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毕业十二年了,我们都挺好!

刚刚,就在十分钟前,和师范学校里的兄弟们来了一次微信群聊!

在这全国倡导“自我隔离”的日子里,我们一改往年的春节小聚,大家伙在微信里群聊一翻,你一言我一语,聊了将近一个小时,看着一张张发福的脸蛋在镜头里显得更加有福相,我们彼此“数落”着—我们又胖了!

意犹未尽的畅谈,让我思绪万千!

十二年前的九月,兄弟九人来自全市的八个郊区县,带着定向的名额,顶着师范生的“光环”(包分配),揣着能上省重点的成绩单来到那所小小的师范学校,十六七岁,懵懵懂懂的,朴素而又充满活力!

全班四十二人,九个男生,用学姐的话说,师范学校就这样,女多男少,男生都是宝!玩笑归玩笑,确实是道出了师范学校里男女比例失调的现状!

能上重点高中却选择师范的学生,大多是成绩较好的农村孩子,家境不好,为了早点毕业,有个“铁饭碗”。

师范的日子是无忧无虑的时光,和上高中的同学相比,我们简直是在享受生活,他们在为三年后的“高考”,充满焦虑地奋斗着,我们练着书法,弹着钢琴,学着舞蹈,饶有兴致的参加着各种社团活动!

寒暑假回家,给上高中的同学讲起师范的见闻经历,我口中的“教法”“儿童文学”“普通话考试”,他们听得羡慕加陶醉,对比过后,他们称我们师范的日子是“游游逛逛”。

游游逛逛的心态持续了两年,二〇〇五的秋季,开学后一个月,上两届的学哥学姐们传出了一个令人沮丧的消息—定向师范生不再分配,毕业后自谋职业!

即将毕业的学哥学姐们,在自主择业中的慌乱唤醒了学弟学妹们的危机意识,一部分人决定以社会报名的方式,参加高考,一部分人决定参加“三升本”,以提升学历,应对就业压力!

在这场“自我救赎”中,我们没有多余的钱去上补课班,没有专职的高中教师来指导,靠的就是自觉和自强,在备战高考的一年多时间里,我们九兄弟,有一人中途退学,和亲戚学汽修了!人各有志,青春无悔吧!

其余人都成功考上了大学,老二和老五考上“一本”,老五还是211大学的本硕连读。毕业后的三年内,三人考上公务员的,其余五人都在教师考试中成功上岸!在各自单位都是业务骨干,有的已经走上了中层领导的岗位。

或许在成功人士眼里,当年我们几个穷小子的奋斗经历不算精彩,考上公务员和教师也没什么了不起,但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凭着自己的努力,在城市里站稳脚跟,有一一份稳定的工作,有一个自己的“小家”,让父母放心,就是一种“成功”!

毕业十二年了,我们都挺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