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牽滄海雲帆湧,浪系中西紐帶長:中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

引言

從古至今,向世界傳播中醫藥文化的歷史人物不計其數,鄭和就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作為中國航海第一人,鄭和奉明成祖朱棣的命令七下西洋,船隊途徑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遠達非洲東海岸,既宣揚了國威,又促進了各個國家醫學、經濟、文化等方面的交流。中醫藥是中國文化的瑰寶,在傳播過程中對沿途居民的身體健康產生了積極作用。

自我國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中醫藥文化一直承擔著不可小覷的文化責任,如何把握機會進行有力的傳播,是當前需要深入研究的重要課題。本文重在探尋鄭和下西洋過程中的醫學交流內容,對其過程進行梳理,以達到借鑑鄭和傳播中醫藥文化的方式、促進中醫藥文化在國際上廣泛傳播的目的。

星牽滄海雲帆湧,浪系中西紐帶長:中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

一、船員免受疾病侵擾,與其強大的醫療團隊和高明醫療技術分不開關係

明代馬歡曾三次隨鄭和下西洋,因為精通多種語言擔任外文翻譯工作。期間他將經過的二十多個國家的地理環境和經濟文化等內容記錄下來,在航海結束後整理著書。他的著作《瀛涯勝覽》中就有關於航海途中險惡環境和遙遠路程的記錄。

鯨舟吼浪泛滄溟,遠涉洪濤渺無極。洪濤浩浩湧瓊波,群山隱隱浮青螺。

古代航海與今日的航海完全是兩個概念。侷限於落後的技術水平和匱乏的航海經驗,古代的航海危險係數大,難度高,對船員的身體和精神都是嚴峻的考驗。在鄭和下西洋之後大概一百年,葡萄牙的著名航海家麥哲倫帶領兩百餘名船員開始了環球航行之旅,由於海上缺乏對新鮮食物的攝入,大部分船員最後都死於壞血病,最後僅存十八人。可見古代航海難度之高。

星牽滄海雲帆湧,浪系中西紐帶長:中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

航海途中,很多問題如果處理不當,都會造成嚴重的後果。船隻航行時間一長,受到海面溼氣的影響,許多船員會患上類風溼性關節炎;船員們困在有限的船艙裡,活動範圍過小,得不到鍛鍊,免疫力會下降;長期在海上缺乏新鮮果蔬的攝入,維生素C缺乏,會導致“壞血病”的出現;船員遠離故土,來到異國他鄉,語言文化皆不通,會出現精神壓抑的情況;而且在經過熱帶國家時,炎熱的氣候、不潔的水源、落後的醫療水平都是船員感染傳染病的誘因。

然而在鄭和下西洋的過程中,並沒有船員的大量死亡,這與鄭和隨行的強大醫學團隊和高超醫療技術分不開關係。《鄭和家譜》中記載,隨鄭和下西洋的共有兩萬七千餘人,其中醫士醫官就有一百八十人,數量之多是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的。跟隨鄭和下西洋的醫官大多是由親自挑選的,只看醫術是否高明,不論其他。其中有安徽太平府的彭正、上海金山的陳以誠、江蘇常熟的匡愚等醫官。籍貫的不同,說明針對不同地域的疾病就有一定的治療經驗,眾多醫官各有所專長,應對不同的情況就有了很大的把握。

星牽滄海雲帆湧,浪系中西紐帶長:中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

鄭和航海前,除了挑選醫術高明的醫官,還攜帶大量醫藥功效對東南亞國家氣候具有針對性的中草藥和醫書,用作與他國的貿易。東南亞地區氣候炎熱潮溼,物種多樣,疾病傳播途徑多,人被蚊蟲叮咬後易染上瘧疾等疾病,再加上當地醫療條件的簡陋,人們往往得不到很好的治療,以至於飽受病痛折磨。鄭和隨船帶有三百多種藥物,包括黃連、霍香、龍膽草、滇漆、麻黃、茯苓

等,對除溼殺蟲、清熱抗瘧都有很好的作用。

二、交易藥材、傳授中醫知識:為水深火熱的東南亞民眾帶去希望

鄭和的隨行醫官臨床經驗豐富,用傳統的中醫藥為當地百姓治療疾病,傳授其中醫知識,進而刺激了當地醫學發展。《南洋記》中記載,暹羅的人一旦染病,就向鄭和求救,鄭和教他們把藥物放進水裡,水浴以治病。我國臺灣有一種“三寶姜”,相傳就是鄭和途徑此地所種植,其驅寒除溼的藥性可以防止高山族生瘟疫病。還有滿刺加的“三寶井”,據說也是鄭和路過馬六甲所掘,井水甘甜清美,可以延年益壽。

