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和陳平如此拙劣的表演,為何離間了項羽和范增

按照《史記-項羽本紀》和《史記-陳丞相世家》的記載,項羽圍攻滎陽的時候,劉邦非常的擔心,就找陳平商量該怎麼辦,陳平說用反間計,於是,劉邦就給了陳平四萬金:

恣所為,不問其出入——這些錢你隨意支配,不用向劉邦報告,也不要你發票、支出明細什麼的,你愛咋花咋花!

劉邦和陳平如此拙劣的表演,為何離間了項羽和范增

陳平原來在項羽帳下做事,很瞭解項羽,項羽對部下很和氣,對士兵也很親切,但是卻很小氣,封賞的官印刻好了,一直握在手裡,稜角都磨沒了,也不捨得送人,陳平認為作為主宰天下的人,做不到論功行賞是大忌,這就是他離間計的切入點。

於是,陳平把劉邦給他的四萬金,全部送出去了一邊送錢一邊散佈謠言,說亞父、鍾離眛、龍且、周殷等對項羽心有不滿------(史記的記載也很可疑,兩軍交戰之際,他帶著這麼多錢去楚營送禮,當項羽是睜眼瞎啊!)

謠言很快傳到項羽那,項羽果然起了疑心。疑心歸疑心,即便是沒有陳平的謠言,項羽也未必有多信任他的將軍們!即便是疑心,這些被離間的將軍們,直到垓下兵敗,也都沒有背叛項羽!

也就是說,陳平的離間計,效果並不明顯,但是晏子說的好:“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只要你堅持,多多少少還是有用的!

劉邦和陳平如此拙劣的表演,為何離間了項羽和范增

有一天,項羽派使者到劉邦那,劉邦先是以最高規格太牢,款待項羽使者,劉邦是個人來熟,特別擅長套近乎,一邊招呼項羽使者吃吃喝喝,一邊說亞父最近怎麼樣啊?我準備了禮物幫我帶給亞父啊!

項羽使者聽著聽著,覺得不對勁,就提醒劉邦,我們是項羽的使者,不是亞父的使者,劉邦聽了後,一臉的桃花盛開,轉眼間就陰雲密佈——我以為你是亞父的使者,原來是項羽派來的,馬上拉著臉子走了,還讓人撤掉了太牢,粗茶淡飯打發了事。

項羽的使者氣壞了,回去就如實向項羽報告了,項羽聽了更加懷疑亞父了,整天甩臉子,范增有什麼進言也不採納,范增一打聽,原來是劉邦的小伎倆作祟,心中非常失望,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原請骸骨歸!”歸未至彭城,疽發背而死。”

陳平的離間計成功了,那麼問題來了,項羽真的就這麼愚蠢嗎?

項羽作為反秦領袖和西楚霸王,范增是楚軍一流的謀士,都是金字塔頂的人,因為劉邦的一頓飯,就產生這麼大的隔閡?而范增聽說項羽對他的猜疑,是因為劉邦的“看人下菜碟”後,甚至都懶的解釋,直接向項羽辭職。

劉邦和陳平如此拙劣的表演,為何離間了項羽和范增

范增的辭職,可能是賭氣,也可能是長久以來的不被信任,但是范增的辭職,項羽當真了,所以也不挽留一下,這倒真把范增氣著了,我從項梁起義之初就輔佐你叔侄,你竟然因為一頓飯懷疑我,我一說辭職你就批准,這麼多年了,沒功勞也有苦勞,你項羽就這麼對待我,范增越想越氣,還沒走到彭城,就疽發背而死。

小插曲影響了主旋律,到底是項羽太愚蠢,還是范增太倒黴?也許1000年前的蘇軾,早就找到了答案!

蘇軾——《范增論》說:“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弒義帝之兆也。其弒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蘇軾認為項羽殺了宋義、殺了楚懷王熊心,早晚也要殺范增,范增早就該辭職了,陳平的離間計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項羽早就不信任范增了,並不是因為劉邦“看人下菜”的的表演,否則,任憑你多有智慧,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一千九百多年後,乾隆皇帝讀到陳平的離間計,說:“陳平此計乃欺三尺童未可保其必信者,史乃以為奇而世傳之,可發一笑!”

我覺得蘇軾、乾隆說的非常有道理!

項梁在會稽起兵以後,乘著陳勝吳廣起義的東風,掀起了楚地反秦的浪潮,年近70的范增投奔了項梁,以陳勝敗亡的教訓,勸項梁立楚懷王的後代為楚王,項梁深以為然!

范增是不是早就認識楚懷王熊心?或者說范增像張良一樣,就是為了恢復楚國基業,為楚懷王熊心拉攏勢力?史書沒有記載,但是既然立了熊心為楚王,凡事該彙報彙報,該執行執行,不能由著自己性子來!

史書沒有說項梁立了楚懷王熊心以後,有什麼矛盾,但是權力的天平,向來都是此消彼長,而且和雙方能力掛鉤,項梁如果是個全才,楚懷王也無從插手;楚懷王如果是劉禪,他倒懶得瞎操心,只管逍遙自在就好!

事實上,縱觀項梁、項羽在反秦和楚漢戰爭中的表現,范增可能真不看好這叔侄倆,反觀楚懷王熊心,倒不像個平庸之輩!

