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首屆鍼灸大師李延芳環跳一穴多用

河北省首屆針灸大師李延芳環跳一穴多用

李延芳,1938.12-,河北省肥鄉縣人,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2011年獲河北省首屆針灸大師稱號

環跳穴屬足少陽膽經的經穴,又為足少陽、太陽經之交會穴。該穴多主下肢動作,如下肢的屈膝、屈髖、跳躍。臨床多用於治療腰腿痛,下肢痿痺,半身不遂,坐骨神經痛,髖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等。

李老師臨證善用環跳,其謂善用者,一是治療病症的範圍廣,除上述疾病外,李老師還常用於治療鬱證、溼邪下注及脅肋部位疾病等;二是強調針刺手法,注重針下調氣。李老師進針遵循《難經》所述的雙手進針法,並且重視左手的押手作用,通過押手的切、循、按、推等手法,以勿傷營衛,減輕痛楚,並利於得氣及補瀉手法的運用。具體操作如下:首先,病人體位姿勢要正確,令其全身放鬆;其次,醫者手法輕巧熟練靈活,雙手進針,重在押手,進針時在押手重按的一瞬間,刺手將針快速刺入皮下,然後緩慢捻轉,輕輕提插,得氣後運用手法使之產生觸電樣針感,循經絡分佈路線“氣至病所”。李老師針刺環跳可一穴通三經、達四部(三經即足太陽、少陽、陽明經,四部即三陽經的各自下肢分佈部位和會陰部)。但李老師對氣至病所的要求必須以患者針感明顯,循經傳達暢通,針感強烈點不在腧穴處,而以整條經絡出現觸電感為準,如此方可效如桴鼓。茲將李老師運用環跳的臨床經驗簡述數種,旨在拋磚引玉。

1.腰椎間盤突出症(坐骨神經痛)

腰椎間盤突出症是針灸科常見疾患之一,主要是因為腰椎間盤各部分(髓核、纖維環及軟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變後,在外力因素的作用下,椎間盤的纖維環破裂,髓核組織從破裂之處突出(或脫出)於後方或椎管內,導致相鄰脊神經根遭受刺激或壓迫,從而產生腰部疼痛,一側下肢或雙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臨床症狀。屬中醫學“坐臀風”、“腿股風”、“腰腿痛”範疇。《靈樞·經脈》篇記載足太陽膀胱經的病候為“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膕如結,踹如裂”,比較形象地描述了本病的臨床表現。李老師認為,無論該病是由腰部挫閃還是汗出當風,或涉水冒雨等原因,均可損傷筋脈,導致氣血瘀滯,不通則痛,根據本病部位多發生在足太陽、少陽經,針環跳運用手法使一穴通兩經,要求針感如閃電般氣至病所,振奮經絡,通則不痛,經臨床觀察,往往針畢痛減,急性期者多5~7次可愈。

案例:李某,男,29歲,農民,2010年5月12號初診。主訴:3天前因抬重物時腰部閃挫,即刻腰痛不可轉側,次日出現右下肢疼痛,病情逐漸加重,曾服抗風溼藥疼痛不減。刻診:患者表情痛苦,不時呻吟,右下肢疼痛嚴重,咳嗽加重,不能直立行走,環跳穴處及大腿、小腿後外側有壓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CT示L4-5椎間盤突出。診為:腰椎間盤突出症。治療以4寸毫針刺入環跳,有觸電樣感傳至足底,患側腿部立感疼痛緩解,留針30分鐘,每日1次,共治療5次,症狀完全消失,隨訪3個月未見覆發。

2.腓神經損傷

腓神經是坐骨神經分支之一。腓神經損傷常因外傷、受壓、外感引起腓神經發炎或注射藥物所致,屬中醫學“痿證”範疇,主要表現為足無力、下垂,走路呈跨越步態;足不能背屈及外翻,足趾不能背伸;小腿外側及足背皮膚感覺減退或缺失;久治不愈者,可見脛前及小腿外側肌肉萎縮。

現代醫學對該病治療尚無特效療法,針灸治療本病見效快、療效好,每年慕名找李老師就診者不計其數,且簡單易學,是目前治療該病的較滿意方法,值得臨床大力推廣。李老師憑多年臨證經驗,根據該病的發病部位以膽經及胃經為主,結合環跳穴可一穴通三經(即足太陽、少陽、陽明經)的特點,治療該病以環跳為君穴,局部萎縮不明顯的也可單取環跳穴,但必須“氣至病所”,以患者針感明顯、循經傳達暢通,針感強烈點不單在腧穴處,而以整條經絡出現觸電感為必須要求,且臨證根據病變部位及萎縮部位的不同,適當調整針感傳導方向,使病重處針感明顯,如此方可效如桴鼓。

