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細雨寒時閒作草,竹爐湯響細分茶。”對於宋人來說,茶不是一時興起的文人雅緻,而是成了一種生活的需求。《清平樂》中我們常常看到他們交談時喝茶,下棋時飲茶,就連閒來無事,也捉二兩青黃,閒看燕子低飛。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古時有云:茶興於唐而盛於宋。沒有哪個時代的人能夠像宋人一樣,將茶視為一種愜意的生活藝術,且連茶的存在方式,也不同樣。《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茶有兩類,曰片茶,曰散茶”。


只是當時的散茶還藏於草長鶯飛,直至朱元璋下旨:“罷造龍團”後,才成為主流,在此之前在此,片茶點茶的細膩,才是飲茶的主流。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片茶,點茶

《清平樂》中趙禎與晏殊喝茶之時,趙禎用茶壺泡茶,但其實歷史上,宋朝人喝茶用的是“點茶法”,並不需要茶壺,在這點上,《知否》更加細緻。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而泡茶的方法,元明之後才出現,這也說明方文山為周杰倫寫得歌詞“陸羽泡的茶”是不嚴謹的,茶聖陸羽是唐朝人,唐在宋前,又如何流行泡茶?


宋人的茶,多是蒸青團茶,要想喝上這種茶,費的功夫可不少。根據趙汝礪《北苑別錄》記載,其大概的製作流程為:採茶,揀茶,蒸芽,榨茶,研茶,造茶,過黃七大工序。


茶得采早茶,五更天起, 辰時攜露歸,採茶之法,須是侵晨,不可見日,而採摘回的茶,要分小芽,中芽,紫芽,白合和烏蒂,不同的形狀製作不同的茶,接著是蒸茶,“過熟則色黃而味淡,不熟則色青易沉,而有草木之氣。”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榨茶則是小榨和大榨的流程,須“徹曉奮擊,必至於乾淨而後已”。研茶時,“水勝雪,白茶以十六水,下而揀芽之水六,小龍鳳四,大龍鳳二,其餘皆十一二焉”,不能多,不能少,接著開始造茶,壓緊造銙,最後才過黃烘培。


蒸青團茶的細緻也使得點茶須以細緻相配,宋人的講究是人們難以想象的,就比如蘇東坡。他不僅是吃貨,還十分愛茶還誇茶似佳人:“要知玉雪心腸好,不是膏油首面新。戲作小詩君莫笑,從來佳茗似佳人。”


他一生顛沛流離,陪著他的不僅是吃,還有飲,他愛茶,特別是好茶,一首《汲江煎茶》道出其中的情感。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活水還須活火烹,自臨釣石取深情。大瓢貯月歸春翁,小勺分江取夜瓶。雪乳已翻煎處腳,松風忽作瀉時聲。枯腸未易經三碗,坐聽荒城長短更。”


極具閒情雅緻的東坡學士,怎會在點茶上不下功夫?


點茶前將片茶放入茶磨中細磨成粉茶狀,不能急,慢工出細活。之後將茶粉放入茶盞,加少量沸水,調成糊狀,看起來粘稠便可,不過也須慢慢調和,不然會茶粉結塊。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湯花的製作也是必不可少,一邊注入沸水,同時還要茶筅旋轉攪動,注水時要輕而緩慢,茶筅攪動也快慢有序。想要喝上一口茶,其中的功夫可真不少,難怪喝茶養性。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茶文化的興起

一個人喜歡或可稱之為牡丹中取草,喜好怪癖,可一群人的喜歡只能說明那就是“牡丹”。東坡學士的怪癖不少,可這茶卻不是怪癖。


身為藝術家卻兼職皇帝的徽宗趙佶對茶也甚是喜愛,還著有《大觀茶論》,文中的趙佶不像是個高高在上的皇帝,反像是個街旁橋頭,細細磨茶的老人。“本朝之興,歲建修溪之貢,龍團鳳餅,名冠天下”,且“採茶之精,製作之工,品第之勝,烹點之妙,莫不盛造其極。”


仁宗時的大書法家蔡襄,哪怕官至禮部尚書,也留下一部《茶論》,將自己的茶道潑墨天下,雖說貢茶與民茶有別,可絲毫不阻礙愛茶蔚然成風。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北宋年間的都城汴京,凡是鬧市區和居民集中地方,茶坊鱗次櫛比,不僅有專供仕女夜遊吃茶的茶坊,還有商販、大眾百姓拂曉前進行交易的早市茶坊,人們在茶坊中飲茶攀談,在《清明上河圖》可見一般。


