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该如何治愈

那些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该如何治愈

易瑶自杀了!

如果说校园欺凌是主谋,那么原生家庭就是共犯。

良言一句暖三冬,恶语伤人六月寒。

“你怎么不去死”

“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

---悲伤逆流成河

悲伤逆流成河电影中易瑶来自一个单亲家庭,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总是打骂她,把一切不满和不如意发泄在她身上。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长期遭受母亲的言语虐待,易瑶觉得自己是被世界遗弃的孤儿,无助无处不在,自卑深入骨髓。她感受不到母亲的一丁点温暖,生病了不敢同母亲讲,受到校园欺凌,也不敢和母亲说。在她的潜意识里母亲像是个陌生人,跟她说,指不定只会换来一顿数落。

“仙人掌不是花,没法让人捧在手心上。”

在这样的家庭里,易瑶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不该被爱的,她的心里装满了太多的悲伤。易瑶和邻居的齐铭,两小无猜,青梅竹马。齐铭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易瑶的生活,而骨子里的自卑让她既想要齐铭的好,又不敢要齐铭的好。易瑶用她的悲伤一次次推开了齐铭,最终俩人渐行渐远。

易遥是如此绝望无助,哪怕有个人支持她,也是一点亮光。

第一次校园欺凌,易瑶有顾森西帮助,教她反抗,俩人同一战线。易瑶第一次觉得有人支持她,相信她,她心里多了一份温暖和力量。她好不容易熬过来了。

第二次校园欺凌,校园里所有人都不相信她了,包括顾森西,齐铭。易瑶无尽悲伤和无助,被诬陷的愤怒,乃至绝望。她始终没有向家庭求助,最终带着愤恨绝望,毅然决然选择自杀。如果原生家庭能够给予易瑶正常的情感需求和指引帮助,她也不至于如此绝望无助,做出自我毁灭性行为。

校园欺凌带给易瑶太大伤害,而原生家庭亦给易瑶太多悲伤。这些悲伤从幼年时期,伴随着成长,灌输到她的认知体系,潜移默化影响着她对这个世界的认知。

电影里的台词是现实生活中多少家庭父母行为的缩影。多少人从幼年时期,就遭受着来自原生家庭的伤害,成年后这些伤夹带在他们的认知体系中,成了自己的性格缺陷。

那些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该如何治愈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这本书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剖丝抽茧,从心理学的角度,寻根究底,分析不健康的原生家庭如何伤害子女,并在他们成年后,依然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生活。

本书作者苏珊·福沃德,是一名心理治疗师,是原生家庭理论的开创者,同时也是一名畅销书作者和演讲家。她的作品《恨女人的男人们和爱他们的女人》与《有害的父母》曾登上《纽约时报》畅销书榜首。

如果父母的负面行为持续存在,始终支配着孩子的生活,这类父母就是伤害型父母。作者把伤害型父母所具有的共性称之为有毒。有毒的父母,中毒的孩子。本书对不同类型的有毒父母的行为模式进行了审视和探究,同时传授具体的对策,告诉我们中毒的孩子该如何治愈自己。


1、意识觉醒-家为什么会伤人

一位丈夫在单位里挨了领导的骂,憋着一肚子气回到了家中。吃饭时,妻子仍然温和地夹菜给丈夫,丈夫竟说:“我自己没长手吗?不是我说你,这菜是越做越难吃!”这时候,平时总让妈妈夹菜的儿子撒娇地说:“妈,我要吃鱼,帮我夹。”妻子转头就是一句:“你自己没长手吗,自己夹!”这时,平时和儿子玩得最好的小猫正朝他摇尾巴,儿子心里窝着火,朝它狠狠踢了一脚。那猫冲到街上,正遇上迎面开来的一辆车,司机为了避让猫,轧死了旁边的一个小孩。

实际上妻子做的菜并没有变化,变化的是丈夫的心情。丈夫因工作不顺,把气撒到妻子身上,妻子把不满发泄到孩子身上。心理学中,这种现象称为情绪转移定律,指不好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宣泄,就会转移到其它人和事上,是一种情绪的蔓延现象。在家庭中,夫妻会把不好的情绪转移给对方,父母会把不好的情绪转移宣泄到孩子身上。

“不能在阳光下呈现的心理,最后就会躲进阴影中,但它不会消失,而是会以我们不能控制的破坏性的方式出现。”

---武志红

一位男士,精神濒临奔溃。他觉得妻子背叛了他,有想要杀死妻子的冲动。

在心理医师的多番探究下,发现这些念头都是在母亲过来和他一起住时产生的。

他真正想杀死的是他的母亲!