案例: 何某,男,40歲,右下肢腓骨小頭處外傷致右足背屈受限15天來診。現患者走路跛行、跨越態,右下肢外側及足背皮膚感覺減退,足不能背屈,外翻受限,足趾不能背伸;行肌電圖檢查,示右趾短伸肌、脛前肌、腓骨長肌可見神經傳導時間延長,運動單位電位(MUP)減少;餘肌未見失神經電位,MUP大致正常。所測右腓總神經、腓深神經、腓淺神經運動神經傳導速度(MCV)、感覺神經傳導速度(SCV)減慢,複合肌肉動作電位(CMAP)、感覺神經動作電位(SNAP)顯著波幅降低,F波出波率降低;餘測各周圍神經MCV、SCV及F波大致正常。中醫診斷:痿證。西醫診斷:右腓神經不全損傷。治以環跳為君穴,針刺要求同前,配穴選患側足三里、陽陵泉、解溪、丘墟、飛揚、太沖,以補法為主。每日1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每療程結束後休息2天再針第2個療程。連續治療7次後,患肢症狀即明顯改善。效不更方,共治療4個療程,症狀消失,複查肌電圖未見異常。

3.脅肋痛

環跳屬足少陽膽經的經穴,臨床多用於治療下肢諸證,李老師臨證常用其治療肋脅疼痛,取效較好。《靈樞·經脈》謂:“膽足少陽之脈……以下胸中,貫膈絡肝,屬膽,循脅裡,出氣街……是動則病口苦,善太息,心脅痛不能轉側。”膽經循脅裡,病可見心脅痛,可見《黃帝內經》以膽經治療脅肋病症早有明訓,現在臨床多棄之不用,甚為可惜。李老師認為,環跳穴位居人體及足少陽膽經之中間位置,有承上啟下,斡旋樞紐之功用,該穴經氣充沛,針感明顯,臨床每能堪當大用。

案例:李某,女,50歲,主因勞動時不慎將右脅擠壓,出現右脅持續疼痛數月來診。觀患者痛苦面容,雙手託肋脅部位,語聲低微,聲震恐痛,不敢咳嗽,數月來從未間斷治療,中西藥、針灸並用,而疼痛依然。B超、X線片均未見異常,多家醫院以軟組織損傷對症治療,效果不佳。脈右關弦緊,舌淡紅苔薄白。李老師察患者之前所用活血、止痛藥及針灸均無特效,考慮該患者所傷部位屬膽經所過,常規治療無效當出奇兵,遂以經氣充沛,針感明顯的環跳為君穴,陽陵泉為臣(患者之前他處針灸亦曾用過該穴),環跳刺法要求同前,陽陵泉平補平瀉。患者治療1次即大見效,3次基本告愈,鞏固2次而收功。後有李某陸續介紹當地患者來診,每稱李老師針灸其神,亦知其未再復發。

河北省首屆針灸大師李延芳環跳一穴多用

4.帶狀皰疹

李老師臨床常以環跳穴為主治療帶狀皰疹及後遺症,其理論基源有四:一是鑑於該病發病部位多在足少陽膽經,如該經循行路線的頭面、胸脅、下肢股部等;二是該病的病機以肝膽溼熱多見;三是環跳位居膽經中部,又稱分中,是聯絡該經上下之樞紐穴,膽經水溼在此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刺此穴可使膽經水溼得以氣化;四是環跳經氣充沛,針感明顯,臨床體會是調治膽經病症之必用穴。

案例:李某,女,50歲,右胸脅帶狀皰疹9天來診。患者素來情緒低落,加上最近勞累過度,於11天前表現右側胸脅部位灼疼不適,2天后皮膚出現簇狀皰疹數片,疼痛加重。在當地某醫院皮膚科診為帶狀皰疹,給予抗病毒等對症治療,治療9天后皰疹雖有回落,但疼痛依然,夜間加重,而轉求針灸治療。

刻診:患者痛苦面容,帶狀皰疹處已結痂,但夜間疼痛較重,難以入眠,口乾,口苦,時噯氣,納食不馨,舌紅苔膩微黃,舌下靜脈怒張,脈弦滑。診為:氣滯血瘀,肝膽溼熱。視其患病部位屬膽經所過,考膽經“……從缺盆下行至腋,沿胸側,過季肋,下行至環跳穴……”遂方選環跳為君(針刺要求同前),臣陽陵泉,佐章門、期門,針刺1次,當晚即痛減能眠,共治7次痊癒。

