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必從正書始?全方面探討書法的基礎

#古代生活日常#

很多人都認為書法的基礎就是楷書,要想學好書法一定要從楷書練起。對於這樣的命題很少人會去思考其合理性,尤其是如今滿大街的書法培訓班常常因為家長所能看懂的僅僅是書法這一點,對小孩灌輸楷書就是書法的基礎,以至於從小就對書法有一個根深蒂固的偏見。那麼肯定也有人會質疑楷書真的是一切書法的基礎嗎?

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不難,還可以將這個問題細分為二:一是書法的基礎到底是什麼?二是楷書的適用性和侷限性是什麼?將這個兩個問題闡明之後對於書法的基礎這樣類型的疑問將不復存在。

書法必從正書始?全方面探討書法的基礎

褚遂良《陰符經》

書法的基礎通常指靜態書:篆書、隸書、楷書

對於書法初學者而言,上手就練行書、草書是極為不合理的,行書由楷書中發展而來,加之以草書的節奏結合,而草書由隸書發展而來,很多人都認為草書是由行書發展而來,這也是錯誤的理解。漢代有一個書法變革時期稱為“隸變”,它是指篆書發展成隸書的一個過程。秦末漢初由於書寫量的大增使得官方字體篆書使用起來頗為費勁,於是人們將篆書的筆畫拆散,然後進行順應筆鋒走勢就有了橫、折、鉤、撇、捺等筆畫,再把繁瑣的偏旁部首進行刪減就有了隸書的成型,如:

劉宋羊欣《採古來能書人名》中說:“秦獄吏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於雲陽獄,增減大篆體,去其繁複,始皇善之,出為御史,名曰隸書。”

不過這段記述只能作為時間考據,其真實性應該是如同“倉頡造字”一樣缺乏客觀性的,只能說隸書大概從秦開始發端改良至漢完成。

隸書完成的同時民間還出現了大量的初期草字,而草書在使用的過程中還是不能滿足大量書寫的需求,於是從草字中汲取靈感參以隸意就形成了章草,如: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說:“漢興有草書”。草書始於漢初,其特點是: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謂之草書。”

就是說一開始的草書是由隸書的急就創出來的,這個時候的草書應是章草。章草的出現為東晉時的大草、小草的成形奠定了基礎,因章草融入牽絲連帶與一氣呵成的寫法,今草變開始發展出來。

書法必從正書始?全方面探討書法的基礎

《禮器碑》

再來說一下楷書的演變過程,在隸書的成型後大概是漢初開始有了楷書的雛型但在那時仍然稱作為隸書,又有“八分書”之稱,如:

宋代宣和書譜中有記載:“漢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隸字作楷書。”

這句話就是指一開始楷書是由隸書的方式來書寫,因為增加了短撇(啄)、長撇(掠)、直鉤(提)等筆法而有別於隸書,因此被稱為八分書。楷書的正式出現是在漢末至三國,當時的代表書法家有號稱“楷書之祖”的鐘繇。從這時起楷書有廣泛的使用,這為行書的萌芽做了充分準備,相傳後漢劉穎川從正書中創造了行書,因此可以大概推測行書發端于于楷書。

從這個字體演變過程中可以明顯看出草書是由隸書發展而來,並不是從楷書發展而來。同時楷書,隸書、行書、草書網上追溯都是一個根源那就是篆書,因此可以得出一個結論:楷書並不是所有書法的基礎,而篆書才是。

書法必從正書始?全方面探討書法的基礎

李斯《嶧山碑》

楷書作為書法的基礎可以從兩個方面展開,第一是書法根源基礎,第二是書法學習中的基礎,這兩個方面將楷書作為基礎的話就會有很大的侷限性

上文中已經對各書體的演變進行了一個梳理,可以發現篆書才是所有書法的根源,也因為篆書的的圓轉和筆法單一便使得其具備很足的可變性。這是符合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其規律是從簡單到複雜,如篆書的筆法和結字相比於其它書體而言是更易掌握的。

