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應用“活化”莫高窟 敦煌向世界講述千年故事

數字應用“活化”莫高窟 敦煌向世界講述千年故事

原標題:敦煌向世界講述千年故事

伴隨著春天的腳步,綿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被喚醒。

“一世風沙,一眼繁華,一段歷經磨難後的壁畫,一段被開啟後的永恆……”久遠沉寂而又絕世精美的莫高窟遺世獨立於大漠,風沙不掩其姿,流年不毀其骨,一如當年。

黃沙綿延,敦煌不朽。通過多年持續不斷地保護、研究、弘揚,莫高窟“活”了起來,久遠的故事和“莫高精神”在流傳……

在保護修復中綻放光彩

或是佛陀居中講法,羅漢環伺聽經;或是曼妙飄帶縈繞於身的飛天眼波流轉……提起敦煌莫高窟,許多人眼前就會浮現這樣的壁畫。

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河西走廊最西端大漠戈壁深處,距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敦煌文化是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延續時間最長、內容最豐富、保存最完整的藝術寶庫,是世界文明長河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國古代各民族政治、經濟、軍事、文化、藝術的珍貴史料。

莫高窟歷代營建的735個洞窟,分佈在15米至30米高的斷崖上,上下分佈4層不等,保存著各個朝代壁畫和彩塑的洞窟492個,其中彩塑2400多身,壁畫4.5萬多平方米,唐宋時代木構窟簷5座,還有民國初重修的九層樓。“如果按1米高的畫廊排列,要排45公里。”敦煌研究院院長趙聲良如是說。

佇立洞窟口,似乎能看到夜色深沉中,莫高畫工在如豆燈光下石壁作畫的情景。“保護、研究、弘揚,這三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趙聲良說,沒有保護的研究是空談,在保護好的基礎上,深入研究莫高窟歷史、藝術價值,隨之弘揚,讓其對當前社會發揮應有的作用,是研究院的工作職責。

從1944年成立國立敦煌藝術研究所,莫高窟結束了近500年無人管理的狀況,到1950年改組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再到1984年擴建為敦煌研究院至今,以常書鴻、段文傑、樊錦詩為代表的幾代莫高窟人匯聚敦煌、紮根大漠、薪火相傳,讓莫高窟這顆絲綢之路上最璀璨的明珠重放光彩。

歲月變遷,敦煌莫高窟保護的腳步從未停歇。2019年,敦煌研究院不斷突出科技應用,夯實保護基礎,完成了6處石窟14項文物保護工程和開放洞窟的日常維護年度任務,修復各類病害壁畫718平方米、塑像18身;初步建成莫高窟監測預警體系,完善了基於監測數據的分析處理和風險評估機制。

“敦煌石窟的保護已經由過去搶救性保護髮展到今天的預防性保護。”敦煌研究院副院長蘇伯民說,改革開放以來,敦煌研究院大力推進科學保護工作,加強國際合作,提高了文物保護的科技水平。

在數字應用中變得鮮活

“傳說古印度有位仁醫叫流水。一日,流水醫生和他的兩個兒子下鄉出診……也許,這世上最高貴的藝術正是對生命的敬畏。”這是由敦煌莫高窟第55窟《流水長者子》的壁畫故事製作而成的動畫《仁醫救魚》片段。

4月13日起,在微信小程序上,“雲遊敦煌”系列動畫劇首播。故事都來源於莫高窟經典壁畫,每日更新,每集在5分鐘內。

穿越千年時光的敦煌壁畫通過動畫製作,在微信小程序裡“活”了起來。觀眾不僅可以在每部動畫劇中,找到相應的敦煌壁畫和故事,還能親自參與到故事的演繹中,配音後分享給其他人。

這些數字化應用推廣基於敦煌數字化保護工程實施。自上世紀90年代開始,敦煌研究院就先後承擔完成了多項有關敦煌壁畫數字化技術研究和攻關項目,為今天莫高窟全面數字化技術應用奠定了基礎。

