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語言藝術”變成了“綜藝娛樂”,郭德綱將相聲引向何方?

從“語言藝術”變成了“綜藝娛樂”,郭德綱將相聲引向何方?

“相聲是一門語言藝術,講究說學逗唱”,牛群馮鞏當年的相聲作品《兩個弄潮兒》裡的這句詞,很多人都很熟悉,也基本認同對相聲的這種描述。

從“語言藝術”變成了“綜藝娛樂”,郭德綱將相聲引向何方?

以往的相聲作品,尤其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前的相聲作品,多數情況下是相聲演員在臺上賣力表演,觀眾則坐在下面板凳上品茶品相聲。相聲演員靠新奇的包袱、誇張的表情、豐富的肢體語言傳達笑點,觀眾接到笑點後,鬨堂大笑拍手鼓掌。在那個物質生活還不怎麼豐富的年代,相聲演員與觀眾的關係很微妙,因為演員和觀眾都是有組織的,相互間的利害關係似有還無、似無還有。這些相聲演員也就是郭德綱所說的吃體制飯的“主流相聲演員”。小編認為“主流相聲演員”是個中性詞。

從“語言藝術”變成了“綜藝娛樂”,郭德綱將相聲引向何方?

進入新世紀,尤其是相聲社團的興起,打破了舊有的利益關係。如同改革開放後,迅速成長的民企一樣,民間的相聲社團在追求經濟利益的動力驅使下,更具有創新進取精神,更有靈活的運營機制。於是德雲社、青曲社、聽雲軒等快速成長起來。這些遊離在體制外的民間相聲團體的相聲演員,也即是郭德綱所說的“閒散藝人”、“非主流相聲演員”了。

從“語言藝術”變成了“綜藝娛樂”,郭德綱將相聲引向何方?

如今佔有相聲市場半壁江山的德雲社,是其他相聲社團難以匹敵的。德雲社旗下的郭德綱、于謙、高峰在各自相聲領域都處於塔尖的位置;岳雲鵬、孫越、張雲雷風華正茂,是相聲界的中堅力量;張九齡、王九龍、秦霄賢等後起之輩,也漸漸嶄露頭角。在可預見的一段時期,德雲社將繼續引領中國相聲的發展方向,並將持續為相聲界貢獻新鮮血液。

從“語言藝術”變成了“綜藝娛樂”,郭德綱將相聲引向何方?

小編繼續為德雲社加油鼓勁推粉的同時,也發現了一些問題。

相信大家都有一種感覺,現在的相聲表演形式,已經不同於侯耀文那一代,更不同於侯寶林那更老一代的表演形式了。如果說侯寶林、侯耀文時期的相聲是陽春白雪,是“搞笑的語言藝術”,現在的相聲更像是下里巴人,是一種“娛樂形式”。相聲演員也褪去了“老師”、“藝術家”、“名家”的高雅形象,變成了同你我一樣,為獲得報酬而不得不努力討喜的普通人。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本是一件可喜的事。我們提了這麼多年的文藝理論,終於在相聲界實現了。可仔細想想卻不是那麼回事。小編很喜歡聽郭德綱于謙、岳雲鵬孫越、郭麒麟閆鶴翔的相聲,因為他們在“語言藝術”方面造詣頗高,運用嫻熟,寫段子拋包袱的功底也很深厚。不喜歡聽張雲雷楊九郎、孟鶴堂周九良、張鶴倫郎鶴炎的相聲,因為這些人的相聲已經失去了“語言藝術”的色彩,更像是搞怪的綜藝,拼接的秀。

從“語言藝術”變成了“綜藝娛樂”,郭德綱將相聲引向何方?

當今相聲界的“領頭羊”無疑是郭德綱了。郭德綱的態度和偏好對相聲的發展方向無疑是重要的。在追求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社會價值觀影響下,越來越多的相聲演員為獲取知名度,採用短平快的“娛樂式”發展方向,放鬆了對語言藝術的鍛鍊和學習。德雲社作為我國最大的民間相聲社團,應在相聲傳承上秉持郭德綱這一輩相聲演員的成才之路。畢竟,郭德綱篳路藍縷數十載方有德雲社這座九壘之臺,後輩之人自當勤勉用力再創偉業,不負觀眾之期待。

從“語言藝術”變成了“綜藝娛樂”,郭德綱將相聲引向何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