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各地的面,各有特色,你家的是這樣的嗎

我們國家地大物博,物產豐饒。各種作物因地而異生長,養育億萬百姓。從古至今就有五穀豐登之說。古代五穀之中,大多將稻穀、麥谷之外的三樣稱之為雜糧。五穀中的稻穀、麥谷就是人們日常最主要的食物。

南方產稻穀,稻穀在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明中已經開始種植,所以江南地區的人民大多以食米為主。北方多產麥,所以主食以面為主。當然,米、面既然為我國人民的主食,南方地區也有大量的消費市場。

面在北方,估計就全指的是麥面吧。陝西的刀削麵、陝西的臊子面、甘肅的蘭州拉麵,都是以麥子磨成的麵粉為原料。

而在南方地區,面的分類就比較多樣。

本文就聊一聊浙江的面。黑格爾曾把民族性格氣質和自然進行關聯。提出了寒冷地區的人民相對勤勞勇敢;熱帶地區的人民就懶惰一些。這個觀點用我們的話說就是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浙江各地特色的面,就很好的闡述了這個道理。

浙江各地的面,各有特色,你家的是這樣的嗎

浙江處江海之間,錢塘江以南地區以丘陵湖泊盆地平原相間,謂之浙東。錢塘江以北地區的杭嘉湖三府卻是純粹的江南平原。各地物產不同,因山海之利,同樣是面,卻又各自特色。

浙江飲食中面有兩種不同。一、以澆頭拌料之不同而不同。二、以面的原料不同而差別。

如果是同樣的麥面,杭州的應以奎元館的為代表,面以清湯水煮,後以當地河鮮土產為澆頭。如鱔魚麵、蝦仁面等。注重澆頭拌料的味道,面的好壞,以澆頭配料的優劣而定了。就像吃飯時候的菜和飯的關係一樣。

嘉興與上海蘇州近,口味亦是如此。講求細甜濃醬,澆頭佐料比較單一,僅以當地土產大肉、素雞等夾上一塊佐面。面的白、湯純而清、肉的大,簡潔搭配,葷素可口。

一過錢塘江,就是寧紹平原和溫臺沿海。紹興面大體與杭州類似,但在佐料澆頭上,卻沒有多少奢華的花樣。紹興下屬的蕭山、山陰、諸暨等地,面用手工,而澆頭大多為山筍蘿蔔絲,加點肉絲,少有大魚大肉參佐。大凡此地山間盛產竹筍,所以多用這些拌料。不求考究,只能是就地取材物盡其用。

浙江各地的面,各有特色,你家的是這樣的嗎

比如近幾年突然開出許多的次塢打面。這次塢打面與山陰(今上蕭山)樓塔等地的面大同小異,豆芽、南瓜絲等等,讓人咬起來尚尚有聲。如台州話裡描述東西好吃,謂之“桑桑聲”。

寧波的面,澆頭配料就豐富起來,靠海又靠山,盡得山海之珍,尤其海錯之美,在面上表現的很是突出。儘量在一個鮮上做文章。

台州也是靠山面海,也有自己的風格。臨海原為台州府城,有種特色的面叫“臨海麥蝦”。就是麵糰用筷子夾成條,放入開水中煮熟,然後配上蛤蜊、蘿蔔絲香菇之類的澆頭。大概其形狀如蝦,故而稱之吧。反正台州北三縣的天台、仙居、寧海(古屬台州府)頗為流行。各地也會加入自己當地的物產,豐富這面的味道。而台州南部三縣,吃的卻是另一種面,應該是粉絲,卻叫做面。根根如銀絲長條,可燒可炒。澆頭佐料也是豬肉、青菜豆腐乾之類的。這是常規的。在2000初的時候,有些雞肉面都是半隻雞放進去當做澆頭了。分量之足,讓人很是受用。

溫州也是如此,麵食不多,炒粉絲應該是最大的主流。鹿城、甌海、瑞安、蒼南、平陽等地,都是打著海鮮旗號,讓人應接不暇的想享用。就像臺北艋玾夜市裡的賣那些生蠔和牡蠣的一樣。一字排開各種海鮮,你自己點吧。巴曹的魚蝦,鹽亭的貝殼,讓你吃出原始的味道。

浙江各地的面,各有特色,你家的是這樣的嗎

麗水衢州,在山裡。所食也就儘量就地取材。而這裡的山產,不似杭州、紹興以筍為主,這裡產的大多好像是番薯之類。麗水下面的青田有種面,應該是用蕃薯粉做成,加雞蛋和少許海鮮。混煮而成,是青田人招待貴客的美食。我在20年前曾吃過一次,現在已經回憶不起了。

同樣的三鮮面,在浙北,是河蝦、豬肚和筍乾。在浙東溫臺,卻是海魚、海蝦和蛤蜊。

現在北方蘭州拉麵青海牛肉麵席捲各地,飲食隨著交融和人員的流動,也開始相互融合。

湘菜、川菜到此,都會對原先的口味進行改動以迎合當地的飲食習慣。本地的飲食也因別家的特色流入而開始變化。好像衢州近江西,口味重辣,而與之隔壁的金華義烏,也辣的佔據一席之地。

有時候回憶起走過的路,吃過的飯,也是蠻有意思。人們對一個地方的直觀粗淺認知,很多時候就是對一頓飯的記憶。就好比我對紹興的嵊州的記憶,就源於十五年前一個大雨傾盆的晚上,在嵊州國道邊一家酒店吃的那頓飯,具體吃了什麼已經忘記了,但是百來塊錢,卻吃了一大桌子的菜,豐盛而便宜的印象,至今回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