敦煌研究院文物數字化研究所副所長俞天秀是“80後”,在莫高窟工作了15年,主要負責採集洞窟、壁畫、彩塑及相關文物影像,加工成數字圖像,拼接彙集成電子檔案,構建多元、智能的石窟文物數字資源庫。莫高窟因疫情閉館期間,俞天秀和同事們抓緊時間採集了148窟的影像,148窟是開放的大型洞窟,共採集取相2萬多張。

2016年5月1日,“數字敦煌”資源庫上線,首次通過互聯網向全球發佈敦煌石窟30個經典洞窟的高清數字化內容及全景漫遊,觀眾進入“數字敦煌”資源庫平臺點開頁面後,可以採用VR360度全景漫遊方式來參觀、欣賞石窟之美,從而實現身臨其境般參觀敦煌石窟。同年6月份,英文版上線,訪問量已經超過700萬次。

截至目前,敦煌研究院已經完成圖像採集洞窟230餘個、圖像加工洞窟145個、虛擬漫遊洞窟160個、雕塑三維重建40餘身、底片數字化近5萬張、大遺址三維重建3處、74項著作權。“敦煌數字化成果已廣泛應用於考古、美術臨摹、保護修復、旅遊開放等領域,這讓我感到自己的工作很有價值。”俞天秀說,數字化保護工程不僅僅是留存檔案,它會服務於各個領域,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繼續擴大數字化成果的應用領域。

“文物數字化工作是今天文物保護和利用的重要手段,我們會進一步加強數字敦煌項目的持續建設,並彙集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數字化成果,形成完整有序並能永久保存、永續利用的絲綢之路數字文化遺產,為助力‘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文化交流與傳播提供豐富的數字文化資源。”趙聲良說。

在交流對話中弘揚文化

拂去歲月的風塵,一切的付出皆因堅守而變得更厚重。

“敦煌莫高窟,世界上最大的石窟,柬埔寨吳哥窟,世界上最大的寺廟……今天,當它們伸開巨擘牽手相握時,一場遠隔萬里,跨越千年的文明對話隨之展開。”2019年8月31日,由敦煌研究院等單位聯合攝製的大型紀錄片《莫高窟與吳哥窟的對話》在敦煌國際會展中心首映。這部以亞洲文明對話為題材的紀錄片,讓“兩窟”實現了一次超越時空的文明對話,展現了“一帶一路”相關國家文化底蘊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內涵。

“我們想通過莫高窟與柬埔寨吳哥窟兩處文化遺產對話的形式,探尋兩國文明歷史上的互鑑交流。”趙聲良說。

敦煌文化是開放、包容的。近年來,敦煌研究院針對不同公眾的需求,先後在美、英、法、德等18個國家(地區)和國內20多個省市舉辦了80多場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敦煌藝術展覽;舉辦文化遺產進校園“六進活動”“敦煌文化藝術研學遊”等公益活動,獲得了高度評價,成為國內外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名片和品牌。

讓世界認識敦煌,讓敦煌走向世界,這是幾代人孜孜不倦的追求。

時至今日,已88歲高齡的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所前副所長李雲鶴,仍然在被稱為莫高窟“姊妹窟”的榆林窟修復佛像、壁畫。

1956年,他來到敦煌莫高窟從事文物修復工作,一修就是一輩子。他參與修復壁畫近4000平方米,修復彩塑500餘身,被評為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在他的影響下,兒子、孫女也都投身於敦煌研究院文物修復、藝術設計工作。

是什麼支撐著他們堅定前行?這些投身戈壁的莫高窟人異口同聲給出的答案是:莫高精神!

70多年來,一代代莫高窟人以“堅守大漠,甘於奉獻,勇於擔當,開拓進取”的莫高精神,以敦煌石窟的保護、研究、弘揚為己任,喝著宕泉的鹹水,與風沙相伴,排除一切艱難困苦,不斷開拓著敦煌的嶄新局面。

“把敦煌研究院建設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的典範和敦煌學研究高地,這是我們的時代使命!”趙聲良說,讓更多的人感受敦煌魅力,讓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深入人心,讓更多的人從中汲取所需養分,是新一代莫高窟人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

來源:中國經濟網

聲明:本文已註明轉載出處,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