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為立身之本,還是小仁失大義?劉備的“仁義”葬送了蜀漢前程

三國時期,在諸侯豪強割據的情況下,劉備是最沒有背景的一個人。但是,劉備卻開創了蜀漢王朝,與中原曹魏政權抗衡。曹操那是多麼驕傲的一個人,可是對劉備仍然沒轍。曹操南征北戰,擊敗了很多對手,可是在劉備手中,曹操還是吃過兩次敗仗:一次是赤壁之戰,曹操被劉備聯合孫權擊敗;第二次是漢中之戰,曹操直接丟了東川,還折損了大將夏侯淵。

可見,劉備是一個連曹操都忌憚的人物,但是,就是劉備這麼一個梟雄,雖然能擊敗曹操,可一生也有失誤之事。而且作為蜀漢君主,劉備的失誤會直接影響三國格局,再往大了點說,劉備的失誤會影響歷史的走向。有的朋友可能會說了,你這話不是在危言聳聽?其實,一點也不危言聳聽,你如果瞭解劉備的失誤,那麼,你就會知道,劉備的失誤對蜀漢王朝影響有多麼大。

仁義為立身之本,還是小仁失大義?劉備的“仁義”葬送了蜀漢前程

(劉備畫像)

可能還有的朋友會問,劉備身邊有諸葛亮這樣的智囊,怎麼會坐看劉備有失誤?難道諸葛亮不會勸說劉備嗎?其實,在劉備面前,諸葛亮也只是一個臣子。作為臣子,有的事情諸葛亮可以勸劉備,可是有很多事情,縱使諸葛亮勸說了,劉備也不一定會聽諸葛亮的。而且,如果勸說得多了,還會影響君臣關係,對此,諸葛亮也很無奈。

前言

作為蜀漢君主,劉備本是一介布衣,能夠和曹操爭天下,在群雄中崛起,可見其是很了不起的。畢竟,三國時期那麼多豪傑,都敗在了曹操手中。而曹操呢?卻總在劉備手中吃虧,僅從這點來看,劉備這個人就相當厲害,難怪曹操青梅煮酒論英雄,會把劉備稱為英雄,而在史書上,對劉備的評價也不低。

仁義為立身之本,還是小仁失大義?劉備的“仁義”葬送了蜀漢前程

(劉備畫像)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寫道:"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

這樣的評價相當不低,把劉備和曹操擺在了同一位置。或許和曹操相比,劉備只是沒有曹操那樣雄厚的政治資本,因此起步不如曹操。否則,中原可能就不是曹操的,而是劉備的了。這也是一種無奈啊!但是,不得不佩服劉備,雖然起步不如曹操,更經歷很多坎坷。可在西川,劉備還是建立了基業。

仁義為立身之本,還是小仁失大義?劉備的“仁義”葬送了蜀漢前程

(魏武帝曹操畫像)

試問,如果是劉備那樣的條件,曹操能有劉備那樣的成就嗎?歷史無法假設,咱們也就無從知道答案。可是,劉備的成就卻值得肯定。不過,劉備的失誤卻也不容否定,他的失誤與曹操一樣,對三國蜀漢的歷史影響很大。根據三國蜀漢歷史,可以總結出劉備有三大失誤。這三大失誤都是什麼呢?咱們一起來看看吧!

失誤一:奪荊州太晚,令曹軍勢大

劉備第一個失誤,就是奪取荊州太晚了,使得曹軍聲勢壯大。為何這麼說呢?在《隆中對》的時候,諸葛亮就告訴劉備,要先奪取荊州。而劉備也同意諸葛亮的見解,可遲遲沒有奪取荊州,就因為劉表對他有恩。劉備總是不忍不忍,可劉表一死,劉琮即位,就立刻就向曹操投降,再看這時劉備的反應。

仁義為立身之本,還是小仁失大義?劉備的“仁義”葬送了蜀漢前程

(劉表之子劉琮畫像)

《三國志 裴松之注·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記載:"先主屯樊,不知曹公卒至,至宛乃聞之,遂將其眾去。過襄陽,諸葛亮說先主攻琮,荊州可有。先主曰:'吾不忍也。'"

都到了這種危急關頭,劉備還是不忍,估計諸葛亮都無語了。要說劉備也是一個仁慈的人,可在亂世之中,想要生存,你應該對百姓仁慈,對於同為豪強的劉表、劉琮,講什麼仁慈。劉表一死,劉琮降曹,劉備此時已身處危險之中,此時再講仁慈,不能不說是假仁假義了。畢竟,此時仁慈救不了他。

而此時,劉備能聽諸葛亮的話,及時攻下荊州,以荊州的實力,足以抵擋曹操。即便擋不住曹操進軍的步伐,也能為撤退爭取時間。可是,劉備不忍攻打劉琮,劉琮可忍心投降曹操,於是,劉備也就只能繼續撤退了,被曹操趕得如喪家之犬,當陽長坂坡之敗,家小、部將和百姓,都因此損失慘重。

仁義為立身之本,還是小仁失大義?劉備的“仁義”葬送了蜀漢前程

(三國時期勢力分佈圖)

可見,劉備此時講仁慈,沒及時攻取荊州,失誤是何等之大?曹操能在江北集結重兵,虎視江東,也皆因劉備這一時失誤造成。雖然赤壁之戰曹操敗了,但是劉備這個失誤卻造成曹操在北方和中原的根基更加穩固,即便劉備以後立業,也只能偏安一隅。

