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样解读长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话?

领路人小陈


苏东坡的大脑是相当复杂的,一部分是儒,一部分是佛,一部分是道。

你说他是合格的儒生吧,他却对这官场心灰意懒;

你说他是合格的佛弟子吧,他又研究炼丹,还寻求过长生不老;

你说他心向道家吧,可他又天天跟一群和尚混在一起,还给自己取名叫“东坡居士”。

南怀瑾那句“佛为心、道为骨、儒为表”或许能形容他一部分,但也不准确。

所以不能因为苏东坡赞美过《庄子》,就单纯的去以道家的角度去给他一种“框架”,苏轼是中华文化的综合体,研究他就必须要综合。

“长恨此身非我有”这里表达的意思就是上面有人提到的:我只恨我这身体并不完全属于我。

还属于谁,属于妻子、孩子、朋友、百姓、长官,以及慕名而来的一个个学生和客人。

统称红尘俗事。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陶渊明这句与苏轼表达的意思一样。

我的心,却成了身体的奴隶,可真特么悲哀。

我们也一样,为了生存,心还不是一样为身体所牵累。

加班、应酬、委曲求全,说着言不由衷的话,换着一张张不同的面具。

谁又没做过放弃一切环游世界的梦呢,和苏学士那天晚上幻想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不是一码事吗?

苏东坡当年抱怨的,咱们现在一样在抱怨;这样一想,苏轼又有血有肉,成了你我的身边人了。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


逃学书童1986


这句话出自于宋代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原文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对于词中“长恨此身非我有”的理解,可以从以下几点去认识:

一、“长恨此身非我有”是对坎坷人生无奈的感叹

苏轼是宋代伟大的文学家,21岁中进士,入朝为官,有着鲜明的政治主张,他提出要改革弊政,因此受到来自不同派别的打压,屡遭贬谪,曾外放多地,官职甚微。哲宗元祐八年,苏轼又被新党贬到惠州、琼州这些蛮荒之地,后被赦北归,第二年病死在常州。仕途上的坎坷波折之多,在古代作家中是罕见的,跌宕起伏的人生让他品出万般滋味,因而

苏轼有“长恨此身非我有”之叹,感叹自己身不由己,常常陷在一次一次的政治漩涡中,陷于一次一次的排挤迫害中,其中是无奈的悲声,是怨责后的不平。有这种感叹,对于苏轼来讲,应是再正常不过的,这种“此身非我有”就是他一生的遭遇和写照。

二、黄州之贬,成为他精神上自我救赎的一次重要转折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 黄州是苏轼贬谪生涯的开端,这个时期的苏轼是落寞伤感,消沉失意的。在他的《初到黄州》这样写到:

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此诗写出他初抵黄州时复杂矛盾的心情。这里的“为口忙”,不仅仅指为谋生糊口,更深一层也指他祸从口出,因诗获罪。“逐客”指明自己为贬谪之人的身份。他以自嘲口吻,感叹他官卑职微,壮志难酬,只能说为生计奔忙。伤感失意之情只好隐藏于眼前口腹之欲中。在黄州的四年里,苏轼为解抑郁苦闷之情,常常游历黄州的山山水水,这里的奇山异水,却陶冶他的性情。在黄州,他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作者凭吊赤壁,我们能看到他或者《赤壁赋》中缅怀曹操一世英雄,或者主客问答,关于人生问题的争辩;或者《赤壁怀古》回顾赤壁大战,敬慕周瑜也罢,

这几篇作品有一个共同之处,作者都有一个从消沉失意,希望跳出政治漩涡,到面对挫折乐天知命,旷达处世心理转变和精神上的超脱,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他感慨后向道家、佛家寻求解脱和安慰,可以泰然处之了。“也无风雨也无晴”,超脱的人生境界。

三,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经历了黄州之贬,走遍了黄州的山水,苏轼从大自然中获取情感的释放,领略人生的哲理。从此后,纵舟游荡,远庙堂,游江海,实现他人生的一次又一次的升华,创造一次又一次的精彩。


一溪云水


问题:怎么样解读长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话?


前言

老街觉得,很多诗人在诗词中喜欢发发牢骚,但是又不肯真得归隐田园,这是文人的矫情。

长恨此身非我有这句话,出自苏轼的《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一词。原文是: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一、苏轼的无奈

除了文人虚伪之外,苏轼又是一种特殊情况。他被贬谪黄州也好,贬谪海南也好,都不是可以行藏由我的自由身。

据说这首词填完以后,苏轼就失踪了,吓得郡守赶忙跑去找苏轼,却发现他正在睡大觉呢:

东坡与数客饮江上。夜归,江面际天,风露皓然,乃作歌词,所谓“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者,与客大歌数过而散。

翌日,喧传子瞻夜作此词,挂冠服江边,拏舟长啸去矣。郡守徐君猷闻之,惊且惧,以为州失罪人,急命驾往谒,则子瞻鼻鼾如雷,犹未兴也。《避暑录话》

叶梦得的《避暑录话》中说,“以为州失罪人,”可见苏轼当时的处境。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即东坡乌台诗案死里逃生以后,被贬谪为黄州团练的第三年。在这个时候,苏轼依然被当做“罪人”。

这首词甚至引起了皇帝的注意:

此语传都下,裕陵亦闻而疑之。《避暑录话》

裕陵是宋神宗死后的陵墓,后人用裕陵代指宋神宗。


二、苏轼风格的变化

从这首词中,明显看出苏轼豪放词风变得收敛与平淡。早期在密州时,苏轼写到: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旁人说,苏轼的词须:"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 。"这种词风,从侧面反映了苏轼积极仕进的状态、

乌台诗案以后,受到打击的苏轼,开始变得小心翼翼,甚至在寄给好友《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时,嘱咐好友“不以示人”。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水龙吟 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此时的苏轼逃离了仕途官场的蝇营狗苟,开始有了厌弃官场与世间的生活态度。长恨此身非我有,是真正的无奈。同时又有忧谗畏讥的心态。


三、长恨此身非我有的三种情况

老街觉得,有三种人可以比较一下。

第一种,明明热衷于升官发财争名夺利,心中想要,嘴上却说不。例如钻研终南捷径的这类人,就是这种虚伪的人物。

第二种,有一定的使命感,理想没有实现,因此不甘心就此罢手。例如我们熟悉的李白和杜甫,杜甫的理想是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因此杜甫虽然沉沦下僚,但是初心不改。

李白虽然不肯低眉折腰事权贵,且放白鹿青崖间。但是李白功成拂衣去的理想一直没有放弃,所以他在永王招募时,义无反顾的踏入了贼船,差点因此丢了性命。

第三种,类似于被贬谪的苏轼,他们是没有权利辞官不做的。曾经的理想破灭,几乎不再有当年的雄心壮志。很多有这种经历的人,会渐渐转向穷则独善其身的闲适心理。


结束语

《晋书·羊祜传》中,羊祜曾经说过:‘天下不如意,恒十居七八。后人俗语说:不如意事常八九,可与人言无二三。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这种感觉,总是身不由己地被裹挟前进。前面充满了坎坷,身后却无退路。长恨此身非我有,只好就这样默默地坚持着。

@老街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