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收藏:宋代大文豪曾鞏的宦海沉浮

曾鞏(公元1019年—公元1083年),字子固,建昌軍南豐(今江西省南豐縣)人,後居臨川,北宋散文家、史學家、政治家。其位列“唐宋八大家”,世稱“南豐先生”。

歷史收藏:宋代大文豪曾鞏的宦海沉浮

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

嘉公式二年(公元1057年),以文章著稱的曾鞏進士及第,任太平州司法參軍,並以明習律令,量刑適當而聞名。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曾鞏任《宋英宗實錄》檢討,不久被外放越州通判。熙寧五年後,歷任齊州、襄州、洪州、福州、明州、亳州、滄州等知州。他為官期間,為政廉潔奉公,勤於政事,關心民生疾苦。在各地期間,他根據王安石的新法宗旨,結合實際情況加以實施。他致力於平反冤獄、維護治安、打擊豪強、救災防疫、疏河架橋、設置驛館、修繕城池、興辦學校、削減公文、整頓吏治、廢除苛捐雜稅,深受群眾擁戴。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四月,曾鞏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追諡為“文定”,終年65歲。

歷史收藏:宋代大文豪曾鞏的宦海沉浮

然而,如今說起曾鞏,可能會給人一種似曾相識又似曾不識的感覺,就連百家講壇的名嘴、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康震也將這位“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文豪定義為“非常七加一”,認為只是為湊八個而硬添了一個。就連《龍文鞭影》一書也有“張華龍公式,閔貢豬肝。淵材五恨,郭奕三嘆”的描述,其中的宋人劉淵材的“五恨”就是:“第一恨鰣魚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蓴菜性冷,第四恨海棠無香,第五恨曾子固(曾鞏)不能作詩。”

其實則不然。作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是北宋詩文革新運動的積極參與者,宋代新古文運動的骨幹。曾鞏流傳至今的詩作有400多首,雖然與蘇軾、歐陽修的詩詞無法相提並論,但是大多寫得比較質樸、雄渾超逸、寓意深刻。對曾鞏的文學成就應該從另一方面去考量:不同於蘇軾的豪邁飄逸,不同於王安石的簡潔峻切,也不同於歐陽修的溫婉多情,曾鞏的散文平正溫雅。歐陽修第一次見到曾鞏,對他的評價就非常高:“吾奇曾生者,始得之太學。初謂獨軒然,百鳥而一鶚。”王安石在《贈曾子固》中這樣誇讚曾鞏的文采:“曾子文章眾無有,水之江漢星之鬥……借令不幸賤且死,後日猶為班與揚。”而蘇軾在《送曾子固公式越得燕字》中說:“醉翁門下士,雜公式難為賢。曾子獨超軼,孤芳陋群妍。”

歷史收藏:宋代大文豪曾鞏的宦海沉浮

由此可以看出,曾鞏入唐宋八大家,非無能充數之輩,他的散文大都是“明道”之作,文風以“古雅、平正、沖和”著稱。《宋史》中說,他“立言於歐陽修、王安石之間,紆徐而不煩,簡奧而不晦,卓然自成一家”。他的議論性散文,剖析微言,闡明疑義,卓然自立,分析辨難,不露鋒芒。《唐論》就是其中的代表作,援古事以證辯,論得失而重理,語言婉曲流暢,節奏舒緩不迫,可與歐陽修的《朋黨論》媲美。他的記敘性散文,記事翔實而有情致,論理切題而又生動。著名的《墨池記》和《越州趙公救災記》熔記事、議論、抒情於一爐,深刻有力,通情達理。

公元1077年,曾鞏由洪州轉任福州(今福建福州)知州,這一年,他已經59歲。福州任上,曾鞏提出一個觀點,那就是:當官不能與民爭利。

仕途雖無大進,但在實際工作中,曾鞏講究實幹。他一生輾轉七八個州,大多數時間都在基層任職,為百姓真正做了一些實事、好事。當他任滿離開時,竟有百姓緊閉城門,極力挽留,不願意讓他離開。

北宋元豐三年(公元1080年),曾鞏改任滄州(今河北)知州,途經京城開封時,宋神宗召見。宋神宗對其“節約為理財之要”的建議大為讚賞,留任為三班院勾判。第二年,朝廷認為,曾鞏適宜掌管五朝史事,任為史官修撰,管勾編修院,判太常寺兼禮儀事。北宋1082年,曾鞏喪母,因而罷職,公元1083年,曾鞏卒於江寧府(今江蘇南京),終年65歲。後葬於南豐源頭崇覺寺右。

歷史收藏:宋代大文豪曾鞏的宦海沉浮

一代文豪曾鞏逝去雖近千年,但其為人處世、一心為民的執政理念仍舊值得我們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