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文 | 南佩


人生的終極意義還是要掌控自己的幸福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亦舒曾經寫過一段話:

“一個人可以挨窮,兩個人就不行了。因為會忍不住把自己的窮都怪罪給他。”

談戀愛可以是風花雪月的浪漫,而婚姻必須是柴米油鹽的生活。

就像三毛所說:

“愛情如果不落到穿衣、吃飯、睡覺、數錢這些實實在在的生活中去,是不會長久的。”

戀愛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一種分享,而婚姻是一種擔當。

常聽人言:

“做得好不如嫁得好、婚姻是女人的第二次重生、女人幸不幸福一定要看她的婚姻……”

但從來沒有人說過它的下半句:

“好的婚姻是需要不斷精進自我才可以獲得的,女人最終的幸福是要掌控在自己手中。”

婚姻是雙面鏡,你在審視對方的同時,對方也在斟酌你,只有當你們的視線達到同樣的高度後,才會彼此欣賞。

在民政局婚姻登記處從事調解工作的人員說:

在兩個問題上夫妻最容易受到困境,一個是性,一個是錢。

金錢是一個很特別的東西,自誕生以來就一直是最有效率的社會資源,人們通過獲得金錢維繫生活並提高生活質量。

但是,當人們把這個社會資源摻雜到婚姻當中的時候,並不是對每個人都利好。

著名的“幸福悖論”中就解釋了這一現象:

當人們的基本物質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金錢固然會帶來快感,但是到了一定的階段,金錢對幸福的影響就會變得很微弱。

也就是說,金錢對於幸福感的邊際效應來的非常快。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知乎上有一個很熱門的話題:“那些原來寧願坐在寶馬車裡哭的女人們後來怎麼樣了?”

下面的回答真實又悲傷。

網友A:

身邊曾經有個很要好的閨蜜,長得漂亮,人也夠聰明。跟初戀在一起六年無果,開始遊戲人生。

整天浪跡於夜店KTV,後來找了一個30多歲的男人,男方有孩子,給她開個酒店包年住著,給她足夠的零花錢讓她玩。

她跟我說這是各取所需。後來聽人說他們分開了,因為男方老婆要打她。

網友B:

10年前朋友認識了一位臺灣老闆,兩人相差20歲,同居後老闆一個月給生活費4萬(這是2008年,相當於現在不少錢了)。

後來懷孕,隨後結婚誕下一子,在家全職帶孩子。

結婚10年後,朋友決定離婚,離婚原因如下:

1.男方資產千萬,但全部轉移到了海外,處處提防她,平時除了給她生活費以外,並沒有其餘的錢。

2.家暴、語言侮辱、當著孩子面打人。

3.生活受限、不能晚歸,而且必須有求必應。

看到這裡,很多讀者大概認為女方是一位沒有社會閱歷的年輕姑娘,但女方的實際身份是一家跨國企業的時尚總監。

她在最後感言道,有的男人天生就是商人,他們談戀愛也要看性價比,家庭、生活等同於另一張談判桌,婚姻也只不過是他的另一間公司。

你以為他們從商戰中回家會卸掉武裝,滿面溫情的對待老婆孩子,毫無保留地付出,但真相卻恰恰相反。

以為坐上寶馬車,就能舒舒服服走這一路,誰能想到路上都是坑。

網友C:

男方是富二代,女方很漂亮,可是家裡很窮,儘管對這個人不是很喜歡,但因為家境好也嫁了。

雖然生活上有了改變,衣食住行也常常令外人豔羨,但由於家庭上的巨大差距,女方經常受委屈,家裡人從來不會平等地去看待她,似乎永遠像是個外人。

後來,男方出軌,女方實在受不了選擇離婚,主動要求淨身出戶,什麼也沒帶走。

即便你們是合法夫妻,受到法律的保護,但當婚姻破裂的時候,可能連千分之一的財產都拿不到。

婚姻可以談錢,但不能只想著對方的錢連同命運都交給他。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根據馬斯洛理論:人的需求由低到高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愛和歸屬感、尊重和自我實現。

因為人類不斷受到進化的原因,群眾對於溫飽的需求遠遠高於對精神的追求。

這是人類進化過程中殘留的問題,已經根深蒂固的紮根在人們心中,是很難改變的。

但是到了後來,社會經濟穩定,人們在婚姻中的需求和慾望逐漸提高。

既希望在婚姻中滿足對愛與歸屬的需求、尊重的需求,又希望可以自我實現。

但是要滿足這些高需求,人們不僅要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還要對另一半有深刻的認識。

當人們賦予婚姻越來越多的意義時,婚姻的期望值也在逐漸上升,這對於婚姻並不是一件好事,想擁有的越多,婚姻也就越危險。

美國有一部經典電影叫《桃色交易》,裡面圍繞著“金錢、道德和感情”三條主線來敘述的人性慾望的故事。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大衛和戴安娜從高中時期就開始談戀愛,婚後的生活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彼此十分恩愛。

悲劇的開始,是從二人被裁員開始的。後來,兩人又因為投資失敗,不得不面臨著睡大街的窘境。

於是,大衛把目光投向了賭場,他準備賭一把,可因為二人的貪心,他們輸的血本無歸。

苦惱之餘,他們在賭場上認識了一位富豪凱吉,這位富豪有多有錢?

