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周更的《海洋零距离》沿着“从北极到南极”的路线,第四集的目的地是

大西洋中部的渔场和东大西洋的维马海山。这两处海域都因丰富的鱼类资源和生物多样性成为渔业活动的“热门海域”,绿色和平的科考船在这里见证了截然不同的海洋生物——鲨鱼和岩龙虾——“相似却又不同”的命运。而它们的故事,也是海洋生物们面临工业捕捞威胁的缩影。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渔业捕捞看似离我们的生活很遥远,但我们餐桌上的海鲜、超市里的保健品,很多都来自渔业捕捞

是什么让海洋中的顶级捕食者束手就擒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渔业活动的“兼捕”。

兼捕,又称“误捕”,通俗地说,就是指渔船在捕捞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连带捕获一些并非是它目标渔获的其他渔获物。在《海洋零距离》本集节目中,我们记录下了一艘以剑鱼为目标渔获的延绳钓渔船,在作业过程中大量地兼捕了以大青鲨和灰鲭鲨为主的鲨鱼。

根据我们的现场观察,这艘渔船每捕捞到一条金枪鱼或剑鱼,就有大约六条鲨鱼被兼捕。事实上,鲨鱼也是目前受到兼捕影响最严重的海洋动物之一。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目前渔业捕捞中最常用的捕捞方式有拖网、围网、刺网和延绳钓。根据研究,延绳钓——即大家在《海洋零距离》中看到的,是鲨鱼兼捕率最高的捕捞方式,主要发生在远离陆地的公海;另外,造成被兼捕的鲨鱼死亡率最高的捕捞方式是拖网,在近岸海域分布较多。

延绳钓之所以兼捕率最高,是因为其捕捞的目标鱼种金枪鱼和类金枪鱼和部分鲨鱼占据相似的生态位,而延绳钓所用饵料,有很多对鲨鱼也有很强的吸引力。

拖网的捕捞方式则因为其作业特点,导致兼捕物种很难及时被释放,而大部分鲨鱼必须通过游动来进行呼吸的生理特点和较强的应激反应,使它们一旦被拖网捕获,很容易在堆积的渔获和网体的缠绕中窒息死亡。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目前渔业活动中最主要的四种捕捞方式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导致鲨鱼兼捕 © 绿色和平

兼捕的后果:鲨鱼种群现状令人担忧

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自1950年起,对渔业活动中鲨鱼及其他软骨鱼类的捕捞进行数据记载,其中,全球鲨鱼捕捞量在2008年达到峰值,接近60万吨。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已有81种鲨鱼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受胁物种,占目前有数据支持的鲨鱼物种总数的31%。

而且,由于各种局限性,鲨鱼的捕捞数据(包括兼捕)极度匮乏,IUCN鲨鱼专家组(SSG)指出,真实的鲨鱼捕捞数据很可能是有记录的数据的3-4倍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 Pierre Gleizes / Greenpeace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 Greenpeace / Roger Grace

(图:由上至下,图片为绿色和平分别于2017年、2015年、2012年和1993年,在世界各地拍摄到的被兼捕的濒危物种:双髻鲨)

近年来,随着各类鲨鱼管护措施的相继出台,全球鲨鱼捕捞数量有所下降。然而,全球渔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而且很多发生在公海的渔业活动仍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因此鲨鱼兼捕的规模仍然不能得到有效的监管和控制,位于食物链顶层的鲨鱼,也依然处于濒临崩溃的边缘。

如果没有鲨鱼,海洋会怎样

鲨鱼大多位于海洋食物链的顶层,在维系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顶级捕食者的存在,可以防止食物链中个别物种垄断有限的资源,从而增加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研究表明,如果作为捕食者的鲨鱼数量显著减少,那么其捕食对象的数量和行为都会发生改变,导致食物链中其他营养级的生物数量也发生改变,最终造成生态系统失衡,或称为级联效应(cascade effect)。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2011年9月4日,太平洋中的灰礁鲨 © Paul Hilton / Greenpeace

以鲨鱼对于珊瑚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作用举例。科学研究发现,当鲨鱼从珊瑚礁系统中消失之后,作为鲨鱼捕猎对象的石斑鱼的数量会增加,导致石斑鱼的猎物——植食性鱼类数量下降。这一过程造成的结果是:大型藻类过度生长,珊瑚礁生态系统出现退化和生境的同质性,最终降低了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

除此之外,鲨鱼死亡后的尸体还能够为食腐动物,如虾、盲鳗、食骨蠕虫、螃蟹、海参等提供食物来源。鲨鱼的存在还能够移除猎物种群中老弱病残的个体,从而维持整个生态系统的健康。

