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博尋“寶”系列之軍國炮影(三)

作為新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1960年8月1日正式向公眾開放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曾是無數70後、80後軍迷心中的聖地。但受當時展館固有條件的限制,在匆匆走馬觀花之間,人們很難在那些露天陳列的武器裝備身上,真正感受其背後所蘊含的歷史細節和背景故事。

2017年,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於建軍90週年來臨前夕,完成可謂“脫胎換骨”的改擴建工程。其修繕一新的展館之中,除了增加了眾多代表我軍新時代發展成果的新型裝備之外,還將那些被我軍曾使用過的和繳獲的“明星武器”移入了恆溫恆溼的負一層展廳。在這樣的環境下,這些沉默的“歷史見證著”們不僅能夠得到更好的保護,更將在莊嚴肅穆的環境之下,引領者我們穿越時空,去到那或崢嶸、或輝煌的過往。如那門被重新塗上厚重紅漆的日製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便似乎在向我們講述著它的故事……

三、宿命之戰——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的戰術巔峰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中,日本雖憑藉著戰略投機而鯨吞了德國在中國青島及太平洋上的殖民地,經濟上更利用西方主要工業國忙於戰爭而搶佔了廣闊的東亞市場。但隨著戰爭的終結,日本所面對的外部環境卻顯得更為惡劣。一方面,在太平洋地區的擴張,令日本與美、英的勢力範圍出現了犬牙交錯的局面,另一方面,經濟數據的狂飆也埋下可怕的隱患。

1917年日本出口總值高達10.88億日元。與此同時,日本各主要行業的利潤率也高達20.9%。各類一夜暴富的行業奇蹟,被日本人借用將棋遊戲中術語稱為“成金”(即最為普通的棋子“步兵”在抵達敵陣最底線後自動升級為最高級的“金將”,類似於國際象棋中的同類規則)。但是在一片“鐵成金”、“船成金”、“株(股票)成金”、“絲成金”的背後,出口的激增所帶來的巨大財富對器小易溢的日本經濟而言可謂是一劑甜美的毒藥。就在“大戰景氣”處於巔峰的1917年,日本經濟的增速卻出現的放緩的跡象,畢竟此時日本國內的工業擴張規模已經達到了頂峰,而各類物價飛漲的現象卻已經悄然呈現。

1920年初,美國宣佈恢復戰時中止的“金本位”制度並暫停向英、法提供貸款。美國政府的這一波財政緊縮政策無異於一腳急剎車,不僅令正處於經濟恢復期的歐洲各國大呼吃不消,連太平洋彼岸的日本也被殃及池魚。儘管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日本與美國同樣奉行韜光養晦的政策,並取得了經濟的長足發展。但兩國的經濟增長模式卻完全不同,與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力發展農業的同時構築起新興工業帝國的美國相比,日本在戰爭中的經濟增長主要建立在對外貿易額的節節攀升之上。高度對外依賴的日本經濟,在西方世界普遍的緊縮政策下瞬間遭遇重創。

在經濟危機之下苦苦掙扎的日本,並沒有反思自身發展道路所存在的問題。而是再度乞靈於窮兵黷武的對外擴張。在這樣的背景之下,本應早已被淘汰的“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再度被視為了所謂的“決戰兵器”。

1931年7月,2門“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被分拆之後,秘密經神戶港海運旅順,在通過日本“滿鐵”所控制的“南滿鐵路”運抵日本陸軍第2師團第29步兵聯隊位於今瀋陽城內太原北街2號的“練兵場”內。在對外以建造游泳池為名,在大鐵皮棚子下完成了組裝和陣地構築後,這2門大炮分別瞄準了城外的中國軍隊“北大營”基地以及東塔機場。


軍博尋“寶”系列之軍國炮影(三)

“九一八”事變後被裝載上火車機動的日軍火炮


之所以選擇“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作為打響侵華戰爭的第一炮,日本陸軍方面除了看重其射程和火力上的優勢之外,很大程度上,還是源於這種火炮本身便需要拆卸運輸和就地組裝的特性。如此一來,“關東軍”可以將其部件堂而皇之的運入中國,而不用像其他重型火炮那般的惹人注目。

1931年9月18日,晚上10點20分,瀋陽城北約7.5公里的柳條湖附近,日本“關東軍”鐵路守備隊中尉河本末守於中國軍隊“北大營”外自行炸燬了一段“南滿鐵路”的鐵軌。隨後便向“關東軍”總部謊稱中國軍隊蓄意破壞鐵路並將向“關東軍”鐵路守備隊發起進攻。得到消息之後,第29步兵聯隊方面隨即按照事先設定好的射擊諸元,操作2門“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向“北大營”和東塔機場各發射了一枚200公斤的破甲榴彈。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由此爆發。

雖然由於此時駐守瀋陽的中國軍隊在上級“不抵抗政策”的錯誤引導下,並未在“北大營”和東塔機場等要塞與日軍展開殊死拼死。日本“關東軍”費盡心機運入瀋陽的這2門“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事實也只開了這兩炮,並再無建樹了。但在鯨吞了東三省之後,日本方面還是在“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於“北大營”內製造的巨大彈坑旁,建造起了“得勝塔”、“紀念堂”等設施,以彰顯自身的赫赫武功。“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也由此被日本陸軍視為攻城拔寨的利器。

