃、扈三娘都沒有被交代她們在家中的行序,她們姓名中所體現的行序,是按照她們在梁山上的年齡大小排定的。而且,施耐庵在梁山大排名時,也是本於“人物——綽號——星號”的對應關係,打破年齡界限,排定了三員女將的座次。


總而言之,《水滸傳》中的人物出場以及行序並不是施耐庵隨意一寫,而是大有深意。其背後的潛臺詞,其實都是為其主題服務的。同時,潛臺詞之所以是“潛臺詞”,則必定潛藏著文本之後的故事。這些故事,恐怕才是施耐庵的真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