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基礎知識點:我們所不知道的體諒模式

德育模式是在各類教師考試中是比較常見知識點,其考查題型相對比較單一,主要是單選題、多選題和判斷題等客觀題,但是試題難度卻很大。德育模式是指在德育實施過程中道德與德育理論、德育內容、德育手段、德育方法、德育途徑的某種組合方式,是典型化、示範性、可操作性的德育實施體系。主要解決的是促進學生道德判斷力和道德敏感性的發展,增強學生道德行為力量的問題。常見的德育模式有認知模式、體諒模式、價值澄清模式、社會模仿模式等。接下來主要以體諒模式為例,幫助各位考生梳理這部分內容。

一、背景簡介

體諒模式(又叫學會關心)是在20世紀70年代由英國學校德育學家彼得·麥克費爾和他的同事所創,一直風靡於英國和北美各地。其思想核心都集中在彼得·麥克費爾經過多年年研究後編寫的德育課程《生命線》系列教科書中,這套德育叢書集中闡述了體諒德育模式所主張的多關心、少評價的德育思想。

體諒模式把道德情感的培養置於中心地位。該模式假定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此模式的一大特色是,它的理論假設是在對學生廣泛調查的基礎上提出的,它的教材也取自對學生的調查。它以一系列的人際與情境問題啟發學生的人際意識與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該理論的特徵有:①堅持性善論;②堅持人具有一種天賦的自我實現趨向;③把培養健全人格作為德育目標;④大力倡導民主的德育觀。

二、理論假設

1.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幫助學生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因此,道德教育課程最令學生信服的理由,就是學生們需要這種課程。

2.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麥克費爾在調查的基礎上總結道:關心人和體諒人的品性是道德的基礎和核心;以關心和體諒為核心的道德行為是一種自我強化;道德教育的重點在於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培養自我與他人相互關聯的一種個人的一般風格。

3.鼓勵處於社會試驗期的青少年試驗各種不同的角色和身份。

4.教育即學會關心。麥克費爾堅信,行為和態度是富有感染力的,品德是感染來的而非直接教來的。因此,學校在引導學生關心人、體諒人的人際意識中,他特別強調以下兩點:

第一,營造相互關心、相互體諒的課堂氣氛,使猜疑、謹小慎微、提心吊膽、敵意和憂慮在課堂生活中逐漸銷聲匿跡。

第二,教師在關心人、體諒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

三、圍繞人際——社會情境問題的道德教育

彼得·麥克費爾和他的同事所編寫的《生命線》系列教科書是實施體諒模式的支柱,該教材由三部分組成,也是體諒模式開展德育教育的三個模塊。

1.《設身處地》

包括《敏感性》、《後果》、《觀點》三個單元,所有情境都是圍繞人們在家庭、學校或鄰里中發生的各種人際問題設計的。這部分的目的在於發展個體體諒他人的動機,所用的教材和教學策略的特點或要求有:教材具有情境性;這些情境來自青少年對自己親身經歷的描述:情境的敘述扼要,使學生有可能根據各自的親身經歷,補充情境的細節,從而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所提問題一般涉及做而不涉及理論思考;圍繞學生所提出的行動方針的角色扮演和戲劇表演,一般比班組更有可能促進情感和理性的投入,因而促進對人類行為更加現實的鑑賞和理解;鼓勵青少年進行社會試驗的自然傾向:教材使用中提供的體諒人的基本動機,是回報性反饋引起的體諒的傾向;可以列出事件一覽表,但它只表示師生所能做的事情,並非固定不變;儘可能讓學生自行選擇情境;設身處地中的情境不得用作懲罰性的作業。

2.《證明規則》

包括《規則與個體》、《你期望什麼?》、《你認為我是誰?》、《為了誰的利益?》《我為什麼該?》五個單元,情境涉及比較複雜的群體利益衝突及權威問題。其一般目的在於給學生以機會,“以設法解決當他們試圖取得成年人的地位並在與其他成年人平等的基礎上生活和工作時發生的各種常見的問題”,具體目的在於幫助青少年學生形成健全的同一性意識,並把自己視為對自己的共同體作出貢獻的人。

3.《你會怎麼辦?》

包括《生日》、《禁閉》、《逮捕!》、《街景》、《悲劇》、《蓋爾住院》6本小冊子,每個分冊各自都圍繞一個不同的歷史事件進行編寫,目的在於拓寬學生當前的社會道德視野,向學生展示以歷史事實或者現實為基礎的道德困境,歷史上的戲劇性時刻為其道德反省提供了出發點,為學生進行道德反思提供了舞臺。其宗旨在於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如果是你,會怎樣做?

四、體諒模式的特色及對我國學校德育改革的啟示

1.體諒模式的特色

有助於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社會問題的各種可能反應;有助於教師較全面地認識學生在解決特定的人際社會問題可能遭到的種種困難,以便更好地幫助學生學會關心:它提供了一系列可能的反應,教師能夠根據它們指導學生圍繞大家提出的行動方針進行講座或角色扮演的主題。

2.對於我國學校德育的改革的啟示

第一,如果把“學會關心”視為學校德育的一個重要方面,那麼,這個總的教育目的應當分解成層層推進的目標體系:從培養學生對他人需要、目的、利益的敏感性,到培養較為豐富的人際意識,直到培養比人際意識更為複雜的社會意識。

第二,目標體系應當通過一套精心設計的、內容逼真的、包含人際——社會問題情境的教材體現出來。

第三,應當與各學科的教學結合起來使用,大量使用有助於提高學生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的教學方法,如角色扮演、文字創作、小組討論等。

接下來我們來做一道練習題鞏固一下:

1.體諒模式是圍繞( )的道德教育。

A.道德兩難問題 B.人際—社會情境

C.社會學習論 D.道德知識構建

1.【答案】B。解析:體諒模式的代表人物是彼得·麥克費爾。主要主張:把道德情感的培養置於中心地位。假定與人友好相處是人類的基本需要,滿足這種需要是教育的職責。道德教育重在提高學生的人際意識和社會意識,引導學生學會關心,學會體諒。A項中,科爾伯格根據道德兩難問題提出了認知模式,C項社會學習理論是班杜拉提出的,相對應的德育模式為社會模仿模式,D項中道德知識構建也是強調道德認知。B項中人際和社會情境關係涉及到與人相處的內容,故選擇B。

2.學會關心是下列哪種德育模式的理論( )。

A.認知模式 B.體諒模式 C.價值澄清模式 D.社會模仿模式

2.【答案】B。解析:麥克菲爾提出了德育的體諒模式,他把道德情感的培養置於中心地位,強調學生能在不同情境中換位思考,學會關心、學會體諒。

以上是關於體諒模式的簡要介紹,希望對大家備考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