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縣:倡導文明新風 擦亮文化名片

周至縣:倡導文明新風 擦亮文化名片

下鄉送戲、送電影、送圖書、建設改造文化禮堂……在脫貧攻堅、以文化建設推動鄉村振興的路上,周至縣一直在不懈地努力著。走進周至縣馬召鎮四府營西村,乾淨整潔的村莊環境,錯落有致的農家院落,一幅幅製作精美、圖文並茂的鄉村文化牆,一個個充滿正能量的家風家訓展示牌,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一面面會“說話”的文化牆既描繪了廣大群眾的美好生活願景,也倡導著文明新風。

周至縣:倡導文明新風 擦亮文化名片

劇團為鄉黨送上戲曲表演。(周至縣劇團供圖)

鄉村文化建設助力脫貧攻堅

近年來,周至縣把深化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和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有力抓手,整合農家書屋、農村文化禮堂、電影放映、“文藝輕騎兵”的人才優勢等資源,使全縣鄉村顯得富有活力、生機勃勃,文明新風撲面而來,廣大農民闊步邁入文化脫貧的“加速期”。

扶貧扶志,文化先行。首先周至縣不斷加大扶貧文藝創作力度,先後創作脫貧攻堅主題原創歌曲《綻放》《冷暖在心》,秦腔戲劇作《情暖馬岔溝》,出版脫貧故事集《龍陽溝裡故事多》以及系列報告文學、碎戲等文學作品,製作了微電影《擺不起的酒席》《山鄉情懷》《暖冬》等。此外還舉辦了系列“脫貧攻堅群眾宣講展演活動”,基層的幫扶幹部們在展演活動中巡迴講述“我的幫扶故事”,貧困戶則向全縣觀眾分享“我的脫貧故事”,這些典型而生動的事蹟,對當地村民來說極具示範作用,這樣接地氣、有意義的宣講活動,極大地鼓舞了貧困群眾自強不息、奮力脫貧的精氣神。

“文藝輕騎兵”將文化食糧送基層

文化要“種”也要“送”,周至縣的文藝工作者融合本土文化和地方民俗特色,組成了以縣文聯各協會、縣劇團為代表的“文藝輕騎兵”。這支招之即來,來之能戰的隊伍,通過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通過文藝下基層、文化進萬家等方式,把“精神文化大餐”送到千家萬戶心中。據統計,2019年全年送電影下鄉3024場,送戲下鄉624場,送圖書下鄉13160冊。

此外,周至縣文化旅遊局在全縣打造以集“思想道德建設、文體娛樂活動、知識技能普及”於一體的農村文化禮堂,僅用兩年時間共完成新建農村文化禮堂7個,提升改造農村文化禮堂52個。在扶持非遺項目產業化發展方面,周至縣文化旅遊局建立了《周至剪紙》《手工掛麵》等10多個非遺生產保護基地,這一舉措,不僅擦亮了周至縣當地的文化名片,更帶動了一批貧困群眾就業。周至縣文化館的非遺扶貧工作,還受到陝西省文化和旅遊廳的肯定,被命名為陝西省非遺扶貧示範單位。

將經典好戲唱遍大西北

馳名大西北的周至縣劇團被老百姓親切地稱為“揹包劇團”、“文藝輕騎兵”,本著“哪裡有觀眾,哪裡就是市場”的辦團思路,縣劇團主動放下“架子”,撲下“身子”深入農村,走近群眾,為群眾送去了一道道豐盛的文化大餐,更是將秦腔唱遍西北五省,累積了越來越響亮的名聲。

基層劇團闖市場十分不易,但周至縣劇團採取了“揹包劇團”的發展模式,紮根基層,服務農民,自帶被子、鍋灶、鋼絲床。在劇目編排上,創作編排了一批文戲、武戲、傳統劇、神話劇,大型神話劇《封神榜》還增加了高難度的特技、魔術。在角色安排上,堅持 “讓年輕人可以扛大旗,臺柱子也可以跑龍套”的做法,既保證了演出不因某個主演的缺位而耽誤,又減少了人才流失帶來的風險。近年來編排了《關中曉月》《竇娥冤》《天女散花》《烈火揚州》《忠義俠》《三關排宴》《七彩哈達》等劇目。尤其是《關中曉月》,2019年2月獲《人民日報》評選的“2018年度十大精品劇目”之一,被社會各界稱為“周至劇團現象”。

此外,周至縣劇團還成立了專門的經紀人隊伍,對西北地區演藝市場、觀眾需求等展開認真調研,掌握不同地域秦腔文化市場的供求現狀,保證旺季淡季都有戲演。還摸排調查了縣內近300個集會、民間廟會的時間、地點和會期,對所有演出過的地方進行建檔記錄。

從城市到農村,從劇院到曬場,周至縣劇團都主動出擊,送戲上門。據團長孫多祥介紹,2019年劇團共演出708場,足跡走向銀川、白銀、固原、隆德、彭陽、蘭州、天水、靜寧、甘谷、秦安等地,深受觀眾喜愛的劇目有《關中曉月》《大報仇》《下河東》《金沙灘》《鍘美案》。其中,去年在外省演出220餘場,演出收入佔全年的近30%。所到之處,觀眾紛紛評價周至縣劇團:“戲好團風正,唱紅陝甘寧。”

為承擔西安市戲劇文化惠民演出,周至縣劇團還組織排導了以創衛、計劃生育、環保等為題材的節目參加各種公益演出,如《黎明靜悄悄》《衛生室的故事》《流動的麵皮攤》《女兒也是丁》等綜藝性節目,讓觀眾在寓教於樂中引發對扶志扶智的深入思考。(西安報業全媒體記者 職茵)

周至縣:倡導文明新風 擦亮文化名片

編輯:安之

審核:文嶽、天乙

監製:方覺曉

出品:西安日報社

周至縣:倡導文明新風 擦亮文化名片周至縣:倡導文明新風 擦亮文化名片
周至縣:倡導文明新風 擦亮文化名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