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砚台、一书卷、一毛笔造就的耽溺之美

导语

秦观,这是一个似曾相识的名字,好像是一个诗人的名字,又好像是某个港台的歌星。其实,他是北宋

"苏门四学士"之一,与李清照同属于"婉约派"。大家都知道,北宋有一个著名的文人苏轼,才学与仕途成反比,最远贬到了海南岛。而被牵连的徒弟秦观,自己的命运也不好,常常无辜贬官,他稍微比师父好一点,贬到了广西。

现在的电视剧黄金档常常致敬秦观的诗词,像那种描写男欢女爱、不得长久的分分合合;男女主分离时的环境气氛,很多时候都能找到秦观诗词的影子。秦观擅长于写风花雪月的东西,他很喜欢用"飞花"、"丝雨"、等具备朦胧的忧愁、朦胧的伤感的词,会让人不由自主进入绵绵的忧伤。有趣的是,笔者看秦观的画像,与他写出来的诗词一样,一股淡淡愁绪涌上心头。

一、炼字中的"婉约"

不知道是不是和我们的性格、生活经历有关,我们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往往会常用这么几个字,实际上自己也可能没有意识到。生长在南方水乡的笔者,文章中常常有意无意有关"水"的词语,例如"浸润"、"打湿"、"滋润"等。而秦观,因为长期被贬谪,诗中常有"迷"、"失"、"闭"、"孤"的字,我们也可以窥见他一生中流离失所的痛苦。

我们常说,作者的作品是了解作者这个人的关键,单字虽然只是一个单字,但是比多字词更加简练、精辟,在讲究炼字的诗词中,单字才是诗词细致入微所在。不然,高考语文古诗题中,为什么"炼字"成为热门考点。

一砚台、一书卷、一毛笔造就的耽溺之美

图一:《踏莎行 郴州旅舍》

我们以《踏莎行 郴州旅舍》举例。郴州,位于湖南,南边是广东省韶关市,在北宋,真的是相当偏远的地方了。这里,我们找到了秦观常用的"迷"、"失"、"闭"、"孤"。我们再套用回具体的诗句中。"雾失楼台"、"月迷津渡"一下子气氛就出来了,我们可以在脑海中还原秦观的画面:此时的郴州旅舍,迷失在阳台的雾,月亮在雾中也迷失了方向,对应下面的"渡桃源望无寻",不知道怎样才能找到,后来自己找不到了,只好自己躲起来避外面的春寒。

一砚台、一书卷、一毛笔造就的耽溺之美

图二:迷惘的一代

笔者这是按字面的意思解释,实际上,这里描绘的是一种"想找某件东西,又找不到"的哀伤,我们也不知道作者具体在哀伤什么。自己生活在和平盛世,自己的国家又是在华夏历史上少有与各国外交和平共处,也没有大灾大难,于是将自己包围在一砚台、一书卷、一画、一毛笔之中。这个很像近代美利坚"迷惘的一代",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但是并没有真正参加战斗,即便真的深入战斗现场,自己的伤势也没有很重,受到的打击也没有这么大,这样就对前景失望了。

一砚台、一书卷、一毛笔造就的耽溺之美

图三:略显忧愁的秦观

台湾美学教授蒋勋,大学的时候参加诗社,他尽量不碰秦观的诗词。生怕自己写着写着就成了琼瑶电视剧的味道,我们学透了"苏轼"、"辛弃疾"、"李清照",也知道有的被贬、有的经历南北宋交替、有的报国无门,但是我们没有想到过,流行音乐中热衷的"风花雪月",其实大部分借鉴了秦观的,例如上面提到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笔者看到了端倪,歌曲《飞花》中有这样一句"飞花舞影动/何又惊醒我的梦",这首歌被李克勤等人传唱过。秦观的诗词具备别的诗人没有的"别样"性,还能运用在当今文娱创作上,而且永不过时。

二、 大众化式的典故

提及典故,我们想到了李商隐、王勃。前者以绚烂华丽的典故构筑了缠绵悱恻的世界,后者以壮丽的辞藻留下"江上藏风笑杀人"的佳话。我们反观秦观的诗词,就这一篇来看,很多都是浅显易懂的,比如"桃源",我们都知道这是避世、追逐心灵之乡的地方;又比如"潇湘",我们都知道是舜帝的两个妃子的典故,这个词饱含了有情人的眼泪、不能再见的辛酸,已经成为再也熟悉不过的忧愁词语。对比李商隐

"蓝田日暖玉生烟",我们还要看下面的注释,才知道是什么意思。

一砚台、一书卷、一毛笔造就的耽溺之美

图四: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清照很不喜欢秦观的诗词,觉得他用的典故用得乱七八糟。先不说这句话是不是真的反映事实,这句话带有一定自傲成分。我们知道,当时那个女性地位很低的年代,李清超已经是翘楚了,许许多多女性都不敢想过自己会有读书的机会,李清照已经能熟读经文,一跃成为当代文艺明星。不一样的境遇,也造就了不一样的人。

