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急不吼做媽媽》:把孩子當大人看待,是親子關係和諧的法寶

01.

前些日子,看到這樣一條新聞,一位媽媽因為看兒子寫作業,被氣到跳河,被民警救上來後,還大聲泣訴,“不要救我,讓我去死吧”。

面對孩子的叛逆、頂撞、不服氣等言行,如何與孩子和睦相處,成了困擾許多家長最頭疼的問題,那麼怎樣改善這種關係呢?

日本著名教育專家山崎房一的《不急不吼做媽媽》一書,在日本暢銷24年,重印多達137次,幾乎每位日本媽媽人手一冊。

《不急不吼做媽媽》:把孩子當大人看待,是親子關係和諧的法寶

在這本暢銷書中,山崎房一將自己多年的教育經驗,和開辦“媽媽心理學講座”的授課心得集結成書,含有大量育兒真實案例,引導媽媽們擺脫育兒焦慮,輕鬆改善了親子關係。相信你一定也會從中找到滿意答案。

書中有這樣一句話“不把孩子當大人,孩子就成不了大人”反之在對孩子教育的過程中,把孩子當大人對待,比責罵孩子一百次更管用。

其實,造成親子關係緊張的根本原因,就是父母沒有把孩子當大人看待。

02.

喋喋不休的斥責和毫無章法的溺愛,都是不把孩子當大人對待的表現

1.媽媽們的喋喋不休:

山崎房一指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落差,是造成媽媽們焦慮,愛發脾氣,喋喋不休的誘因。

不可否認,每一個媽媽都是愛自己的孩子的,媽媽們總是喜歡把希望完全寄託於孩子身上,她們希望自己的孩子成為琴棋書畫樣樣精通,又要知書達理,溫柔體貼,有責任心等等的全能型高端人才。

當揹負重重壓力的孩子的做法,達不到媽媽的那些不切實際的要求時,媽媽們就會唉聲嘆氣、憂心忡忡 、因為失望而對孩子一番斥責。

遭到媽媽斥責的孩子,就會認為媽媽不愛自己,從而自信心大打折扣,安心感缺失,很難靜下心來好好做事學習,甚至容易走上歪路。

《不急不吼做媽媽》:把孩子當大人看待,是親子關係和諧的法寶

(圖片來自全網)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所以,父母喋喋不休的斥責,對孩子來說,傷害無疑是巨大的。

2.毫無章法的過度溺愛:

  • 曾經聽說這樣一個故事:有一位媽媽,對自己的兒子特別溺愛,兒子做得所有的事情,只要兒子開心,她便不分青紅皂白地統統加以讚美,兒子和人打架,她會誇獎兒子勇敢;兒子偷了鄰家的一棵菜,她會誇兒子真能幹……
  • 在這位媽媽畸形的教育觀下成長起來的兒子,長大後因為犯罪被判處死刑,行刑前一天,兒子提出,要最後再“喝”一次媽媽的奶,結果,兒子狠狠地咬掉了媽媽的乳頭,大聲痛訴:“都是你害了我啊”。

在中國,一直不缺父母以愛之名,豪無原則和章法的溺愛孩子的例子,而被溺愛的孩子,在步入成年之後,各種問題就會充分無疑的顯露出來,讓他們苦不堪言。

喋喋不休的斥責和毫無章法的溺愛,是兩個極端的方向,也是教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育兒誤區,都是對孩子人格獨立性的輕視,對於孩子的成長,只有百害而無一利,是非常不可取的。

03.

怎麼做才能讓親子關係更和諧

1.接納真實的自己,做出改變。

在生活中,有些媽媽總是過分在意別人的臉色和看法,對自己的缺點過於敏感,這樣的媽媽,也會對自己孩子的缺點揪住不放。

  • 小米是同事中公認的好人一個,對於別人的要求和提議,即使不合理,她也會默默忍耐,一味服從。但她卻總是愛揪住女兒小小的缺點不放,在她眼裡,女兒不認真學習、不懂得和別人溝通、愛哭鼻子,簡直就是個一無是處的笨蛋。現在她的女兒很叛逆,初中畢業,進入一所民辦中專院校學習,前途渺茫。其實,她女兒走到今天的地步,是小米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她只一味看到女兒的不足大加斥責,卻從沒注意過女兒的優點。

書中把這種媽媽比喻成“缺點獵人”。她們懷裡始終揣著一把鋼槍,只有發現孩子的缺點,哪怕很細微,她們就會第一時間扣動扳機,並且百發百中。被擊中的孩子,漸漸失去了安心感,無法集中注意力。

“人無完人”。只有媽媽接納自己的缺點,好好愛自己,對自己充滿自信,對孩子的不滿就會減少。

媽媽改變了,孩子自然而然就會改變,這是水到渠成的事兒。

2.停止喋喋不休,做個溫柔媽媽

“受盡婆婆欺凌的媳婦可以回孃家,受上司折磨的職員可以辭職,可是,被媽媽不斷指責的孩子卻無處可去。正因為孩子無處可逃,媽媽的壓迫才讓他更加痛苦。”