这位男士长期压抑着来自母亲的伤害,像一座随时会爆发的火山。愤怒和不满夺走了他的理智,他将情感转移发泄到身边亲近的人,差点做出不可挽回的错误。导致这些愤怒和不满的根源是母亲,而他把这些归因于妻子。

我们常常意识不到原生家庭可能带给我们的伤害,长期压抑转移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真实感知。那些灰暗的感受,真实存在,却被我们合理化,自欺欺人。

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从前,有个小孩子和他的母亲相依为命。 有一天,小孩子慌慌张张地从学校跑回家里。妈妈看到他慌张的样子,就问他出了什么事。

“妈妈,今天我看到同学的写字板很漂亮,就……趁他不注意的时候,把写字板偷了回来。我知道这样做不好,可是……”,孩子吞吞吐吐地说。

母亲皱了皱眉头,打断了他的话,说:“谁说这样做不好?反正他又没看见。现在,这写字板就是你的了,这又有什么不好呢?”

“真的吗?妈妈,您不怪我?”孩子抬起头问。

“当然是真的,我怎么会责怪你呢?走吧,吃饭去!以后啊,你就可以用那个写字板了。”听妈妈这么一说,小孩子才放心地离开了。

这个小孩后来成了小偷惯犯。

我们都知道这个妈妈的做法是错的,但是在当时孩子的认知中,父母是不会错的,父母是他们唯一的依靠和依赖。孩子在无法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的时候,转向父母确认。父母错误的认知导致了小孩以后成为小偷。

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最初来源于家庭。家庭告诉我们如何去看待这个世界,自己是谁,该如何与人相处。孩童时期,父母是我们赖以依靠的一切,在我们的认知里,天下无不是的父母,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孩子会盲目顺从父母的观念,规矩。久而久之,这些观念规矩存在孩子的潜意识当中,成了我们的观念,而我们常常意识不到。

父母的观念形成了家庭的行为模式。有毒的父母往往是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他们认知扭曲,颠倒黑白,是非不分。在这些父母的“言传身教”下,涉世未深的孩子,无法区分真正的现实和扭曲的现实。他们就这样带着父母无可撼动的扭曲世界观,步入了自己的成年生活。这些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潜移默化影响着他们的工作生活。

父母的有毒行为,带给孩子挥之不去的暗黑感受。这些感受长期被压制,隐藏压抑在内心深处。我们以为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没有意识到长期压抑的暗黑感受来自父母有毒行为的荼害。


2、有毒父母的行为模式

凡事都有个度,过度了才有毒。

并非所有父母都有毒,书中提供了一份调查问卷,来审视,正视父母是否对你造成了伤害。

那些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伤,该如何治愈

有毒父母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不作为,长期控制子女,酗酒,家暴,言语虐待和乱伦,分别对应6种类型的父母。在这些家庭中有时多种有毒行为互相夹杂,参拌在一起。

(1)、不称职的父母

“你的感受无关重要,只有我自己最重要”

这种家庭,父母孩子角色倒置。父母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需要,父母扮演着孩子的角色,而孩子要充当父母,满足父母情感上的需求。这类家庭的孩子容易把一些本不该自己承担的责任强加给自己,源自于童年在家庭里,过早被迫成长起来。

(2)、操控型父母

“这都是为了你好”

“我这样做都是为了你”

“正因为我这么爱你"

这种父母以爱之名,控制子女,根本原因是因为害怕失去子女,害怕不再被孩子需要。这类家庭的孩子,成年后很难自立独立。

(3)、酗酒型父母

这类家庭通常会伪装成正常家庭,否定孩子的情感和感知能力,导致孩子敏感多疑,缺乏安全感。家长角色的缺失,导致他们过度有责任感。这种家庭的孩子容易自己成为酗酒者,找寻的伴侣很大概率也会是酗酒者。

(4)、身体虐待型父母

简单说就是家暴。这类家庭父母童年大多是家暴的受害者,他们极度缺乏对冲动的控制力,通过暴力解决问题。

(5)、言语虐待型父母

“你要是没生出来多好”

如果说身体上的伤害可以看得见,那看不见的言语虐待,杀伤力更胜一筹。这会让年幼的你不断的贬低,否定自我,找不到认同感,归属感。这类家庭的孩子容易有自杀倾向。

(6)、性虐待型父母

这类家庭多体现为乱伦,有的还会夹带着身体虐待。

这些父母的有毒行为给孩子造成了不可抹灭的创伤。中毒的孩子长期处于痛苦折磨之中。


3、如何治愈

“心理治疗如同一场情感的手术,和外科手术一样,我们必须先清理伤口,然后才能等待它愈合,而想让疼痛最终消失,我们需要很多时间。”

