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童年变成童话,孩子们该如何长大

当童年变成童话,孩子们该如何长大

自新冠肺炎爆发以来,全国学校停课,孩子们已经连续在家里呆了几十天了,这让那些 “不自由,毋宁死”的外国人听起来觉得不可思议。

而且除了不得不上网课,大部分孩子对“宅”这件事本身是非常适应甚至是满意的,有的孩子竟然希望这样的“禁足”多多益善。

我们不禁疑惑,孩子不应该是活泼好动、精力旺盛、一时也闲不住的么?怎么竟能跟老僧入定一般一宅就是几十天?

记得我们小的时候,喜欢听“武松打虎”的故事、看抗日英雄的连环画;课余时间最爱玩跳皮筋、丢手绢、捉迷藏等游戏;更喜欢像猴子一般满山跑,捉聒噪的知了、采满把的野花……现在想来,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简直像生活在童话里。

当童年变成童话,孩子们该如何长大

时移世易,如今的孩子们则更喜欢电视上的“小鲜肉”;喜欢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喜欢默默地玩手机,多久都不累。

于是妈妈们忍不住唠叨:“少看点电视,伤眼睛!”而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危害,难道仅仅限于视力吗?

我还是先举个例子吧:

3月5日10时许,安徽淮南市一个派出所接到一个报警电话:“警察,你们快来,我儿子要杀我!”

当警察火速赶到现场后,发现男孩小涛正持刀与父亲争执,情况危急。警察们立即制止了孩子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

原来小涛因为疫情期间尚未开学,又无心上网课,便整天玩手机游戏。当父亲没收他的手机并批评他时,他竟火冒三丈,摔碎手机,到厨房操起菜刀与父亲对峙。

小涛的父亲伤心之余不免疑惑,自己倾尽所有来疼爱的儿子,怎么转眼之间成了仇人?曾经乖巧可爱的宝贝从什么时候起变得如此暴躁、一身的戾气?

当童年变成童话,孩子们该如何长大

其实这样的矛盾每天都在很多家庭发生,父母和孩子之间几乎每天都在因为电子产品博弈,斗智斗勇,只不过没有闹到人身攻击的程度。小涛父亲的疑问也正是无数家长们的疑问。

想弄清楚这些答案,你可以读读美国作家尼尔·波兹曼写的《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尼尔·波兹曼是世界著名的媒介文化研究者和批评家,他在这本书中论述了媒介文化的变迁与儿童的童年之间的关系。

简单地说,科技的发展推动了电视等电子媒介的发展,而电子媒介的发展又扼杀了孩子们的童年。电视与童年相爱相杀,最后电视赢了。由于作者写此书时智能手机并未问世,所以我们可以自行把后来居上的智能手机与电视归入一类。

当童年变成童话,孩子们该如何长大

童年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

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儿童作为小男生或小女生的自我和个性必须通过培养加以保存,其自我控制、延迟的满足感、逻辑思维的能力必须被扩展,其生活的知识必须在成人的控制之下。

同时,人们应理解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天真可爱、好奇、充满活力,这些都不应该被扼杀;如果真被扼杀,则有可能永远无法真正成熟。

其中自我控制、延迟的满足感、逻辑思维能力、好奇等要素都必须依靠阅读来实现。而破坏它们的,正是电视。

如果说阅读带来了逻辑、科学、教育、礼仪和自我约束的发展,划分出了成人和儿童的区别,那么电视则逐渐淡化了这些东西,模糊了成人和儿童的界线,使童年不再。

当童年变成童话,孩子们该如何长大

试想,如果把一本书和一台打开着的电视同时放在一个孩子面前,让他自由选择的话,孩子会更中意哪一边呢?答案不言而喻——电视。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有三:

  1. 看电视不需要任何技能。

当电视被打开,大人和儿童就可以共享。你只要像个木头人一样坐着看就行了。而如果你要读懂一本书,首先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才能达到一定的认字水平,同时还需要具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最后你需要一定的耐心才能坚持把书看完。

由此看来,作为父母如果你的口头禅是:“你怎么还在看电视,不去写作业!?”这岂不是一句废话?孩子的选择再正常不过。

2.电视没有秘密。

制作电视需要素材,而那些具有争议的话题比如性、矛盾、凶杀、战争往往是最吸引人的素材。

前些日子一张拍摄于地铁上的照片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照片上一个十岁出头的男孩子坐在座椅上,旁若无人地将手伸进短裤做出不雅动作。他周围的人们纷纷侧目躲避,唏嘘不已。