迟来但终未缺席的的保护,让岩龙虾绝处逢生

讲完大西洋上被兼捕的鲨鱼,我们再跟随科考船去拜访生活在东大西洋的龙虾。与仍在遭遇兼捕危机的鲨鱼相比,这里的龙虾可谓是经历了“绝处逢生”。

距离南非开普敦大约一千公里处,有一座矗立在海洋中的山——维马海山(关于海山是什么,请戳今日第二条推送),在这里生活着一种名为“特里斯坦岩龙虾”的海洋动物。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2019年11月1日,一只栖身在维马海山山顶的特里斯坦岩龙虾 © Richard Barnden / Greenpeace

与生活在近岸水域的“亲戚们”相比,特里斯坦岩龙虾毫无疑问是特别的:首先,它们生活在离岸1000多公里的大洋上;其次,它们生活在(海里的)山上;更不用说,特里斯坦岩龙虾的“祖先”,很可能是从一座名为特里斯坦·达库尼亚的岛上漂流至此并繁衍至今,这本身就是一个极小概率事件。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特里斯坦岩龙虾故事的前半段跟鲨鱼类似:20世纪60年代,人类发现了这一物种,随即,捕捞活动也开始了。不到20年的时间,岩龙虾就几乎被捕捞殆尽。

而故事的转折点发生在2007年。东南大西洋渔业组织(SEAFO)对维马海山所在的海域采取了保护措施,包括“禁止在此开展底层渔业”,将这里列为“脆弱的海洋生态系统(VME)”。这些保护措施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捕捞活动对特里斯坦岩龙虾的影响,而它们的种群数量,也真的因此得以回升——尽管还未能恢复至原来的水平。

特里斯坦岩龙虾今天的生活似乎比鲨鱼安稳得多,但实际上,绿色和平此次的科考、以及全球渔业观察(Global Fishing Watch)的数据也都证实,尽管禁止了底层渔业,但仍有延绳钓渔船继续在维马海山周边开展渔业活动。这也意味着,包括特里斯坦岩龙虾在内,生活在维马海山的生物依然可能会继续受到渔业活动的威胁。

此外,海山往往是多种金属矿产的储藏地,是未来可能开启的深海采矿业的热门目标地点,海山生物未来很可能要面对来自深海采矿的生存挑战。要应对这些来自不同领域的影响,海山生态系统还需要更全面的保护、更严格的监管。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2019年10月6日,绿色和平在维马海山海域遇到的西班牙延绳钓渔船 © Tommy Trenchard / Greenpeace

鲨鱼和特里斯坦岩龙虾这两个案例,是全球渔业资源开发和海洋保护、尤其是公海保护之间的角逐,及其结果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影响的一个缩影。

如果缺乏有效的保护和管理,无论是今天的鲨鱼,还是几十年前的特里斯坦岩龙虾,它们都深陷危机,并给海洋生态系统带来更深刻的影响。

与鲨鱼相比,特里斯坦岩龙虾在灭绝的边缘得到了关键的保护,这也给了它们起死回生的机会,同时也显示了,只要提供充分的保护,海洋生态系统是具备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的。

但今天的鲨鱼和特里斯坦岩龙虾,仍然都在继续直面工业捕捞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在广袤、遥远并且缺乏保护和管理的公海上。

所以,为了守护海洋的生物多样性,我们需要更多的海洋保护区,为那些独特的、脆弱的生态系统提供全面的保护,给海洋动物一个安稳平静的家园。

鲨鱼和岩龙虾:凭什么一个深陷危机,一个绝处逢生

此项目已在北京获得临时活动备案

参考资料:

[1] ShelbyOliver et al. Global patterns in the bycatch of sharks and rays. Marine Policy. 54 (2015) 86–97.4

[2] “全球已有81种鲨鱼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被列为受胁物种”—统计数据仅选择了命名和分类无争议的鲨鱼物种

[3] Paine, R.T. (1966). Food web complexity and species diversity. The American Naturalist 100 (910): 65-75

[4] Ransom A. Myers. Cascading Effects of the Loss of Apex Predatory Sharks from a Coastal Ocean. 30 MARCH 2007 VOL 315 SCIENCE

[5] Bascompte, et al. (2005).

[6] Wilson, S.K., Graham, N.J., Pratchett, M.S., Jones, G.P., and Polunin, N.V.C. (2006). Multiple disturbances and the global degradation of coral reefs: are reef fishes at risk or resilient? Global Change Biology 12: 2220-2234

[7] Temple, S.A. (1987). Do predators always capture substandard individuals disproportionately from prey populations? Ecology 68 (3): 669-674.

「 行动带来改变 」

Positive Change Through Action

点击“了解更多”,观看《海洋零距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