項梁在會稽起兵前,會稽郡守殷通召項梁議事,商量反秦的事,項梁卻安排項羽殺了殷通,這種無罪加誅的事,反映出項梁叔侄不甘居人下的野心,也急功近利的短見,范增能看不透嗎?

看透了也沒辦法,項氏在楚地有威望,項梁、項羽也能打,勢力發展很快,是放牛娃熊心反秦復楚必須依靠的力量,所以范增勸項梁立了楚懷王!

而楚懷王熊心呢,俗話說請神容易送神難,竟然在項梁敗亡後,迅速掌握了真正的權力——

楚兵已破於定陶,懷王恐,從盱臺之彭城,並項羽、呂臣軍自將之。以呂臣為司徒,以其父呂青為令尹。以沛公為碭郡長,封為武安侯,將碭郡兵

立熊心為楚王的時候,不管項梁是否當真了,楚懷王熊心是當真了,而且在其位謀其政,憑藉祖上強大的政治基因,以及個人的悟性,在項梁生前就開始佈局,拉攏各方勢力,所以在項梁死後,才能平穩收回全部權力,並作出兩大決策:西進滅秦、北上救趙!

王召宋義與計事而大說之,因置以為上將軍,項羽為魯公,為次將,范增為末將,救趙。諸別將皆屬宋義,號為卿子冠軍。

熊心為什麼用宋義,而不是項羽為北上主帥?

熊心又為什麼用劉邦,而不是項羽領銜西進滅秦?

我想一是之前的君臣合作恐怕並不愉快,熊心故意壓制項氏勢力;二是熊心有主見,宋義能夠預知項梁之敗,也不能說他是個草包,所以讓他當主帥,而劉邦西進最後圓滿完成任務,也說明熊心確有識人之明!

我想放牛娃熊心在政治上的速成,多少有范增的幫助!

但是熊心身處動亂之世,一切都充滿了變數,項羽在北上途中,殺掉了宋義,奪回了兵權,熊心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一定對項羽恨的牙癢癢,而項羽可能在楚懷王奪權的時候,就對熊心起了殺心,殺宋義就是前奏。

項氏家族立楚王熊心,本來是樹一把旗子,卻變成了套在頭上的枷鎖,這固然是熊心有點本事,但是權力鬥爭無論能力、無論道德,只論實力和輸贏,立熊心是范增的主意,這張牌范增到底要一直打下去,還是打到某個時候,我們不知道,我們只知道,當項羽和熊心開展權力鬥爭開始的時候,對范增的疑心也開始了!

劉邦和陳平如此拙劣的表演,為何離間了項羽和范增

對項羽來說,范增所做的一切,是為了楚國,還是為了項氏家族,完全不一樣,即便是為了楚國,就是為項氏!

就像我們有些單位的領導,你本職工作乾的再好,為單位爭了多少光,最後還不如跟著領導屁股後面的那些人,司機啊秘書什麼的,這些都是直接為領導服務,所以走哪帶哪,水漲船高!

范增到底是為了項氏,還是為了楚國?或者是打著為項氏的幌子為楚國?至少在項氏家族看來,范增還是心繫項氏的,要不然項羽也不會叫范增亞父了,但是既然覺得熊心是個累贅,范增又一個勁的維護他,項羽難免會對范增產生厭煩,范增可能還有點恃才傲物、倚老賣老,高傲如項羽,不煩你才怪,這是劉邦、陳平離間計成功的前提!

項羽彭城大敗劉邦後,也許范增舊事重提,我在鴻門宴的時候,就讓你殺劉邦,你不聽,現在怎麼樣……如此這般一頓說教,讀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袁紹為什麼殺田豐,用田豐自己的話說,袁紹贏了他還能活,袁紹輸了他必死無疑,項羽是對范增一樣的心態!

開頭說項羽攻佔了敖倉,斷了漢軍的糧道,把劉邦圍在滎陽,劉邦向項羽求和,滎陽以西為漢,滎陽以東為楚,項羽想答應,范增不同意,項羽想答應,是因為齊地的田橫,趙地的陳餘,梁地的彭越,九江的英布等搗亂,滎陽又久攻不下;范增不答應,因為他早看出了劉邦的野心,努把力他就是添蟲,松點勁他就是條龍!

項羽也看出來了,劉邦終非池中物,但是他禁不住後方太亂,聽范增這麼一說,又感到其他人都是疥膚之痛,劉邦才是心腹之患,又開始猛攻滎陽,一邊打一邊派去使者探聽虛實。

於是,劉邦抓住一切可以抓住的機會,實施他對項羽和范增的離間計,這一次他自己估計也沒抱啥希望,不過是像貓捉老鼠一樣,耍著項羽玩,可是無心插柳柳成蔭,他的離間計成功了!

劉邦和陳平如此拙劣的表演,為何離間了項羽和范增

對於項羽來說,劉邦的表演太拙劣,但是他實在是煩透了范增,劉邦區別對待項羽的使者和范增的使者,不過是給一個餓極了的人,遞了一雙筷子,范增你看著辦吧,走,念你一把老骨頭了,放你走,不走,那就去輔佐楚懷王或項梁去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