一砚台、一书卷、一毛笔造就的耽溺之美

图五:李清照

她甚至批评苏轼没有按照音律的规律写诗,又不懂得炼字。但是苏轼的写作风格就是一气呵成,将自己酝酿的情绪倾泻在宣纸上,这也不就是一种创作手法吗?相同地,她说,秦观不会用典故,其实秦观采用了一种更高级的手法,不是将典故作为主角,是将它们融化到每一个意境中,说出他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情感。

三、 耽溺中的美

从后唐李煜开始,逐渐形成这样一种"耽溺"的氛围,我们也可以叫他"颓废的美学"。与悲剧美学不同,用通俗的话来说,大概率接近"无病呻吟"。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就是一件事情,我们想找别人倾诉情绪,但是又不知道说什么,说伤心吧,也不是太伤心;说有什么损失,也没有什么损失。但是总是笼罩在一种淡淡的忧愁中,想排解也排解不了。而要想将这种、感觉表达出来,看上去真的很难。

相比之下,有过相关经历的,就会一气呵成。一个征战沙场的将领,所见所闻多年人余音绕梁,于是就有"沙场秋点兵";一个经过长江的迁人骚客,看见滚滚东去的长江,于是就有"大江东去,浪淘尽";一个经历丈夫忘恩负义,就会写下"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对比下来,秦观的经历真的不值一提。不可否认的是,秦观也达到了与他们相匹配的文学地位,是怎么做到的呢?我们以《浣溪沙》为例子。

一砚台、一书卷、一毛笔造就的耽溺之美

图六:《浣溪沙》

整句词,都没有说因为什么忧愁。开头的先是从"漫漫"、"清寒"写出了丝丝寒冷,或许写的是天气的状态,或者说是作者的状态。文章中的作者描写这份丝丝寒冷,像是一种人生旅途上淡淡忧愁,不同于失恋、炒股失败、子女不听话,没办法排解,只能默默走上楼。

下一句有"无赖",这不同于现今的解释,笔者认为,这个更接近"好像什么没有劲一样"。

我们总有这样的感觉,明明是安排好的计划,真正去做的时候就没有制定计划的那种冲劲,不知道为什么,就是不想做。没有一定懂得外力牵引,我们真的没有这股劲,本来自己也没有"建功立业"的能力,只能沉沦于"慵懒"。简简单单的一个词,就将心中那种说不出来的忧愁描绘在纸上。

一砚台、一书卷、一毛笔造就的耽溺之美

图七:梦境

最著名的,莫过于笔者多次提到的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这句词完美表现了作者的耽溺,坐在公园里,看着漫天的飞花,我们只能坐在椅子上,默默盯着它,发呆,又不知怎么形容这种感觉。感觉就像梦境吧,虚幻缥缈,真真假假中存有世间的幻像,我们真正去探求时,又无从下手。就像白居易中的"来如春梦不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也许宋代的大环境,在这种氛围的秦观,将这种思绪融进了血液中。

一砚台、一书卷、一毛笔造就的耽溺之美

图八:丝雨

雨和愁是没有关系的,我们愁的是应该怎么回家,但是丝和愁是有关系的,像著名的"剪不断、理还乱",都是和"丝"有关,淡淡的愁绪不就是这种感觉吗?后一句写雨的,则将雨印象化,"丝"到"细"再到"愁",这句词就像一个演化,我们先是看到一幅画,一幅画写进了一句诗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一步步逻辑化。三个单个汉字形成了紧密的连接。这样就流露出了定位如此清晰的"耽溺"。

结语

众所周知,宋代是一个注重于内部研究的朝代,它能将"理学"推向中华文化最耀眼的地方,也能拿出"四大发明其中三个闪耀世界。多民族并立并不是什么坏事,各国之间平等相处的时候在我国古代并不多见,大环境造就了不一样的美学。就拿宋代独创的冰裂纹瓷器说,冰裂纹的形成,是师傅通过控制窑内不同温度实现的,成型是很好看。然而,当我们看到第一块釉片脱落,我们肯定会想,这个东西烧出来一定不好看。

而北宋的艺术家会在最后出来是捡起,端详着它的美丽,想着这么将它的美丽印刻在自己的脑子里,或者画一幅画,或者写一首诗。这种观念就如同秦观诗词传达的思想一样,我们会掉眼泪,然后脸上会出现泪痕。描绘怎么哭很容易,但是写不明显的泪痕是什么,是很难的,写泪痕,写冰裂纹,更像是一种细腻的情感表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