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數據成“流動的血液”,中設這樣活化設備價值

在佛山一家日用品公司車間內,機器運轉的轟鳴聲此起彼伏;這些設備運行信息實時顯示在廣州黃埔區的一個大屏幕上,設備用電量、產能、故障信息等數據不斷更新。

在廣東中設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設智控)展廳,還能看到實時展現廈門某碼頭港機運行數據,數據內容具體到車輛編號、輪位以及胎壓情況,這些數據設備運營正朝著更安全、更高效、更經濟的方向發展。

數字新動能④|工業數據成“流動的血液”,中設這樣活化設備價值

成立於1999年的中設智控,從“企業設備資產綜合管控服務提供商”轉型為“以工業大數據為基礎的工業互聯網企業”,公司總經理曹溪認為,藉助工業大數據,可構築一個“工業信用數據平臺”,幫助企業重新挖掘價值。

工藝、質量如何?工業大數據可評判

在廣東某大型廚具廠家引入中設智控後,圍繞設備資產完成了從建卡立檔、檢維修、備件直到報廢的設備資產全壽命週期管理,自動實現對生產設備的實時監控、預警管理、自動故障報修等運行管理業務。

數字新動能④|工業數據成“流動的血液”,中設這樣活化設備價值

“過去,我們對一件商品的評價,是花了多少錢買下它,卻往往忽略了全生命週期所耗費的成本,就好比買車只關注價格,但後面的維修保養是否經濟卻並不太關注。“曹溪說,同樣的,一些產品如機床、電機等等,對不同的工業品圍繞客戶使用的效果進行分析,重構從價格到價值為核心的評價體系。

他認為,真正產品的內在價值,如工藝水平、質量高低以及使用後的故障率、返修率等使用數據,一般用戶均不得而知。工業互聯網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通過工業大數據精準對接產生的交易,藉助供需雙方精準數據對接來實現“按需匹配”。

在他看來,把工業互聯網技術體系的三個側面(物聯網+互聯網+工業大數據)進行解析,可以把物聯網比喻為骨骼,把互聯網比喻為神經網絡,把工業大數據比喻為流動的血液,“工業大數據自由流動,在使用過程中產生更大的價值”。

“比如設備是空轉還是負載生產,通過分析可以評價一個工廠真正的產能。”曹溪說,有了生產經營中的真實數據,又可以為融資租賃提供新的服務。

不只是技術平臺,還是信用與管理平臺

在曹溪看來,工業互聯網不只是一個純粹的技術平臺,還可為供給側改革服務,還扮演著信用平臺與社會管理的角色。

對企業自身來說,通過工業大數據將構建一個巨大的“工業信用體系”,通過工業大數據的分析,讓供需雙方的關係變得透明,並藉助工業互聯網數據傳輸的敏捷性、準確性、及時性等特點,引導市場快速進行要素配置。

“在原有的信用體系下,生產多是大批量、長週期、慢交付,而一旦建立了長期合約關係,則可以小批量、多批次、短週期、快交付。”曹溪舉例說,受制於行業波動,企業容易備貨過多,這是因為信用體系並不完整。

同時,他認為,“工業大數據”作為未來的“企業血液”,工業大數據的使用應該定位於激發生產能力這一主要目的,其存儲、安全管理應該被納入到政府主導之下,或交給公允的第三方機構來進行運作。通過在垂直行業和集聚區系統性地推廣本行業的工業互聯網平臺應用實踐,“對重點、難點行業進行改造,抓大放小、以點帶面帶動上下游企業,這也就完成了一個區域性信用平臺的搭建”。

數字新動能④|工業數據成“流動的血液”,中設這樣活化設備價值

但疑惑也隨之而來,這樣的平臺是否會使得地方政府或者部門重複建設各自為戰?“如果連區域性平臺都沒有建立起來,又談如何打破信息孤島?”曹溪說,只有建立了一個個區域平臺之後,才能實現從更高層面將平臺間的藩籬打通,實現更大範圍的連接。

通過掌握的數據,政府也將推動社會治理的精細化,然而,對中小企業來說,更多是並不願意將企業運營數據透明化、公開化。

“那得看你的交換價值夠不夠。”曹溪坦言,重構信用體系,自然會對企業過去身處灰色地帶造成擠壓,但很多優秀的企業上市過程中,包括財務、生產等核心數據都要公之於眾,但企業可從這個信用體系中獲取更大的收益,自然也願意公開這些數據。

“更精確的數據也有助於政府幫助企業精細化運營、合理規劃產業佈局,反過來也推動企業發展。”曹溪說,那些願意與政府互動、願意透明化的公司,才能夠做大做強,讓政府關注到你的需求,否則政府資金也不可能撒胡椒麵式關注到每一個企業。

百花齊放,市場容得下更多企業發揮特長

隨著“新基建”的出爐,各地政府和相關企業對工業互聯網熱情高漲。曹溪認為,政府與企業各有側重,在信用平臺與社會治理平臺的搭建上應以國家隊為主,而技術層面的探索則應該是企業百家齊放。

廣東已成為各大平臺企業跑馬圈地的主戰場。截至目前,廣東先後引進了樹根互聯、用友精智等工業互聯網平臺,也培養了中設智控、機靈雲、裕申、中和、中船互聯等多家工業互聯網平臺。在全國10個“雙跨”工業互聯網平臺中,廣東佔有3席。

數字新動能④|工業數據成“流動的血液”,中設這樣活化設備價值

建設工業互聯網平臺的勢力主要有兩方,一是以工業富聯、美的集團為代表的有製造基因的企業,熟悉工業流程和場景,二是以華為、阿里雲工業互聯網、用友為代表有IT基因的企業,在數字化方面有優勢。而中設智控則主要針對的是設備與信息,聚焦對設備的理解和管控。

曹溪說,以製造起家的平臺企業背靠大樹,供應商眾多,可以帶動上下游行業一起發展,但同時也面臨著競爭對手願不願意接入的難題,中設智控以中立第三方角色接入,“我們既懂製造企業的需求,也懂資產運營企業的需求”。

“不是裝個傳感器就能完成數據採集。比如控制水閘的柱塞泵是一個完整物體,你不可能通過植入傳感器的方式獲得數據,我們就需要在油壓或者其它環節的傳感器數據來綜合分析。”曹溪說,這些都要求企業更懂設備。

至少在現在,曹溪並不用為市場競爭而擔心,“這個市場才剛開始,再多幾個平臺也能容納得下,目前來看,接手的很多業務就與其它工業互聯網服務商較少有交集,這個市場非常巨大,容得下每個企業都來發揮特長”。

【記者】郜小平

【海報】許蕾

【統籌】郜小平 趙兵輝

【策劃】陳韓暉 程鵬

【出品】南方產業智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