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樹斷於根,幹終必倒;家業雖大,後繼無人終將洇滅。一個王朝雖然強盛,如果後來繼位的子孫越來越年幼,甚至絕嗣,這個王朝必將慢慢滅亡……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如今當我們遊覽南京,探秘中華門甕城的時候,就可以想見當年南京城的宏偉壯觀,南京紫禁城的神秘堅固。旅遊之餘,也讓我們對往事思緒萬千。作為最後一個揚眉吐氣的漢族王朝,大明為啥說亡就亡了呢?

元朝末年,社會動盪,白蓮教、彌勒教、紅巾軍紛紛起義,老百姓中紛紛傳言,明王將出世,給人間帶來光明。赤貧階層出身的朱元璋應運而生,挺身而出,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嶄露頭角,站穩腳跟。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驅除韃虜,再造中華。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由於宋朝被蒙元所滅,才幾十年的時間,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從歷史典籍和老百姓的記憶中恢復中華。大明,以漢唐,特別是宋朝為正朔,全面恢復了漢民族的禮儀、服飾、禮節、文化,倫理綱常。

1355年,28歲的朱元璋正在打自己人生中的一場惡戰,率重兵攻打集慶,就是現在的南京。突然得到報告,媳婦馬氏誕下男嬰。朱元璋欣喜若狂,立馬在戰場的一座山上刻石留念,取名為朱標。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長子誕生後,朱元璋一直把他作為自己事業的接班人來看待,認真教育,細心栽培。1364年,朱元璋在應天府稱武王,立9歲的兒子朱標為世子。

朱元璋在廣請名師教授朱標儒家經典的同時,還讓他理論聯繫實際,經常加強社會實踐,深入體察民情。1367年,朱元璋派12歲的朱標,代替自己回老家臨濠拜祖祭奠,讓他廣泛瞭解老百姓的生產生活,艱難困苦,體會自己創業的不容易。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1368年,朱元璋在應天登基稱帝,建立大明朝以後,立自己時年13歲的嫡長子朱標為皇太子。作為皇儲、王朝的繼承人,朱標自幼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朱元璋精心挑選一批名儒作為他的老師,細加培養。

朱元璋還讓文武大臣兼任太子東宮職務,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勝、廖永忠、楊憲、耿炳文、劉基等一大批能臣武將,擔任太子府少師、少傅、少保等職務。太子府不再設幕僚官職,朱元璋外出征戰,就讓太子監國,讓各位大將重臣輔佐。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朱標仁愛寬厚,德才兼備,能力出眾,具有極強的治國理政才能,讓朱元璋非常滿意。

洪武10年,22歲的朱標已經有了兩個兒子。朱元璋為了鍛鍊他的政治處理才幹,就委以國事,讓朝中所有政務均交由太子先行處置。在朱元璋的絕對信任下,朱標也成為歷史上最有權勢的皇太子。當時明廷朝堂上的大小事務,朱標都可以不經過朱元璋就自行決斷,就連當時軍隊的調遣朱標都可以代替朱元璋作出決定。他也多次代帝巡邊。可以說在朱元璋時代,他也擔任了25年的見習皇帝。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朱元璋儘管讓朱標學習儒家經典,但自己卻行帝王之術,獨斷專行。朱標就經常規勸父親要行仁政,一次朱標見朱元璋要殺人,是就勸誡父皇不要殺人太過,恐傷了和氣。第2天,朱元璋就讓人拿了一根荊棘棍,上面滿是刺,放在地上讓朱標去拿,太子朱標面露難色,朱元璋道,我殺壞人你規勸,他們就像這荊棘棍上面的刺,我不除掉,你能拿起這根棘杖,你能當起這個家?

朱標卻毫不退讓,仍然說,上有堯舜之君,下有堯舜之民。有點諷刺父皇“上樑不正下樑歪”的意思。大庭廣眾朝臣面前,朱元璋怒不可遏,隨手抓起身邊的一把椅子,向太子朱標砸去。朱標年輕,身手敏捷,躲過去就跑了。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天下承平日久,在朱元璋的晚年,他也慢慢感覺到,在南京定都的王朝從來沒有長久的,他自己年事已高,恰逢被封在西安府的秦王朱樉犯錯,造成當地人心不穩,就派太子朱標前往河南洛陽、陝西西安等地巡視。太子朱標堅持幾十年一貫的勤奮敬業精神,深入實際,事必躬親,認真查看地形,深入探訪民情,取得了詳盡的第一手資料。朱標回來以後向父皇做了詳細的彙報,也啟動了相關工作,限於此事對國家安危的極度重要性,屬於高度的國家機密,當時此事估計除了他父子二人並無他人知悉。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太子朱標自從巡視回來以後,染風寒得病。洪武25年4月25日去世。朱標的去世,讓朱元璋痛心不已,嚎啕大哭,將他葬在自己的陵寢明孝陵的東側,被後世稱為懿文太子。皇太孫朱允文即位以後,追尊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朱元璋、朱標父子情深,也為後代做了表率,有明一朝也從未有廢太子之事。

太子朱標不英年早逝,大明王朝將傳承有序,藩籬拱衛,內部穩定,遷都關洛,江山永固。如此則省去拱衛京師的大量兵力物質消耗,也不必天子守邊,最高國家元首隨時處於戰爭狀態。定都關洛,首都有足夠戰略縱深。儘管君王死社稷,但也不會一直朝不保夕、兩線作戰、旦夕死社稷!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朱元璋有26個兒子,長子朱標被立為太子,為了廣建藩國,以為屏障,封其餘25子為藩王。25個藩國,又以九大攘夷塞王為重。

其中,次子朱樉被立為秦王,建藩國於西安府;三子朱棡被封為晉王,就藩太原府;四子朱棣被封為燕王,就藩北平;十三子朱桂,被封為代王,就藩大同;十四子朱柍,被封為肅王,就藩蘭州;十五子朱植,封為遼王,建藩於廣寧;十六子朱栴,被封為慶王,就藩韋州;十七子朱權,封為寧王,建藩國於大寧衛;十九子朱橞,封為谷王,建藩國於上谷宣府。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這些藩王個個手握重兵,各大將領都會受其節制。平時,拱衛京師,威震邊疆功不可沒。父皇在時,尊王攘夷,更不在話下。

經常聽說啊,有些富裕人家如果爺爺兒子相繼死去,孫子年幼就很難把一個家擔起來,家道你手機剛才拉出來不拉露著頭的,出門防止丟錢丟錢包和手機,難免中落。

大明滅亡之謎:嫡子二代斷,傳孫不傳子

朱元璋以復興華夏為己任,堅持嫡長繼承製。在太子朱標去世後,面對手握重兵、如狼似虎的各大藩王,毅然選擇了皇太孫朱允文作為繼承人。長子早亡長系弱,旁系明顯過強。父皇不在了,太子大哥也不在了,這些藩王們還能那麼安穩嗎?(程漢銘)

關注一下,瞭解更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