当痛苦开始,治愈的过程也就开始了。

首先,检查自己与父母之间是否存在紧密纠缠的关系。通过观念,感受,行为问卷调查表审视自己与父母之间的关系。无条件服从和使命反抗对父母的情感仍都很强烈。

其次,进行我界定,检测自己是否情感独立。很多人对自己的的大部分看法,来自于父母的说法,这是对自我认知的模糊,没有找寻到真正的自我,对自我认识有偏差。

自我界定是弄清楚自己的需求,忠于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在自己和他人情感之间找到一种平衡。在与父母相处的过程中经常进行自我界定,慢慢地更多地了解自己。

愿你忠于自己,不舍昼夜。-- 莎士比亚

假如父母要搬来和你一起住,而你的丈夫要在家里办公,项目事情紧急,不能受打扰。在这特殊阶段,丈夫不同意岳父岳母过来同住。而你的父母因为家里装修没有地方去,执意要去家里住,这时候你该怎么办呢?

如果同意,丈夫会生气,影响夫妻关系。

如果不同意,父母会生气,骂你不孝。

这时,你应该问问自己的内心,到底想不想父母过来同住。弄清楚自己的意向,在满足他人和自己之间找到一种平衡,而不是一味迁就某一方,或者不敢拒绝。

在这过程中表明自己的立场,用非辩护回应进行沟通,阻止矛盾激化。非辩护回应可以打破“攻击-撤退-防守-升级”的循环,不对事件直接给反应,柔肠百转,就像是在打太极。比如:哦?、噢,我明白了、这样啊、让我想想,诸如此类。

再者,直面过去,意识觉醒。质疑那些隐藏在脑海中的错误观念和自我毁灭性行为。帮助中毒的孩子意识到自己的痛苦和愤怒根源于父母的哪些有毒行为,是这些行为对自己造成了伤害。

一旦中毒的孩子意识到痛苦根源于父母的有毒行为,就会怒由心生,愤恨无比。这时应该允许自己愤怒,不要压抑自己的感受,表达出自己的愤怒。可以用力捶打枕头,对惹你生气的人的照片大吼大叫,假装和生气的对象对话,和信任的人聊聊你有多生气,借助一些方式发泄释放出愤怒。运动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还可以化愤怒为动力源泉。

最后,与父母对峙。通过写信、面谈与父母对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对峙的过程中,坚持使用非辩护性回应,坚定表明自身立场。要有做持久战的准备,对峙不是一两天,需要有其他人员的支持,才有勇气坚持到最后。不管最终与父母对峙的结局如何,踏出了这一步,这本身就是一种治愈。

最后的最后,找到与父母相处的新模式。

根据对峙的结果,就将来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做出决定。

治愈过程环环相扣,不可一蹴而就。

严重创伤者如乱伦受害者,需要找专业心理医师治疗。这类心理医师受过家庭动力学方面的培训,可以运用行动导向性疗法(比如角色扮演)。参加小组训练集体治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抱团训练,有类似经历的人,有更多共鸣和理解。通过写信,角色扮演,小组练习,进行治疗。写信给家庭各个角色成员,写给年幼的自己,写治愈童话,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情感,拥抱抚慰自己的内在小孩。等到他们意识觉醒,有了足够的意识,坚定的立场与支持体系,就可以进入与父母对峙阶段。

“因为害怕自己并非明珠而不敢刻苦琢磨,又因心存一丝希冀,而不愿与瓦砾碌碌为伍,遂远离时间疏避人群,结果在内心不断地用愤懑和羞耻饲育着懦弱的自尊心。世上每个人都是驯兽师,而那匹猛兽,就是每人各自的性情。”——伊阅评《山月记》

路漫漫其修远兮,治愈之路异常艰辛,过五关斩六将,也不见得能走到最后。中毒的孩子不能因为害怕再次痛苦,不敢直面家庭的真相,要相信自己,给自己一次重生的机会。

只有踏出第一步,才能改变;只要踏出那一步,就是胜利。

罗曼罗兰说,从来没有人为了读书而读书,只是在书中读自己,只是在书中发现自己,检查自己。

《原生家庭,如何修补自己的性格缺陷》可以帮助我们审视正视自己是否受到有毒父母的荼害,同时我们亦要审视检查自己是否存在有毒行为。当我们为人父母时,不要重蹈覆辙,让伤害再次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