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多努力,孩子就有多优秀

高考结束了,辛苦12年的学生们进入了最是无忧无虑的一个假期。高考牵动着全社会敏感的神经,关系到一个学生,一个家庭的未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孩子们在考场上聚精会神的答题,考场外是满心焦急的父母。

送考的父母充满了仪式感,妈妈们穿上了代表旗开得胜的旗袍,爸爸们索性马褂上阵,各路神仙也异常繁忙,香火旺盛,不拘一格享受考生和家长虔诚的供奉和祈祷。

仪式感的背后,是家长的焦虑,也是家长为了孩子不计一切的付出。

高考是个阅兵场,考的是孩子,比的是每个孩子背后的父母。

那么,为了孩子,你可以拼到什么程度呢?特别是在高考,作为现今中国相对公平的一项人才选拔制度。

最近刷到的一则新闻,人大高瓴AI学院招聘教师,啥条件能去人大做教授咱就不说了,福利待遇也是顶尖的,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广大父母最为重视的子女受教育安排,可以安排在人大的附属中学、小学、幼儿园就读,直接解决了家长对面孩子幼升小,小升初时的焦虑,且入读是顶尖学校。

在很多非京籍甚至是京籍学生家长为了孩子在北京的上学焦头烂额的时候,人大AI学院的教授的孩子可以轻而易举的进入在很多人看来高不可攀的学校,接受最好的教育,拥有最好的老师。相信他们的未来肯定与连幼儿园都难以开办的农村孩子有着云泥之别。

你有多努力,孩子就有多优秀

中国人民大学高瓴AI学院,教师招聘福利。网图,侵删。

有人常说,为什么要学高中数学,高等数学概率论什么的,买菜的时候又用不上。你看,这不,数学学的好,可以直接决定你给你家孩子买菜的地方,以及买到什么样的菜。

而孩子所享受的这一切,都来源于父辈的努力。

是父辈的努力,给了他们不同的人生起点。

曾经看过一个笑话:

记得刚上大学时跟室友第一次见面,我们聊理想。

在我雄心壮志说了一通之后,我问他的理想是什么?

他叹一口气:“没啥理想,我认命了。”

我:“你不能就这么认命啊!”

室友回复:我是富二代,这么好的命为啥不能认?

关键是很多富二代更努力,更优秀。

虽然很现实,但父母的努力程度直接决定了孩子的起点。

2017年北京高考文科状元熊轩昂来自于北京二中,在接受采访时说到“现在的状元都是这种,通俗来讲,就是家里又好又厉害的这种”。

他的父母是外交官,可以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包括学习习惯,性格的培养上。他的家庭生活无忧,父母都是知识分子,而且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可以获得得天独厚的教育资源。

这些都是很多外地学生或者农村孩子完全享受不到的,要决定了他走的路会更加的便捷。

他面对媒体采访时落落大方,一定都不紧张,有思想,有见解,有关怀,这些都与他的原生态家庭密切相关的。

他能够享受到北京优渥的教育资源是因为他的家庭,他的父母为他提供的。

你有多努力,孩子就有多优秀

晚上采访视频。网图,侵删

人们常说,条条道路通罗马。可是有的人出生在罗马呢?即使这个罗马是由父辈用辛勤和汗水铺就的又有什么关系呢。

根据清华大学社会学系老师多年的一项调查研究发现,孩子能否考上名校,家庭背景很重要。

家庭背景决定了学生能接触到的资源,决定了他的学习环境,上学的地方,也决定了他的眼界和知识。

毕竟暑假在家放养的孩子,在见识上是没办法跟暑假全世界游学的孩子比的。

有人说,可以读万卷书呀。但如果别人家的孩子,可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呢。

在《无声的革命:北京大学、苏州大学学生社会来源研究1949-2002》的调查中发现,从1985-1995年,北大百分之30到40的学生来自全国人口2%的干部家庭,辈出率20%左右,与之对比的是占总人口85%的工农群体的子女仅占40%,辈出率不足0.5%。在地方性的苏州大学,不同职业辈出率同样存在差异,只是干部子女下降到10%左右,而工农群体保持在0.5%。

你有多努力,孩子就有多优秀

网图,侵删。

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大学的扩招,差距还在增大。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是社会不公平的原因,也是它的结果。

既然我们无力改变社会,那么,为什么不能接受现状,并尽可能的给孩子提供更优越的资源呢?

成都一小学入学面试,要求家长带学历证书,有种说法是该小学筛选的最低标准是父母毕业于211院校。虽然学校辟谣说,不看家长学历,只做登记。

网友的评论几乎一边倒,后悔当初没有好好读书,给娃拖后腿了。

上海的四大民办小学,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都要提供学历。有的私立学校,甚至先面试家长,家长通过面试,孩子才能得到面试资格。

孩子入学看家长学历,并不是个案,是残酷的现实

学历至上的时代,想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作为父母要先赢在起跑线。

中国人自古重视教育,可教育绝对不是一件个人的事情,不是一代人的事情,而是一代又一代人的事。

想当年我在农村疯玩到7岁,上了村里的小学,然后是乡里的初中,县城的高中,上大学之前没有出过县城。

而我的女儿,一岁多坐飞机,夏天热的时候去图书馆,蹭空调顺便看看绘本,三岁进入城市的私立幼儿园读书。

课余时间自己要学画画,学钢琴,她的梦想是考清华。

而我上高中之前连清华是什么都不知道。

孩子没有起跑线,父母就是孩子的起跑线,教育是一场接力赛。

你跑了多远,意味着你的孩子会有一个什么样的起点。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为孩子走几步?为人父母就应该逼自己不断的上进,无论是财富还是知识。

孩子的成长很大程度上是站在父辈的肩膀上,你努力的程度将直接决定你的孩子是上家门口的菜场小学还是北京四中,决定孩子的暑假生活是隔壁的游击辅导班还是境外游学班。

作为一个普通民众,我们无力改变大的社会环境。那么在没有能力改变规则的情况下,努力适应规则最为明智。

你所处的位置,决定了你的孩子的起点。

你努力拼搏的样子,既是为孩子打造更高的起点,创造更好的未来。

同时也给予孩子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正所谓,孩子是复印件,而父母是原件。

原件质量高,像素清晰,构图精美,那复印件也差不到那里去

所以,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用一点一点的努力来改变现状,提高自己的高度,间接提高未来孩子的起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