当童年变成童话,孩子们该如何长大

记得我们小时候,不管是潜意识里还是言谈举止中,有些东西总是被蒙着一层神秘面纱的,哪些能谈,哪些不能谈,泾渭分明。

孩子们自然而然知道哪些是雷区,不能够“探秘”。当那层面纱允许被揭掉的时候,我们已经长大,有了自控力与是非观,也就获得了知道真相的权利。

然而,电视仿佛是一只鲁莽又无礼的巨手,把那层面纱瞬间揭掉,让一切好的、坏的统统暴露在孩子们面前,使孩子失去了神秘感和羞耻感。而羞耻感则是野蛮行为得以控制的机制。那么当羞耻感不再,儿童便会认为这些是“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3.看电视不需要思考。

在电视节目中,出于利益考虑,往往一条新闻在几十秒的时间内就迅速播完。这让孩子难以去真正思考和感受每一个事件。

对孩子来说,他不知道这样的事为什么会发生、怎样能够避免、又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以至于把新闻当成了“故事”,渐渐麻木。而如果这些答案通过更明智的语言在书本上被孩子们看到,则将被赋予另一种意义。

不仅如此,电视等电子产品还使得儿童和成人之间的界限被模糊了。波兹曼说,在电视风靡以前,人生通常分为四个阶段:婴儿、儿童、成人、老人。

而在电视时代,只剩下三个阶段:一端是婴儿期,另一端是老年期,中间我们可以称之为“成人化的儿童”。

当童年变成童话,孩子们该如何长大

儿童和成人在趣味和风格上越来越融合一气。这可以从服装、饮食习惯、游戏、趣味多方面论证。

比如越来越多的成年人喜欢穿带有孩子气的衣服、吃垃圾食品、毫无节制地玩手机……在语言上则表现为他们说不出更有深度的话。

而孩子们则喜欢穿成熟化的衣服、听前卫的音乐、老气横秋地感叹“生活一点没有意思”。

慢慢地,在儿童眼里,大人们只是“长大了的孩子”——不过如此。家长们不再具备权威性,更不再具有榜样的力量。恶性循环下去,孩子们想要“真正长大”变得难上加难。

也许你会说,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这意味着整个社会更加文明了。那么以下这组数据会告诉我们,大人与孩子之间最后一座壁垒是如何被摧毁的。

当童年变成童话,孩子们该如何长大

书中拿美国举例:1950年,在全美国,犯重大罪案而被捕的15岁以下的人是170个。(重大罪案指谋杀、暴力强奸、抢劫和严重恐吓罪。)这个数字占15岁以下儿童的0.0004%。到了1979年,犯重罪的数量变成了7万多。30年间,儿童所犯重罪比率增加了11000%,儿童轻微罪案增加了8300%!

这意味着,犯罪也跟其他任何东西一样,不再是专属于成人的活动。

你看到的是无所不在的娱乐和便捷,你看不到的是科技麻痹了人类的头脑,模糊了成人与孩子之间的界限,使童年一步步走向消逝。

而作为家长,我们能做些什么呢​?书中给出了几个建议​:

一、尽量限制子女暴露在电子媒介前的时间。

当童年变成童话,孩子们该如何长大

二、仔细监督子女所接触的媒介的内容,并持续为他们提供有关媒介内容主题和价值方面的批评。

简单地说,当电视上出现暴力镜头,你要及时告诉他这样的人缺少关心和爱,而我们在关心和爱中长大的孩子,是不会犯这样的错误的。千万不要让电视、电脑和手机来告诉孩子这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当孩子的手机里充斥着游戏和无聊小视频时,你要告诉他你的担心,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同时你要给他示范什么是自控,因为你自己首先不能变成手机的奴隶。

三、重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只有当孩子的认知达到一定的水平,他才有能力自我控制、明辨是非,也就不会轻易被电子产品绑架。

孩子是我们的心头肉,他们身体上哪怕受了一点小伤我们都会心疼不已,自责不已。面对他们心灵上可能会受到的伤害我们更应该积极应对,防患于未然。

疫情当下,由于迟迟不能开学,孩子们必须每天利用手机、电脑进行网络学习。当他们关上房门、戴上耳机坐在电脑前,屋外的父母仿佛如坐针毡。怕他们利用学习时间玩游戏,怕他们长时间看屏幕会伤害眼睛,但贸然制止又可能会发成冲突。真是左右为难,焦虑无比。

读了《童年的消逝》这本书后,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够明白,面对电子产品的实质性侵害,作为家长必须挺身而出、以身作则来保护孩子们,还孩子们一个尽可能正常、阳光的童年。

家有儿女,教育路漫漫其修远兮。就让我们上下求索,努力还童年本真的模样吧!别让童年成为远去的传说和童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