吳自牧《夢梁錄》裡則專列“茶肆”記載杭州的盛況,“夜市與大街上茶肆林立,遊玩的人很方便喝上一碗,大小茶樓中總有富家子弟聚會。”


那些茶坊多是從早開到晚,直到夜市結束才關門,而除宋朝都城以外的其他各地城鎮,特別是山鄉集鎮的茶店和鬻茶的情況,數量和普遍程度,並不下於宋朝先後定都的開封和杭州。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南宋《夷鑑寺》中所記述的故事,講及茶肆和提瓶賣茶的地方達一百多處。宋朝茶事最顯著的特色還有鬥茶的流行。有人認為鬥茶是中國古代茶藝的最高表現方式,上至達官貴人、文人墨客,下到平民百姓,莫不熱衷於鬥茶。蘇轍《和子瞻煎茶》一詩中:“君不見閩中茶品天下高,傾身茶事不知勞。”說的則是當時的鬥茶之風。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可鬥茶文化卻是唐時產生的,當時被稱為“茗戰”,只在小範圍的上流社會圈子中進行,直到宋朝,鬥茶文化才開放普及。


宋朝鬥茶風氣盛行,這種文化上至天子王公,下至黎民百姓都非常喜愛。鬥茶可以兩人捉對廝殺,也可以數十人一起進行。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鬥茶主要是鬥湯色和水痕,湯色越白越好,清白勝過黃白、灰白。水痕就是看茶筅攪動形成的湯花是否會出現咬盞的現象。除了評鑑茶葉好壞,分出輸贏外,大家還會以茶為令,吟詩作對,活躍氛圍很是類似今天舉辦的文娛活動現場作文作畫,也可以理解成喝茶的蘭亭會。


現場的作詩非常考驗一個人的才華和機智,自古文人相輕,若是輪到自己做不出來,可就在同窗面前丟打臉了,一般來說,參加之前,都會抓耳撓腮打點腹稿,免得像那盞盞香茶,或青或白。


茶百戲可謂是宋人茶道的藝術,點茶的昇華,以茶為墨,在茶湯裡作畫,稱為“分茶”,“水丹青”。其類似於咖啡雕花,只不過可可與牛奶易於繪畫,可茶百戲只有茶與水,僅憑一小茶勺邊繪製纖巧如畫的湯紋,點點飛鴻,孤山寂亭。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日本茶道與中國茶藝

上文提到宋人對飲茶的嚴格工序不由會讓人想到日本的茶道,雖說相對之下沒那麼複雜,可若說毫無關聯也不會有人相信。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茶道起源中國,由唐代商人帶往日本,宋朝盛行的許多茶藝不僅影響了本土後世,也影響了日本的茶文化。如今我們到日本旅遊品嚐抹茶就運用的是宋朝的點茶法。點茶習慣用盞品茶,而日本的傳世國寶——曜變天目碗,就是宋朝的茶具傳入日本遺留物。


古代日本既不種植茶樹,也不喝茶。到平安時代,日本品茶之風才在皇室、上層貴族階層之間流行起來,他們的茶事活動也就類似於上流社會的社交活動。日本真正的“茶道”則是從室町時代的寺院茶開始的。


寺院茶也來自於中國,對於僧人來說,清苦的茶水可以提神醒腦,是參禪打坐的最佳伴侶。日本在向中國學習文化藝術、學習佛教的時候,便將寺院茶也一併學了過來,因而日本的茶道是和佛教一同發展的。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中國喝茶並沒有日本那麼多的儀式和程序,所以我們一般稱之為茶文化,日本則稱之為茶道。中國的茶文化融合儒釋道三家的精髓,要求茶人保持一顆自然之心,茶人審美的過程就是修身養性的過程,茶人是人與自然的溝通。


日本茶道嚴謹,強調古樸,清寂之美;中國的茶文化更強調隨和自然,不然也不會出現散茶的盛行。


中國茶藝與日本茶道各有千秋,但日本茶道不應該是中國茶文化的傳承延續,而是中國茶文化在日本的又一新生。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唐人如酒,宋人似茶”,宋朝亡於太講究?


只是無論中國茶文化還是日本茶道,都是在精神的追求,想必也都離不開“無由持一碗,寄與愛茶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