失誤二:取益州太遲,婦人之仁

劉備的第二個失誤,就是取益州太遲了,他對待劉璋,又講求婦人之仁了。在諸葛亮的《隆中對》中,劉備也要攻取益州,這樣才能建立霸業。而劉璋佔據益州,害怕被張魯攻打,請劉備進軍益州,幫忙抵抗張魯。劉備這次進軍,也是黃鼠狼給雞拜年,奔著取益州來的。可在看到劉璋後,劉備卻又開始講起仁義了。

仁義為立身之本,還是小仁失大義?劉備的“仁義”葬送了蜀漢前程

(益州劉璋畫像)

《三國志·蜀書·先主傳·》記載·:"至涪,璋自出迎,相見甚歡。張松令法正白先主,及謀臣龐統進說,便可於會所襲璋。先主曰:'此大事也,不可倉卒。'"

這個時候,劉備的仁義有些可笑,你本來是取益州來的,此時要拿下劉璋,益州唾手可得,可是劉備猶豫了。劉備這一猶豫,以後劉璋也漸漸有了防備,再沒給過劉備這樣的機會。反而後來劉備、劉璋翻臉,還連累了辛苦做內應的張松全家被殺,劉備的謀士——龐統,也在交戰中陣亡。

而劉備最後能奪得益州,也是因為,把諸葛亮、張飛和趙雲等從荊州調來,這才佔領益州。否則,劉備在益州就進退兩難,別說攻下益州,就是全身而退都很難。可是,諸葛亮等人離開荊州,偌大荊州只丟給關羽。關羽獨力難支,沒能執行好諸葛亮聯吳抗曹的策略,最終把荊州丟了不說,自己也死在了孫權刀下。

仁義為立身之本,還是小仁失大義?劉備的“仁義”葬送了蜀漢前程

(《隆中對》畫像)

可見,劉備這一失誤,造成的損失又是多麼大。如果劉備能早點抓住劉璋,至少在益州取得主動權,能夠更早拿下益州,張松、龐統等人也就不必死了,甚至以後關羽也不至於被東吳殺害了!

失誤三:攻打東吳,使蜀國精銳喪盡

劉備的第三個失誤,就是不該因為關羽之死,輕易攻吳。有人說,劉備攻吳,是為了給兄弟關羽報仇,這沒錯啊!劉備找孫權報仇,這是沒錯。但是,攻打東吳的時機選錯了。或者說,劉備此時應該首先攻打魏國,或者看吳國和魏國爭鬥,等到吳國實力真正削弱,或者在攻打魏國後,蜀國實力進一步壯大,再攻打吳國就可以了。但是這個時候僅為報仇攻吳,損失可就慘重了。

仁義為立身之本,還是小仁失大義?劉備的“仁義”葬送了蜀漢前程

(劉備伐吳示意圖)

《昭明文選·卷五十三》記載:"蜀志曰:孫權襲殺關羽,取荊州。先主忿孫權之襲關羽,遂乃伐吳。吳將陸遜大破先主軍。遂棄船還魚復,改縣曰永安。先主徂於永安宮。"

這次攻吳,劉備不僅沒能報仇,還把好不容易積攢下來的蜀國精銳損失殆盡,同時也令吳國損失慘重,這就給了曹魏政權機會。曹魏的實力本就大於蜀國和東吳,此時卻更加能壓制蜀吳。而劉備自己呢?攻吳之戰失利,他也在永安宮病死,把蜀國這個爛攤子丟給半打孩子劉禪,和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諸葛亮。

仁義為立身之本,還是小仁失大義?劉備的“仁義”葬送了蜀漢前程

(伐吳之戰畫像)

為何諸葛亮以後要一次次北伐中原,還不是因為劉備這個失誤,造成蜀國實力更加弱小。如果蜀國在亂世之中想要生存,只能以攻為守,一點點蠶食中原曹魏政權的實力,使得曹魏忌憚蜀國,不敢輕易派兵來伐蜀國。由此,我們更可以看出,劉備的第三個失誤,更甚於前兩個失誤,因為他這個失誤直接把蜀國逼上了絕路!諸葛亮那麼大的本事也沒法救蜀國了。

總結

仁義為立身之本,還是小仁失大義?劉備的“仁義”葬送了蜀漢前程

(劉備影視形象)

這三次失誤,使得劉備錯過了很多機會。比如第一次失誤,如果劉備能及早拿下荊州,那曹操可能很難在赤壁逞兇,孫劉聯盟早點聯合,或許可以北伐,攻打曹操。可是,劉備放棄了這次機會,就眼睜睜看著劉琮降曹,荊州落入曹操手中。

還有第二次失誤,劉備在第一時間抓住劉璋,那麼張松和龐統也就不會死了。而且因為劉備攻打劉璋,益州之爭,也造成了益州很多兵將戰死,也是間接削弱了西蜀的實力。還有第三次失誤,就更不應該了,劉備如果選擇晚一點攻打東吳,那麼不僅能報仇,而且北伐中原,攻打曹魏,也還有希望。

可是,因為劉備這三次失誤,蜀漢政權最終也被曹魏消滅。諸葛亮在劉備過世以後,獨力支撐蜀漢政權是多麼不容易。但是,通過歷史,我們又可以知道,劉備仁慈的性格,和當時的歷史環境,使得劉備也很難做出正確的判斷,這三次失誤或許也在所難免。而我們後人,在評論昭烈皇帝劉備這些得失之時,可能有些馬後炮了!畢竟,誰的一生,有些失誤,也在所難免!

參考資料:《三國志·蜀書·先主傳·》《三國志 裴松之注·卷三十二·蜀書二·先主傳第二》《昭明文選·卷五十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