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庭筠:世間十分風月,溫郎獨佔八分,為唐詩作結,為宋詞開篇

唐懿宗鹹通七年(866年),那個從諫如流的盛唐早已故去,取而代之的,是黨爭不斷,奸佞不絕的黑暗晚唐。就是在這一年,溫庭筠調任國子助教不久就被撤職查辦。已經54歲的溫庭筠從此辭別官場,落入滾滾煙塵的歷史長河中,不知所終。

溫庭筠:世間十分風月,溫郎獨佔八分,為唐詩作結,為宋詞開篇


被後世譽為“花間派鼻祖”的溫庭筠命真的不好,他的詩詞寫盡繾綣,讓無數痴男怨女為之神往,但他本人卻是個被稱為“溫鍾馗”的醜男;他的才華驚豔大唐,多少人因被他代筆而考中進士,但他本人卻終此一生都未曾博得半點功名。

如今再提及溫庭筠,我們會感佩他的生花妙筆,傾心他筆下的纏綿悱惻,卻對他的人生一無所知。這世間的十分風月,他獨佔八分,但風月之外,才是真正的溫庭筠。

清代大儒薛雪在著作《一瓢詩括》中說:溫飛卿,晚唐之李青蓮也,故其樂府最精,義山亦不及。言下之意就是說:溫庭筠是晚唐的李白,這句話並非謬讚。

那是盛唐才配擁有的太白詩仙。富麗堂皇,歌舞昇平的大明宮中,李白望著楊玉環的豐腴倩影,吟出了那首著名的“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寥寥二十八字,卻寫絕了女子的美豔多情。

而近百年後的晚唐時期,詩壇雖未再見李太白,卻也迎來了花間派掌門人溫庭筠。歷史彷彿是想再造一個李白,卻陰差陽錯將溫庭筠送給了大唐。同樣的放浪形骸,同樣的狂狷不羈,同樣的難為世俗所容,李白被賜金放還,溫庭筠也落得終身未第,難有作為的下場。

和李白不知從何說起的出生相比,溫庭筠是有據可查的官N代,作為唐初宰相溫彥博的後裔,溫庭筠從一出生起,就帶著尋常讀書人沒有的銳意和天賦。無論是《新唐書》還是《唐才子傳》,都對溫庭筠不吝溢美之詞,“少敏悟,天才雄贍,能走筆成萬言”。

遺憾的是,出生於唐憲宗元和七年(812年)的溫庭筠過得很拮据,即便是祖上家道煊赫,但到了溫庭筠這一代時也已經日薄西山,難以為繼。而隨著元和十五年(820年)父親撒手人寰,溫庭筠更是陷入了幾近餓死的絕境。

溫庭筠:世間十分風月,溫郎獨佔八分,為唐詩作結,為宋詞開篇


在無數的評話傳奇中,往往這種時候,落魄公子都會遇到貴人,從此平步青雲,最後到達人生巔峰。溫庭筠也不例外,父親的生前好友段文昌將溫庭筠帶在身邊,視為親子,並親自教授文賦,他的出現讓少年溫庭筠重歸傳統讀書人的道路。

“桐花萬里丹山路,雛鳳清於老鳳聲。”我想,後來任大唐宰相的段文昌第一次看到溫庭筠的時候,也一定曾對眼前這個孩子寄予厚望。

從唐穆宗長慶四年(824年)到唐文宗大和九年(835年),少年溫庭筠跟著不斷升遷的叔父段文昌,從江淮轉到荊楚,雖然再未嘗過飢寒交迫之苦,但長期寄人籬下的顛沛流離又何嘗不是另一種折磨?也正是在這樣的小心翼翼中,溫庭筠養成了細膩如水的性格。

毋庸置疑,溫庭筠一定感恩叔父段文昌的救濟,但在內心深處,她也一定十分想要離開段文昌。寄人籬下的感覺對敏感的溫庭筠來說是煎熬。

有機會就一定要脫離叔父為自己設定的框架,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想這應該是溫庭筠內心的真實想法。

並沒有讓他等太久,隨著大和九年(835年)段文昌在西川去世,那個一直指導如何修身齊家的人物不在了,被壓抑許久的溫庭筠立刻辭別段家,趕往他夢寐以求的帝都長安。

段文昌是晚唐有名的賢臣,其對於溫庭筠的教育一定是遵循了傳統儒家定義的聖賢模式來進行的,但從溫庭筠進入長安後的表現來看,顯然段文昌的教誨達到了物極必反的效果。

有唐以來,詩人如星河璀璨,過江之鯽,但詩寫得好不代表考得上功名,如李白等人縱然詩才驚天下,卻絕然不是做官的料。但溫庭筠不一樣,她不僅詩寫得好,而且是出了名的考試小能手,更是被正史證實過的作弊天才。

《唐才子傳》中記載過這樣一個故事:大中末年,溫庭筠替人作弊的名聲已經驚動了官府,為了防止溫庭筠作弊,考官特意把他叫到面前來答題。饒是如此,鬧情緒的溫庭筠不僅提前交卷,還偷偷給八個人傳了答案。

(大中末,山北沈侍郎主文,特召庭筠試於簾下,恐其潛救。是日不樂,逼暮先請出,仍獻啟千餘言。詢之,已佔授八人矣。)

溫庭筠:世間十分風月,溫郎獨佔八分,為唐詩作結,為宋詞開篇


人送外號“溫八叉”(簡單理解的話,類似於七步成詩)的溫庭筠進入長安以後被無數考生追捧,每個人都想方設法要跟他成為好朋友,只為了溫庭筠能在考試時幫他們答題。擅長押官韻的溫庭筠答題極快,且每次都能給出完美答案,用現在的話來講,此人就是天生為考試而生的奇才。