暹羅番病,每向三寶求藥,無以濟施,藥投之溪,令其水浴,至今番人唐人,尚以浴溪澆水為治病。

星牽滄海雲帆湧,浪系中西紐帶長:中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

鄭和船隊經過肯尼亞時,醫官根據當地實際的醫術發展水平來傳授中國傳統醫術,例如拔火罐、推拿等。這些醫術至今仍然在一些島嶼上得到保留,帕泰島上有一個“杏林”世家,其家族祖傳醫術就是向鄭和船隊中的醫官學習而來的。當地居民也會將中國的醫術和本土的醫術相結合,創造出新的醫術,比如非洲拔火罐。在“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下,中非醫學交流日益頻繁,我國為非洲輸出了中醫兩千餘人,極大地幫助了當地居民治療傳染病,並推動了當地醫療的發展。

鄭和下西洋期間有明確交易記載的醫藥有十六種,包括雄黃、檀香、胡椒、金銀香、水銀、丁香、白芷、硫磺、樟腦等。這是鄭和對外輸出的中醫藥,另外史書記載,鄭和在航行過程中也會將其他國家珍貴的藥材引入中國,例如白檀香、象牙、犀角、燕窩等。藥材的交換極大地豐富了雙方的藥物種類,有利於各自醫學事業的發展。

星牽滄海雲帆湧,浪系中西紐帶長:中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

鄭和第四次下西洋歸來之際,朱棣特意為鄭和建立了御製弘仁普濟天妃宮之碑,以讚揚鄭和在與各國文化上的交流與互動。在七次航海旅途中,除了三次突發性戰鬥,鄭和均與西洋各國有著友好互助的交流。他除了與爪哇國、小葛蘭國等國進行醫藥互助,還間接地推動了馬來西亞中醫藥事業的發展。

明朝國力鼎盛,鄭和為馬來西亞帶去大量的肉桂、茯苓、生薑等中藥,深受當地居民的歡迎與喜愛。1796年,華僑在馬來西亞的檳城建立了第一所中藥材店,仁愛堂,之後又陸續建立了中醫診所和中醫研究所。在經濟全球化的進程中,東南亞各國都有售賣中藥材的中藥材店,且大多與慈善機構聯合為當地貧困居民服務,造福社會。

三、海上絲綢之路,中國向其他國家傳播醫藥知識的重要紐帶

鄭和七下西洋,創造了世界航海史的奇蹟。豐富的醫藥儲備、強大的醫學團隊和先進的預防意識都為鄭和順利完成航海使命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

鄭和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東南亞醫學事業的發展,為東南亞人民的健康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進而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保證了人民生活質量,為各國的醫療技術發展帶去了希望。

星牽滄海雲帆湧,浪系中西紐帶長:中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

德國地質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第一次把西漢時期開通的用絲綢作為媒介的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不僅實現了絲綢、瓷器的交換,而且在歷史的演進中逐漸形成了兼容幷蓄、友好合作的交流精神。

造船業的發展使陸上絲綢之路向海上絲綢之路延伸,海上航行成為了古代中國與其他國家文化交流的通道。鄭和把中醫藥文化向途徑的國家傳播,擴大了中醫藥的海外影響力。

明朝中醫學術發展完善,鄭和帶領的醫官大多出身南方,醫術高明,具有豐富的臨床經驗。他們除了保障船員的健康安全,還針對航行途中經過國家的具體情況為其治病,向他們傳授中醫知識。鄭和的團隊甚至攜帶數位穩婆,為醫療條件落後的國家傳授接生經驗。可以說,鄭和船隊的隨行醫學團隊為保障當地人民身體健康、提升當地醫療水平作出了卓越貢獻。

星牽滄海雲帆湧,浪系中西紐帶長:中藥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傳播

針對東南亞各國氣候條件,船隊攜帶了大量的醫書和中草藥,除了滿足自身需求和緩解當地人因疾病帶來的痛苦外,還用來與其他國家進行交易,極大地豐富了東南亞各國的藥物種類,為構建完整的醫療體系創造了條件。同時,鄭和從其他國家帶回來的藥材,也為中國本土藥材的不足提供瞭解決方向。

自從張騫出使西域,開啟了陸上絲綢之路的大門,中醫藥文化已經逐漸被外國人民所熟悉。到了國力強盛的明朝,國內的醫學研究得到進一步發展,為鄭和團隊帶動東南亞中醫藥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鄭和七下西洋,除了三次突發性戰鬥外,謹遵聖旨,使中醫藥得到更大範圍的傳播。船隊與西洋各個國家進行和平友好的經濟文化交流,向當地傳授中醫藥知識與常用醫術,保障了貧苦地區民眾的生命安全,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質量,促進了落後國家與地區醫療體系的發展與完善。

結語

鄭和奉命七下西洋,除了宣揚國威,期間與多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深入的經濟文化交流,體察民生疾苦,改善民眾因疾病而痛苦不堪的生活,同時也極大地地促進了中醫藥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與交流。

在“一帶一路”的大背景下,對鄭和下西洋時期的文化傳播過程和方式進行梳理,旨在為中醫藥事業發揮其獨特作用提供借鑑意義。

參考文獻:

《鄭和下西洋資料彙編》

《中醫藥在東南亞》

《星槎勝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