  • 書中的博是一個初二學生,曾經輟學在家一年多,在那段時間裡,他喜歡把自己關在房間裡,心情煩躁時,還會對媽媽和妹妹拳打腳踢。
  • 一切都因為媽媽看到他就催促他學習,連他聽會音樂都被說成是不良愛好,還經常斥責他什麼也做不好,讓他很反感。他說,他不想當媽媽的寵物,只想讓媽媽把他當成別人。

其實,博是在吶喊,希望媽媽把他當成一個獨立的人對待,凡事用平等的身份和他交流,多尊重他的想法,而不是一味的指責。

主持人倪萍,在《我的姥姥》一書中,曾經提到過姥姥說的話:小孩子別不捨得誇,誇著誇著,芝麻就變成西瓜了。

“你太棒了。”

“你是一個心地善良的好孩子。”

“你是一個懂事的孩子。”

“我相信你能把這件事兒做好。”

媽媽完全接納孩子,從尊重孩子開始,用充滿溫情的口吻,不吝嗇對孩子的讚美,才是給孩子成長路上最好的助力。

3.割捨母性,讓孩子無憂成長。

母性是媽媽把嬰兒當做自己的所有物而非獨立的人來對待的一種本能。孩子長大後,迫切渴望人格獨立,這時候媽媽必須從母性中分離出來,才能讓孩子自由快樂成長。

  • 《少年派》中,閆妮扮演的媽媽王勝男,當女兒林妙妙第一次從學校回到家中,王勝男給女兒精心準備了一桌子女兒喜歡吃的菜,母女倆相談甚歡,可當王勝男聽到林妙妙她考上了校廣播隊的播音員時,王勝男開始埋怨林妙妙,你怎麼總是做一些不務正業的事,讓林妙妙應該把心思放在學習上。
  • 面對媽媽的斥責,林妙妙忍不住嘀咕一句:“能不能不要插手我的事?”
  • 沒想到,就這一句話,引來王勝男一大堆的嘮叨:“怎麼能不插手呢?你的事就是我的事!以後不管什麼事情都必須要和我事前商量,事中溝通,事後報備”。最後母女倆只能不歡而散。


《不急不吼做媽媽》:把孩子當大人看待,是親子關係和諧的法寶

(圖片來自全網)

總是無視孩子的人格,繼續站在母性的立場上對待孩子,每當孩子依照自己的意志去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便開始焦躁不安,神經兮兮等等,這樣的做法,勢必會讓親子關係大打折扣。

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裡寫道:“分離和愛同等重要,它們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主題它們一起作用,讓一個人成長,讓一個人成為他自己。”

教育孩子,同樣需要斷舍離。只有媽媽徹底割捨母性,孩子才能擺脫束縛,努力朝著自己的目標前行,達到理想彼岸。

4.賦予孩子成人席位。

讓別人承認自己的存在,是人類基本的要求之一。孩子也一樣,他們的心裡,更希望得到爸爸媽媽的認可。

有些父母抱怨孩子軟弱,長不大的時候,卻沒有想過一切的根源都因為父母沒把孩子當成大人去認可。

  • 書中有這樣一個例子:秋子的大兒子克己愛哭鼻子,不穩重,做起事情來和同齡的孩子相比顯得總是很幼稚。這簡直成了秋子的一大心病,她總是為克己的長不大而憂心。
  • 有一天,秋子被一輛摩托車撞到扭傷了腳,需要臥床休息一週,連上廁所都得借用克己的肩膀才能完成。當時又恰逢年底,丈夫工作很忙,顧不上照顧秋子。
  • 在此之前,秋子可是包攬了所有家務和孩子的教育,秋子認為,這下子家裡就要亂作一團了。
  • 令她沒想到的是,大兒子克己不僅做好了晚餐,還為加班晚歸的爸爸備下啤酒和下酒菜,並且妥帖的把小妹妹哄睡覺。

正是秋子受傷的偶然事件給了大兒子克己提供了一個成人席位。

獲得成人席位的孩子,為了得到別人的認可,一定會努力克服遇到的重重困難,把事情做得更好。

學習也一樣,對於在媽媽的斥責下,硬著頭皮才去學習的孩子來說,學習是一件被老師或媽媽逼迫的難事,對於擁有成人意識的孩子,學習卻是自己必須全力以赴去做的大事。

04.

總之,教育孩子是父母一生最重要的職業。只有處理好親子關係,對孩子實施正面管教,才能真正讓孩子成長。

享譽世界的心理治療師和家庭治療師維吉尼亞·薩提亞說:“做一個情緒穩定的媽媽,是。孩子最好的禮物。”

清代教育家顏元說過:“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意思是,對於孩子,只一味指責他的挫敗,不如多給一些正面鼓勵。

教育孩子,愛是一切的前提條件。不急不吼做媽媽,只有真正付出愛,才會收穫美好。

就如書中所說:這愛

不是心中的愛,而是愛的語言交換。

不是名詞的愛,而是動詞的愛。

那就讓我們趕緊行動起來吧,把孩子當成一個大人,向孩子表達敬意,用對等的立場,不是作為父母,而是作為一個人,與孩子共同探討人生。

作者:寒梅,一個喜歡在文字中游走的北方女子,愛讀書,愛寫作,希望與你一起用書籍溫暖心靈,共同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