在凱吉的心中,這世上所有的東西都可以花錢買到,甚至是感情。

是的,凱吉為了證明這一點給大衛夫妻提出了一道考驗感情的選擇題:

“我給你100萬美元,只要你老婆陪我睡一晚。”

面對100萬美元的誘惑,二人還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陷入到了痛苦的思想鬥爭中。

為了讓這一切變得更加平和,二人想盡辦法給自己找藉口,這只是獻出肉體而已,思想上並沒有被玷汙,二人的關係也不會發生改變。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兩人最終達成一致,同意了這筆交易。

可事情的發展並不如他們所想,一場桃色交易,不僅改變了肉體,大衛和戴安娜的愛情,也發生了改變。

曾經恩愛的夫妻,最終還是分開了。

當金錢與愛情、道德在同一道跑線的時候,三者之間就變成了競爭關係,每個人都想贏,其實最後都會輸。

以為只是睡了一晚,卻不知在出賣肉體的那一刻,兩人維繫愛情的紐帶就此斷裂。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當人們對於婚姻的功能僅在滿足溫飽需求層面的時候,人們不太注重在心理需求上的想法。

但當原本的功能發生改變時,人就會注重自我表現,甚至會出現更深層次的問題。

所以,不要用金錢去試探愛情,錢帶來的價值遠超於它本身,它可能代表著每個人不同的人生底色,代表著每個原生家庭所給予的社會和金錢的意義,它關係著人與人之間是否合適的親密關係,以及衍生出不同的三觀。

愛情如此,友情亦如此。

朋友之間難免有人情往來,無法避免於人情世故。但不要讓金錢成為友情的試金石。

很多人都信奉絕對性的話語,譬如:

“借你錢的一定是真朋友、男人不愛你一定不會給你花錢、錢才能看出一個人的真面目……”

說出這些話的人生活一定過得太順風順水了,借錢給你是情分,不借給你是本分。

錢本身就是一個人的私有物品,被外人提及時也總是很隱晦。你在借別人的私人物品時,對方有權利不借給你,這無關情義,只是每個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同。

更何況,金錢有時候不僅不會給你的人際關係帶來任何改變,反而會招來是非。

金錢與人際關係從來都不是對立面,而是兩條平行線,互不干擾是定律,如果願意彼此相交,那就是在某個觀點上持有共鳴。

認為金錢與感情掛鉤的,是社交認知的錯覺,這種觀念存在偏頗。

有句話我覺得說得挺有深度的:“好的感情,都懂得避開金錢。”

與人相處最舒服的樣子應該是,彼此間有相似的生活頻率,不需要用物質去填補精神的鴻溝。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對金錢認識的深度,決定了你幸福的程度

波伏娃曾說:

“她們一看到有機會把生活獻給某個優越的人,以拯救令人失望的生活,就會不顧一切地向這種希望屈服。”

但是要知道,免費是這個世上最昂貴的東西。

從萌芽的想法到決定再到開始行動,這一系列的行為模式,都關乎著我們的人生走向。

看似微弱的意識,可能在未來某一時刻,也會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舉措。

無論在生活中,還是婚姻中,本我是最重要的,超我是每個人向前看的目標。

在所有人當中,我們最應該認識的人就是自己。因為自律是一種比任何財富都更有價值的品質。

一段感情中,最難能可貴的,莫過於共同成長。就像舒婷在《致橡樹》中所描繪的: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緊握在地下。葉,相融在雲裡。”

好的婚姻是提升自我價值,吸引跟隨者,而不是走別人的路。

無論選擇了哪一條路,對於能夠看透本質的人來說,都走得通,同時也充滿了艱辛。

光鮮亮麗的背後不一定是紙醉金迷的生活,這世上任何一樣東西都存在成本問題。

你要耗費時間精力去了解你的愛人,瞭解你們新建立好的家庭,結果還未必會有反饋。

因為很多人他們自己也不瞭解自己。

一位著名的心理學家曾說:

“儘管女人和他們的男人一起生活,照料他們的起居,為他們生兒育女,但他們並不真正瞭解男人,男人也不瞭解自己。

理解男人的洞穴情節,那是男人的自我天地,退避和休息的心靈聖殿。”

如果一輩子最快樂的時光就是現在,那麼選擇一條令自己快樂的路,至少不負年華。

因為人生最終極的意義是要掌控自己的人生。

來源公號:南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