雖然在此後的一系列侵華軍事行動中,“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由於其糟糕的機動性能而一度與戰場無緣。可隨著日本與美、英等國的關係日益惡化,8門“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被從編組為重炮兵第1聯隊,跟隨號稱日本陸軍“重炮第一人”的北島驥子雄中將,秘密開赴與香港僅一河之隔的中國廣東省寶安縣。

1941年12月8日。隨著日本大本營陸軍部下達了攻佔香港的命令。秘密集結於邊境地區日本陸軍第38師團隨即在陸軍航空兵的掩護之下,於新界、九龍一線狼奔豸突。此前疏於防禦的英國軍隊一觸即潰,被迫退守香港本島。日本陸軍隨即投入大量工兵,搶修新界至九龍沿線道路,使得北島驥子雄中將所指揮的第1炮兵隊迅速進入九龍半島南部,構築起了炮擊香港的陣地群。其中重炮兵第1聯隊的8門“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被部署於城門蓄水池附近,於其餘24門“八九式”、“四式”150毫米榴彈炮一同對香港展開猛烈炮擊,以沿海步兵部隊發起跨海登陸行動。

軍博尋“寶”系列之軍國炮影(三)

日軍入侵香港簡圖

在“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強大的破壞力面前,英國軍隊最終僅在香港本島堅守了1天,便於1941年12月19日夜宣佈“無條件投降”。而日本陸軍在發佈了攻佔香港消息的同時,又緊鑼密鼓的將8門“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組成的重炮兵第1聯隊調往菲律賓戰場,去圍攻美、菲聯軍據守的巴丹半島。

巴丹半島位於呂宋島的西南部,介於菲律賓群島的兩大海上門戶——馬尼拉灣和蘇比克灣之間,可謂是兵家必爭之地。因此自從西班牙帝國手中奪取該地以來,美國便於巴丹半島之上修築了諸多港口要塞,在面對日本陸、海軍來勢洶洶的攻擊之際,美國駐菲律賓最高指揮官麥克阿瑟更將美、菲聯軍主力撤至該地,試圖長期固守,以等待來自美國本土的援軍。

1942年1月9日,日本陸軍投入4個步兵聯隊又一個戰車聯隊強攻巴丹半島,結果卻是損兵折將、無功而返。有鑑於此,日本大本營方面才將剛剛結束了香港之役的重炮兵第1聯隊及兵強馬壯的第4師團調往呂宋島,展開第二次巴丹半島攻堅戰。

1942年4月3日,日本陸軍重炮兵第1聯隊抵達巴丹半島外圍,隨即便承擔起了對美國防線中心點——薩瑪特山的炮擊任務。此時的美、菲聯軍經過連場激戰,已然疲憊不堪,在“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的“重錘”之下,很快便敗下陣來。日本陸軍趁勢掩殺,最終於4月8日佔領了巴丹半島全境,重炮兵第1聯隊隨即將炮口對準了美軍在菲律賓群島最早也是最後的據點——科雷希多島。

軍博尋“寶”系列之軍國炮影(三)

被日軍重炮摧毀的美軍炮臺

位於馬尼拉灣入口處的科雷希多島,是一座天然的海上要塞。1898年5月1日,美國海軍正是在這座小島附近摧毀了西班牙人的艦隊,從此打開了通向馬尼拉的大門。而1942年,殘存的美、菲聯軍也退守當地,試圖依託美國人耗費數十年之功於當地建造的要塞及部署的各型重炮與日本人作最後一搏。

1942年4月14日,重炮兵第1聯隊的8門“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與科雷希多島上美軍的8門300毫米要塞加農炮、12門300毫米榴彈炮展開了跨海炮戰。單純從口徑和數量上來看,日本陸軍似乎毫無勝算。更何況,美軍在科雷希多島附近,還有一座被有意澆築成戰列艦樣子的“德拉姆堡”炮臺,上面部署著兩座兩聯裝的356毫米岸防炮。

但科雷希多島終究是一個相對狹小的空間,美軍部署於其上的重炮更大多是固定式的。“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雖然笨重,卻也能小範圍的轉移陣地,此消彼長之下,美軍方面漸漸支撐不住了。4月19日,一枚“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發射的破甲榴彈擊穿了科雷希多島上的水泥工事,直接命中了島上的彈藥庫,更可謂是決定性的一擊。5月6日,在無力阻止日本陸軍登陸科雷希多島北部海岸的情況下,島上的美、菲聯軍只能宣佈投降。

對巴丹半島及科雷希多島的炮擊,可謂是“四五式”240毫米榴彈炮的宿命之戰。畢竟早在其研製定型之際,日本陸軍便渴望在馬尼拉重現昔日旅順的輝煌。而隨著這場菲律賓戰事的結束,重炮兵第1聯隊也結束了其歷史使命。被調往中國東北,執行所謂的“對蘇警戒”任務。


軍博尋“寶”系列之軍國炮影(三)

最終無奈向日軍投降的美、菲聯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