5.鬱證

臨床所見鬱證患者多為情緒所致,肝氣不舒,膽每受累。元代名醫朱震亨的《丹溪心法》指出:“氣血沖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鬱,諸病生焉。故人身諸病,多生於鬱。”因此,鬱證症狀可見於“人身諸病”而變化多樣。膽為少陽,生生不息,“凡十一髒者取決於膽”,膽為弱陽,為陽氣升發之初,一有怫鬱,最易受挫,又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肝雖為將軍,然非膽不斷。李老師經驗認為,鬱證從膽論治,常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案例:張某,女,20歲,系在校學生,半年前因感情因素,致心情煩悶,糾結不開,逐漸出現失眠、膽怯、納呆、表情淡漠、胸脅脹滿隱痛等症,並呈逐漸加重之勢,已不能正常完成學業,遂休學由家長陪同來診。

刻診:表情冷漠,問之不應,甚至答非所問,耐心開導,方能勉強配合,除上述症狀外,時有不定症狀出現,時咽喉不利,如物哽噎,時驚恐不安,時手足麻木,時脘腹有氣串動等,詢問月經已2個月未來。舌紅瘦,苔白,脈弦數。診為:鬱證,證屬肝鬱氣滯,膽府不寧。

李老師認為,環跳穴為膽經要穴,經氣充沛,針感強烈,此怫鬱之氣,可一蹴而就。遂處方以環跳穴為君,章門、期門為臣,佐以印堂、神門,共奏疏肝解鬱、安神定志之功。治療5次後,症狀開始緩解,睡眠好轉,納食漸馨,面帶笑容,已能與醫生主動交流,效不更方,共治療40餘次,期間來月經1次,諸症亦逐漸消失,欲返校上學,囑以加味逍遙丸善後調理30天。約3個月後,患者父母前來反饋,言其女已恢復正常。

6.下肢脈管炎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以下肢多見,表現為患肢缺血、疼痛、間歇性跛行、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等,嚴重者可出現肢端潰瘍和壞死,甚者有截肢的危害。據其臨床表現當屬中醫學脈痺、脫疽範疇。李老師認為,究其原因不外一虛一實,虛者當屬元氣不足,氣血不充,肌膚筋肉失榮所致,實者多因寒、溼、瘀阻,肌膚失養,瘀而化熱,可見紅腫、破潰。現代醫學提出,該病多與吸菸有關,可作參考。

鑑於上述原因,李老師指出,治療該病無論虛實,務使血氣盡快到達患處,如此虛者可榮,實者可通。故該病施治當以“通”為第一要務。氣為血之帥,氣通血自行,針刺環跳可一穴通三經、達四部,囊括了患病部位,即針感傳至足太陽、少陽、陽明經,四部即三陽經的各自下肢分佈部位和會陰部。環跳穴針感強烈,經氣充沛,以此穴為主治療該病往往當天疼痛即可得減,只要治療及時,依法施治,預後每每良好,當然要求針感氣至病所是保證療效的前提,臨證病例尚多,此不再贅述。

7.不安腿綜合徵

不安腿綜合徵常發生於下肢小腿部位,臨床觀察常見疼痛、燒灼、蟻行、麻困、煩亂等一些不適症狀。該病以夜間或休息時症狀明顯,故影響患者睡眠較為突出,導致患者的工作及生活質量明顯下降,應該加以重視。

現代醫學將該病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臨床體會針刺環跳穴對之均有特效。

案例:張郭氏,女,78歲,宿患“糖尿病”20年,近3個月下肢腓腸肌處出現疼痛伴蟲蠕動感。右下肢症狀明顯,夜間加重,活動後可得暫時安寧,因此,常徹夜走動難眠,家屬及患者均疲憊不堪。當地多家醫院診為“不安腿綜合徵”,給予“多巴胺”、“卡馬西平”等藥物對症治療,無明顯效果。刻診:患者疲憊面容,少氣懶言,述下肢疼痛如有蟲在裡行走,痛苦異常,言語之間已淚流滿面。腰椎MRI及下肢X線片未見明顯異常,舌淡,少苔,脈細緩。診斷同前,中醫證屬肝腎虧虛。處方:①環跳;②肝俞、腎俞、承山、飛揚、崑崙。先刺第2組,用補法,留針30分鐘後起針,再刺第1組環跳,刺環跳時手法要輕,針前循按,得氣候氣,氣至即停。針刺當晚患者即可安睡4個小時,治療5次後疼痛大減,偶有蟲行感,改為隔日1次,再針5次後,病癒停針。觀察2周,未見覆發,因患者思鄉心切,返回故里。

