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急著逃往明天

重讀魯迅經典《明天》:在生活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急著逃往明天。


作者|今夜文學

我們總急著讓時光快點流去,儘快逃往明天,因為明天代表著希望,但是我們卻不知,在希望的背後藏著令人痛徹心扉的絕望。

正如魯迅這一篇文章《明天》之中的一個人物:單四嫂,當她的兒子生病之後,她將希望寄託於明天,但是明天等來的卻是兒子的離開。

人生最殘忍的事情莫過於此,我們都急著逃往明天,但是當明天等來的,卻是再一次的希望破滅,於是,我們又將希望寄託於下一個明天。

魯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急著逃往明天

魯迅的這一篇《明天》寫於1919年7月初,10月發表在北京《新潮》月刊第2卷第1號中。這篇文章的色彩正如當時的天空,有明天的美好幻想,但是每一天都充斥著動盪不安和每個人的生死離別,那是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時代,這也是充滿灰暗和絕望的年代。

一:用安靜諷刺人心的冷漠

在文章的一開始就為整篇文章的悲劇色彩留下了一個伏筆,那就是:安靜。

深更半夜沒有睡的只有兩家:一家是咸亨酒店,幾個酒肉朋友圍著櫃檯,吃喝得正高興;一家便是間壁的單四嫂子。

單四嫂是一個守了寡的女人,一個人養活著自己和三歲的兒子,她每天需要在夜深人靜時仍然繼續紡紗,為的就是維持生活,在這個時候,魯迅特別重點的講述了這個安靜的場景,因為這個場景尤為突兀,它的“突兀”可以輕易的凸顯出人性冷漠。

因為其他的門都關上了,唯有她家例外。

這一個場景除了表面能夠看到的傳統婦女的勤奮之外,表現的更是當時鄰里之間的冷漠與麻木,以及大家對於弱者的袖手旁觀,除此之外更表現的是當前的一個底層時代人們的無力感。

他們未必真的睡覺,但一定是真的不願意幫忙。

魯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急著逃往明天

用酒店的輝煌燈光映襯單四嫂家的昏暗破敗,用酒店幾個食客的熱鬧對比單四嫂的孤獨與無助,更顯清楚,更顯悲涼。

悲劇從未在人生中遠離,而且更偏向於悲涼之人,一個人越是生活困窘,悲劇越是接連發生,單四嫂一個人守著兒子生活,卻沒想到兒子也在一次高燒中離開了自己。

如果你要問明天有什麼,或許明天並沒有什麼值得期待的事情,有的只是那一種不確定的不安全感,但是我們之所以急著逃往明天,只是因為今天太過於可怕。

單四嫂的孩子發燒時,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只能求助於何小仙。

何小仙給她的兒子診斷病情時,一副不耐煩的樣子。

“何小仙說了半句話,便閉上眼睛”

單四嫂也不好意思問了,何小仙接著開出了一個藥方,指定要賈家濟世老店才有。

魯迅在字裡行間中描述的都是人性的冷漠,人總是為富不仁的,為了獲取自己的利益,即便別人的孩子都已經性命垂危,也要把自己的利益凌駕於別人的痛苦之上,指定讓單四嫂去濟世老店才有。

單四嫂心裡明白何小仙和濟世老店與自己形成了三角點,而自己則是唯一被動接受壓迫的人,但是她卻沒有任何反抗的餘地,只有一個選擇,那就是接受生活。

人與人之間的感情是不能相通的,當你痛苦到撕心裂肺時,站在你旁邊安慰你的人,他們也不會感受到你的痛苦,或許也會顧慮你的眼淚別濺到自己身上,弄髒了自己的衣服。

單四嫂不僅接受了何小仙與濟世老店的壓迫,更有藍皮阿五的虎視眈眈,單四嫂抱著孩子睡眼朦朧的回家時,她多麼希望有一個人能助她一臂之力,但是偏偏來的是自己不願意見到的阿五。

魯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急著逃往明天

他便伸開臂膊,從單四嫂子的乳房和孩子中間,直伸下去,抱去了孩子。單四嫂子便覺乳房上發了一條熱,剎時間直熱到臉上和耳根。

藍皮阿五並非是真心幫助單四嫂,他甚至盼著孩子早一點死去,這樣便少了一個自己佔有單四嫂的障礙。

就好像現實的人生,沒有什麼感情是真心的,若是有一天離開了這個世界,別人除了敷衍式的沉痛之外,或許只是在覬覦你離開之後所遺留的東西,因為那是他能夠佔有的利益而已。

正在回家的途中,單四嫂又遇見了王九媽,這是一個有些年紀,見的多,具備老法眼的人,王九媽給了單四嫂另外一種希望,單四嫂希望有經驗的王九媽,能夠給自己看一眼自己兒子的病情,但是王九媽只是“唔”了兩聲,便沒有了回話。

當孩子離開之後,王九媽則以熱心之名,但是實施的卻是謀取自己的利益之實。

魯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急著逃往明天

二:不一樣的寧靜

藍皮阿五,咸豐掌櫃,王九媽以及所顧的兩名腳伕,在事情辦完之後,“吃過飯的人也不覺都顯出要回家的顏色,於是他們終於都回了家。”

這個時候單四嫂才覺得屋內有一種異樣,這種異樣就是這個屋子裡忽然太靜了。

他昏昏的走去關上門,回來坐在床沿上,紡車靜靜的立在地上。他定一定神,四面一看,更覺得坐立不得,屋子不但太靜,而且也太大了,東西也太空了。太大的屋子四面包圍著他,太空的東西四面壓著他,叫他喘氣不得。

這一刻的靜並非是一般的靜,除了自己的兒子離開帶來的靜之外,更是因為那一群幫忙的人突然離開而帶來的“沉靜”。

“當整理完寶兒的裝殮後,王九媽掐指推敲,終而沒有想出缺少什麼了。”

但是真的沒有缺少什麼嗎?離開的人離開了,活著的人怎麼辦呢?每個人都沒有顧及活著的人感受,剛辦完喪事之後,吃過飯便回去了,這一刻的靜,更凸顯出人情如紙薄的冷漠。

沒有人會具體關心一個人的內心是怎麼痛的,他們只關心在你痛的邊緣之外,那些和自己有關的事情,然而對於當事人來說,他該怎麼面對明天呢?

魯迅《明天》:在生活面前,我們每個人都急著逃往明天

當一個人對於已經等到的“明天”再次喪失希望時,我們該怎麼重新復活自己內心的絕望呢?生活一次次的給了希望,又一次次的給了絕望,我們對於生活的力量又在什麼地方呢?

所以魯迅在《狂人日記》的最後寫下了這樣一句話:

救救孩子

“孩子”代表的是更多的明天,救救孩子是為了救救我們更多的明天,真正讓“明天”絕望的並不是現實生活,而是人性的冷漠,我們要救的“明天”就是人性所缺乏的善良。

如果能救救孩子,我們的明天才能值得期待。

-end-

今夜文學,為自己的靈魂找一個文學的歸宿,用文字與您溫暖相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