那些被代筆的考生因溫庭筠而獲得功名,但溫庭筠自己卻幾次三番落第,始終沒能中第。失意的溫庭筠滋生出自暴自棄的念頭,加之沒有叔父段文昌的約束,他開始整日流連於煙花柳巷,與京中紈絝子弟縱酒狂歡,不知天地為何物。

多情煙花巷,最是無情地。整日周旋於世家子弟和青樓豔女之間,見慣了閨怨和薄情的溫庭筠開始以滿腹才情為筆,胸中牢騷為墨,寫出了一篇篇讓痴男怨女為之動容的詞句。

所有痴男怨女的心意,都有溫庭筠式的解答。你說對方不懂我的心意,溫庭筠說:山月不知心底事,水風空落眼前花;你說所愛隔遠山,溫庭筠說:終日兩相思,為君憔悴盡,百花時;你說多情總被無情傷,溫庭筠說:王孫莫學多情客,自古多情損少年;你說等不到愛人,溫庭筠說:過盡千帆皆不是,斜暉脈脈水悠悠……

如今網上的痴男怨女對一句詩推崇備至: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君知否?很多人都誤以為這是某著名網絡小說作者的獨創,卻不知道這句詩的原作者是千年前的溫庭筠,原句是:玲瓏骰子安紅豆,入骨相思知不知?也只有溫庭筠這樣的才情,才能寫出如此細膩纏綿的詩文。

這是花間派掌門人才有的詩文境界,但也正是在那些爛醉如泥,詩酒趁年華的日子裡,溫庭筠在不知不覺間,已經掉入了政治的萬劫不復之地,再與功名無緣。

遍覽溫庭筠的相關歷史記載,“薄行無檢幅”、“德行無取”、“君子譏之”等詞句頻繁出現,在肯定溫庭筠才情出眾的同時,幾乎每一個史官都認為溫庭筠德行淺薄,不為君子雅士所容。

而造成這樣的原因,除了溫庭筠擅寫風月豔詞,流連煙花柳巷之外,更重要的是,在晚唐士大夫集團看來,溫庭筠是個喜歡破壞政治默契的人,或者說,溫庭筠是個規則破壞者

溫庭筠:世間十分風月,溫郎獨佔八分,為唐詩作結,為宋詞開篇


溫庭筠很狂,狂到替人作弊還沾沾自喜。在“三十明經老,五十少進士”的大唐,科舉考試是讀書人一生最重要的事情,但溫庭筠的出現,顯然打破了科舉取士的考試規則。他很會答題,作弊水平也很高,卻忘了收斂他的鋒芒。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有多少人愛溫庭筠,就有多少人恨溫庭筠。

在進士名額可以控制的大唐科舉中,溫庭筠這個意外的不確定因素自然也可以人為排除,這也就是為什麼《唐才子傳》中會有一句“執政鄙其為,留長安中待除”的記載。當被當權者厭惡的時候,溫庭筠的落榜自然也就順理成章了。

溫庭筠的好友紀唐夫在《送溫庭筠尉方城》一詩中說:鳳凰詔下雖沾命,鸚鵡才高卻累身。在紀唐夫看來,被才高所累是溫庭筠一生仕途不順的原因。不過,才高只是間接因素,最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溫庭筠恃才傲物,鋒芒畢露的性格。

溫庭筠是自帶流量的文壇新秀,從唐文宗大和九年進入長安起,他的身邊就沒缺過伸出橄欖枝的達官顯貴,而後來任宰相的令狐綯就是其中之一。

將《菩薩蠻》寫成國民詩詞的溫庭筠是當時紅得發紫的詩壇領袖,為了討好同樣痴迷於《菩薩蠻》的唐宣宗,令狐綯讓溫庭筠以自己的名義寫幾篇《菩薩蠻》獻給宣宗,並囑咐溫庭筠保密。

為領導捉刀,這無疑是溫庭筠獲得政治資源的好機會,要知道令狐綯一句話就讓多年不曾中第的李商隱一朝高中,可放浪形骸的溫庭筠並沒有保守這個秘密,很快令狐綯讓人代筆的事情就傳得人盡皆知。而從得罪了令狐綯的那一刻開始,溫庭筠的政治生涯也到此為止了。(時宣宗喜歌《菩薩蠻》,綯假其新撰進之,戒令勿洩,而遽言於人。)

溫庭筠:世間十分風月,溫郎獨佔八分,為唐詩作結,為宋詞開篇


此後數年間,溫庭筠雖然也混得一官半職,卻終究只是個末流小官,難見經傳。就在一日日的失意中,他將滿腹的牢騷化為繾綣,溫庭筠對政治有多絕望,他筆下的詩詞就有多溫柔。大唐少了一位可有可無的官吏,卻收穫了一位完美為唐詩畫上句點,又完美開啟宋詞風韻的花間派宗師。

大抵是唐懿宗鹹通七年(866年),溫庭筠從國子助教任上被革職,從此消失在史書記載之中。其實也不必被史冊銘記,我想溫庭筠走的那天,那些曾唱過他《菩薩蠻》的歌妓們,那些曾被他《花間詞》感動過的痴男怨女們,一定為唱著“小山重疊金明滅,鬢雲欲度香腮雪……”為他送別。

對於那時的溫庭筠來說,功名利祿,身後虛名都已經不重要了。

只要提起《菩薩蠻》時,便會記起溫庭筠;

溫庭筠:世間十分風月,溫郎獨佔八分,為唐詩作結,為宋詞開篇


而記起溫庭筠時,內心便升起無盡溫柔;

那便是他最大的人生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