此例患者針刺手法是取效的關鍵。考慮患者年事已高,元氣不充,肝腎虧損,筋脈失養,故先刺第2組以補益為主的腧穴留針補氣,再刺以通為主的環跳穴使氣至病所。此案針“環跳穴”,有別於常規,鑑於患者衰弱之體,加之3個月來休息不好,氣血益虛,刺時先輕輕揉按腧穴及循經路線,然後輕刺進針稍稍捻轉,感到針下少有氣感時,即停捻轉,停針候氣,約10分鐘待針下氣感飽滿時,行使手法,使針感順暢地沿經絡氣至病所,旋即出針。如此可避免因氣血不足出現通而不暢,或因手法過重強弩通之,後兩者雖然也能氣至病所,但患者往往出現針後下肢不適,療效不佳甚至病情加重的弊端,此為常中變法,以人為本,醫者意也。8.髖關節炎

髖關節炎可由於炎症、外傷、肥胖及骨質疏鬆、骨關節退化等引起,表現為以腹股溝、臀外側等髖關節周圍部位疼痛、腫脹、酸楚等不適,目前尚無特效療法。李老師多年臨證經驗認為,該病患病位置具人體之中,是“積陽為天,積陰為地”之分水嶺,一旦人體內部氣化水溼的功能減弱,或由於外部潮溼、外傷等因素造成溼邪、瘀血等病理產物在此停留,即可罹患此病。考髖關節正是足少陽膽經循行所過之處,該經之環跳穴,常為該病疼痛阿是點,因此,環跳穴有阿是穴和腧穴鄰近治療的雙重治療作用。從病機上看,膽經水溼在此(環跳穴)大量氣化為天部陽氣,當環跳穴氣化水溼的功能降低時,此何不為膽經之經病。理通法明,李老師臨床治療該病均以環跳為主,取效屢試不爽。

河北省首屆針灸大師李延芳環跳一穴多用

案例:李某,女,45歲,患右髖關節疼痛10余天來診。患者10天前感冒發熱後出現右髖關節疼痛、酸楚症狀,並呈逐漸加重趨勢,經某醫院髖關節X線片提示:可見髖關節積水。給予對症輸液1周(用藥不詳),未見明顯好轉而來診。刻診:患者痛苦面容,在人攙扶下跛行而至,右腿4字試驗(+),舌淡紅,苔白膩,脈弦滑,餘無所苦。診為:右髖關節滑膜炎;中醫診為:溼痺。處方:環跳、足三里、陽陵泉、水分。環跳刺法要求針感沿整條經絡傳達至足尖,餘穴按平補平瀉,每日1次,留針30分鐘,10次為1個療程。患者治療3次後症狀開始緩解,15次症狀消失,共治療2個療程,經X線複查,積液吸收,關節未見異常,臨床告愈停針,囑服健脾丸3盒以善後鞏固。

9.股外側皮神經炎

該病屬中醫學“皮痺”範疇,多以股前外側皮膚出現麻木、蟻行感、刺痛、燒灼感、發涼、酸困、沉重感等為臨床表現,以麻木最為常見。勞累後有不同程度加重。部分患者可有色素減退或沉著。病程長者可有不同程度的皮膚變薄、粗糙、汗毛減少等表現,常以單側多見。常規營養神經治療並不滿意,針灸治療該病有顯著優勢,李老師根據其發病部位,以“經絡所過,主治所及”為治療原則,選穴以膽經“環跳”為主,結合該病病位較淺屬皮、屬絡之疾,配合“輕柔淺刺針法”,經多年臨床驗證,療效滿意。

案例:董某,男,60歲,體態較豐,3個月前不明原因出現右側股外側麻木、酸困、不適感。經多家醫院診為“股外側皮神經炎”,給予“甲鈷胺”、“維生素族”等營養神經治療為主,效果不好,慕名前來求李老師針灸治療。李老師視其患病部位為膽經所過,遂以環跳為主,考慮該病病位較淺,屬肌表、浮絡所患,結合“輕柔淺刺針法”,配局部阿是穴為輔,每日1次,每次施針要求環跳氣至病所,並順經絡使針感傳至足尖,阿是穴以淺刺為主。治療3次即有所減輕,前後共治療10餘次即獲痊癒,隨訪6個月未見反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