然而因為篆書的不易辨識加上其要求的沉穩靜謐,使得它與如今的時代有了較大的脫節,在古代也因為其使用性低的問題而發展出隸書來將其代替使用,在當代更是對其不重視。

如果把楷書當成書法的根源基礎則會出現一個問題那就是書法文化的倒退,一開始人們在對毛筆功能的認識上僅僅是中鋒勻速用筆,而隨著書體發展用筆速度變化與毛筆各個鋒面使用的探索都不斷成熟起來。乃至於行草書中的墨色變化的“墨法”發展,相對於篆書而言其筆法、墨法、章法等等都是單一的簡單的。因此以楷書作為書法的根源對其如篆書一樣結構變化重組的演變,在隸書、行書、草書上或許多少可以有點適合,但在篆書上卻是及其不合理的,不合理的地方就在於把它從靈活適用的書體發展成更不適用的書體,這就是違背了事物發展的規律。因此從篆書發展演變到隸書,進而草書、楷書、行書的演變是最為合理的,這也就進一步說明篆書應該是所有書法的根源基礎。

書法必從正書始?全方面探討書法的基礎

《石鼓文》

在學法學習中現在許多人都鼓吹楷書是基礎,這樣的言論不完全錯誤,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定的合理性的。當我們以行書作為書法學習的目標時就也許可以從篆書、隸書開始,但一定繞不開楷書這一關,最直接的就是從楷書入手就可以對學習行書有效果。這樣的情況古代比比皆是,很多文人主業是治國、文學,業餘才是書法。因此由於工作原因的需要,他們基本是選擇楷書、行書來學習的,著名的代表人物有蘇軾,其對書法的基礎是楷書有重大的推動作用,如:

蘇軾在《論書》中說:“書法法備於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書,而能行草,猶未嘗莊語,而輒放言,無是道也。”

這樣的言論直接影響後世學者,明代、清代都有大批書法家鼓吹楷書是基礎的書論。如:

清代梁巘在《學書論》中說:“學書須臨唐碑,到極勁健時,然後歸到晉人,則神韻中自俱骨氣,否則一派圓軟,便寫成軟弱字矣。”

這兩個人都是強調書法學習應當從楷書入手,只有從楷書入手字才不會軟弱,其實這樣言論是比較主觀的,他們都是以自身角度出發總結出來的。因為他們自身所專精的行業不全在於書法,或是說對其它書體有一些成見而不去研究,這樣就會造成因為自身對認識的不全面而產生片面而偏頗的觀點。往往這些因為在歷史中地位和影響力使得後世之人大多認定他們的結論既是準確無誤的,甚至於對其有所懷疑的群體有很大排斥。

還需特別注意的是宋代至元明清前期都是帖學盛行的時代,這樣的情況下自然會對篆書、隸書、魏碑等有排斥。再加上王羲之一路筆法體系的失傳更使得人們只對墨跡帖更具有吸引力,由此宋代黃庭堅其寫草書與唐代張旭、懷素草書有很明顯的不同。黃庭堅很明顯的是以楷書法進行行書、草書的創作,而王羲之一路筆法草書的強調節奏的運動感,注重韻味,黃庭堅乃至元明清書法家皆以楷法式進行行書、草書創作。如此龐大的幾百年時間的對書法學習以楷書作為基礎的積累,由此可見這樣的長時間對於楷書推崇,對於後人的影響之大。

書法必從正書始?全方面探討書法的基礎

黃庭堅《廉頗藺相如列傳》

所有靜態書體才成全面的作為書法的基礎

以楷書作為基礎對行書來說最為有效對某一類草書也有效果,如黃庭堅草書,但卻不是萬能的,以楷書法來寫張旭、懷素草書就會顯得格格不入,難合其理法。張旭、懷素的草書都是承續二王法,對氣韻、章法、體勢有一套搭配的筆法,因此楷書在這時就不適用了。

篆書對於初學者而言是最為合適的,初學者對於毛筆工具的不熟悉在篆書這個書體上完全可以得到初步解決,篆書強調中鋒用筆,因此初學學習篆書可以加深對毛筆掌控,這對後面其它書體的學習而言都是關鍵一步。

隸書是初步對毛筆的提按、節奏進行掌握的書體,所以初學者學習隸書可以加強對毛筆變化的掌控,為之後的章草,今草的學習做好準備。

書法必從正書始?全方面探討書法的基礎

《曹全碑》

所以從篆書到隸書再到楷書的學習是一步步的修煉用筆和結字法的過程,其一整套靜態書構成書法的基礎,而不是單單楷書就是書法的基礎。

書法的基礎並不只有楷書,從書體的演變過程可以明確知道篆書是根源,而所有靜態書體構成書法的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