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仁”加以“巧言令色”,是否会事半功倍?

文史生


仁:在这里属于道德范畴,是褒义词;

巧言令色:有花言巧语,虚伪讨好的意思,属于贬义词。

孔子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仁的反面就是巧言令色,孔子的儒家思想崇尚质朴,反对花言巧语,注重人的实际行动,教导人要言行一致,切忌心口不一,这种诚实朴素的精神至今还在影响着咱们中国人。

有些‘求仁’的人,以为待人接物处处和颜悦色,让别人开心就是仁,他们的出发点可能是好的,但却容易失去自己的思想个性,也不容易使对方认识自身的错误,而改正错误。

有些人能说会道,说话从不得罪人,人前一套背后一套,领导在的时候一个模样,领导一走,立马变样,对强者一个样,对待弱者又是另一副嘴脸,这样的人不用说,都知道他们不好,不能算仁。

真正的仁,是从心里发出来的,心地仁厚的人,言语上一定是温和的,起码不会对人说一些尖酸刻薄的话,保持自己独立想法,同时让别人感到愉悦,以柔和的言语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这和巧言令色是两回事。

这两个词很容易理解,提问的朋友之所以会这样问,可能是发现生活中有些宽厚仁和的人,因为不善言辞,或言语太过于诚实直白,而导致办事不利,容易失败,生活中处处受制,过得不太好,所以才会有:“仁”加以“巧言令色”会不会事半功倍之说。

巧言令色的人,相处一段时间就会被揭穿,可能会取得暂时的利益,但不会长久。利益是眼前的事,人品是一辈子的事。正所谓: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道理是一样的。

语言是一门艺术,但必须有一颗仁心作根基。《圣经》箴言书有说:言语柔和,使怒消退;言语暴戾,触动怒气。真正的“仁言仁语”和“巧言令色”完全是两回事,二者的出发点就不同。时间久了,大家都能分辨出来。

如果有真心“求仁”的朋友,苦于不会说话,可以选择少说话,多做事,或抽时间学学说话的学问,相信会有帮助的。


恩典6580


这个问题,这样说吧,就是:“仁加以巧言令色”,就如同:“蜜加糖衣炮弹”。其实是假借仁义作为行事攻略的外衣,实则是里面裹着真的投其所好俘获对象的恶毒炮弹,把问题揭穿,它的本质就是一种欺骗手段。

这样的行事手段,短期看:“可以利用糖衣炮弹方式方法行事,有效地投其所好,命中对象的软肋弱点,将对象快捷地迅速俘获,取得利益,达到目的”,是成功的。

这样的行事手段,长期看:“欺诈的做事手段,经不起时间考验,也就是欺骗,当时是不会一下子意识明白的,慢慢的人们吃尽糖衣,终究会认识明白是炮弹的”,因此!欺骗的手段,欺骗了一时,欺骗不了一世,终究是露馅的,最终是失败的。

“仁加巧言令色”的做事方式,由以上叙述可知,是短期骗人急功近利,目的不纯的骗人手段,可以欺骗对象,骗取利益。正是这种假仁实恶的思想本质,决定了这种人的行事结果,不会是事半功倍的,一定是最终失败的。


A小雅29


  • ∵“巧言令色,鲜矣仁。”一语出自巜论语.学而》,序号:1.3。巧,伪,虚浮不实。巜集韻.效韻》:“巧,伪也。”令,善,美好。《尔雅.释诂上》:“令,善也。”又,“令”训作“使,让”。故“巧言令色"译“虚浮不实的语言和装出和善的脸色”。“鲜矣仁”,主谓倒装句,译为“仁就很少了:”。可见“巧言令色"是缺少“仁"的表现,不是二者相加就会“事半功倍"。(20200505)(谢月醉雨殇君之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