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支持续八十年的潜力股,为什么我们非要在前六年看见回报?

今天我想说说,我育儿的理性思路是怎么来的。

孩子是支持续八十年的潜力股,为什么我们非要在前六年看见回报?

简单的说,学习理财知识对我的思考习惯影响非常大。

咱们后台会有人说我的文章理性、充满思考与论据的支撑,再加上我写了不少数学启蒙的文章,于是问我是不是学理科出身的

其实不是。我在人生的前二十多年都是读纯文科专业的。在我三十多岁以前,我的想法是十分“放飞自我”的。你懂的,文科嘛,感受为先,世界的客观规律不重要,尊重逻辑也不重要,我怎么想才重要!

但是理财使我的思考习惯发生了彻头彻尾的转变,使我这个感性思维的人,开始用理性、自制、周全的方是思考问题,而我,也充分尝到了这种思考方式带来的甜头,这使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了极大的改善!

特别是我有了娃以后,我发现:理财引发的思考习惯,使我能遵守娃成长的科学规律,后来我很少再在养娃的过程中情绪化了。

思维一变,我就变了;我变了,孩子也变了;整个世界就变了。我育儿观点的很多底层思考逻辑,其实来源于我在理财时痛苦的选择。

我先要说说理财给我的思考方式与育儿理念带来了哪些变化:


01 人要慢慢变富,孩子要慢慢变好。

我是在毛豆出生前两三年,偶然接触理财这件事的。

那时候刚工作恋爱,手里的钱非常紧巴,我羡慕那些一朝翻身,走上巅峰迎娶白富美的人。但是研究理财这件事后,最大的三观震撼式向我袭来,那就是:

原来,人并不是爆发式变富的,而是慢慢变富的。

很多中国老百姓眼中的“赚钱效应”,是某位股神在股市顶峰时暴赚好几倍。老百姓经常津津乐道这种故事。

但我学了理财以后,开始追踪与留意身边人的财富变化,这才惊讶的发现:那些高回报率不可能年年存在,而一朝赚到数倍钱的人,很有可能第二年就把赚的钱全部还给市场!

而真正的财富积累方式,是巴菲特这样的“复利增长型”。对于这个道理,巴菲特悟得早而且活得久。虽然他的财富大部分是在50岁以后积累的,但是他一直到快90岁还没有停止。

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年轻人有足够的时间慢慢变富,却总想一夜暴富,等到老了,明白了人生不易,明白天下没有随便成功的事情,想踏踏实实的做点事情,却已经没有太多时间了。

比如,很多人年轻的时候,都会为自己的急功近利找借口,比如起点低,本金少,要结婚,要买房,要给孩子好的教育条件等,所以等不起,所以必须短期看到回报。

但其实真正等不及的是年纪大的人,他们即使条件比年轻人好,但是时间不多了,所以他们看到结果的心情更急。

但为什么他们还能慢慢等呢?因为他们明白了很多浅显易懂的道理。

人性急功近利,所以应该耐心守候;

人性朝朝暮暮,所以应该坚如磐石;

人性随波逐流,所以应该孤独前行。

孩子是支持续八十年的潜力股,为什么我们非要在前六年看见回报?

所以,人从20岁开始积累财富,和从50岁开始积累,就有天壤之别。

这是对我三观最大的震撼。我很幸运从三十岁就明白了这一点,并能够应用到生活各个方面。

我把这样的长期思维也带到了生活的各个领域,从此我开始不再急功近利,而是愿意去以长远思维去思考事情。

衍生到育儿上,这也极大的改变了我的育儿观,为什么很多人说,看大环境已经那么焦虑,你养毛豆为什么不焦虑,就是能按孩子的成长节奏来呢?

我早就顺便想明白了这个道理:孩子和理财的规律一模一样,是要慢慢来的。

我很敬佩的一位私募基金老板讲过这样一件事。他某一天接受记者采访,记者问他:“我想三年后再来采访您,看看您管理的私募回报率如何。”他想了想,回复记者:“你十年后再来吧!最好以十年为界限。”

十年过去了,他管理的基金年化回报率,比那些追求短期回报的基金遥遥领先。

所以,在面对养娃的时候,我们会有很多诱惑和摇摆,如果你能坚定以长期视角去看,你就会得到更大的回报。

当初毛豆在上幼儿园时,整整三年里,我都面临着是“让他多出去混龄玩”还是“多在家学习”的选择。

我就生活在北京这个竞争激烈的大都市,难道我对这里的鸡血环境没有察觉吗?不是的,我知道的清清楚楚,但是我没有动摇。上小学后,很多孩子在幼儿园花3年提前刷的题,毛豆半年就做得很好了。

比如,当时毛豆在学前,很多妈妈是先教认字,教完认字再教阅读的。曾经有那么一个时期,毛豆每天听我大量阅读,但是指着字却一个都不认识,那时候我每天都能听到同龄的孩子妈妈说“我娃认识1000个字了,”但我还是能克服短期利益,坚持下来。结果,现在毛豆的阅读遥遥领先。

孩子是支持续八十年的潜力股,为什么我们非要在前六年看见回报?

02放弃短期利益,只为长期利益

跟大家讲讲我的理财经历吧!

我接触定投是在2010年,但开始定投却是在2012年,那时候互联网资讯远没有这么发达,我足足花了一两年的时间才弄懂定投的基础知识,这才敢花真金白银去下注。

而且在那个时候,“通过定投在低谷积攒指数基金的份额”这个理财方法,还不像今天这样盛行,那个时候流传更广的是“某股神在牛市狂赚20倍,财务自由离场”的神话,所以人心也比较浮躁,都盯着短期利益,而忽略了这个东西三年后、五年后甚至十年后能带给我什么。

现在想想,那个时候的理财环境,挺像今天的育儿环境的,人人都争着往前抢,都喜欢短期看见效果的东西,而不去以孩子长长的一生来设计。

所以那个时候坚持定投,也很是孤独的,真是差点坚持不下去:)

还记得那个时候,我的定投坚持的极为痛苦,每个月不光要还房贷,还得从卡上抠出一笔钱放进定投账户里。

问题是2013年余额宝就出现了,那时候余额宝的年化收益率能到6%,还不错的收益了。

而定投将来能获得多少呢?我模模糊糊大概知道,应该会很多,但没人能保证。

所以,要坚持定投,就意味着我得放弃年化6%的收益,去取得未来不可知的收益。现在想想,那时候能熬过来真是很难受。

有一次月末我想换个新款的iphone手机(我记得很清楚,那是2012年4月份,最新出的手机是iphone4s),但是如果换了新手机,这个月定投的份额就没有了。我记得那一晚上真的是哭着把手机从购物车里清空的,一边清空一边想,为什么要这么委屈自己呢?就拿个6%的收益有什么不好呢?

但是时间像流水一样滚滚逝去。很幸运,我们坚持了才两年多,不知不觉就到了2014-2015的大牛市。这是我们经历的第一个牛市。

2014年的11月,我和队友才察觉到了一些变化(其实是从7月就开始有苗头了,但很多人还不相信为什么经济没起色,A股先起来了,我们也不敢相信),从2015年3月起,很多个股就开始一路一字板了,涨起来简直让人怀疑人生! 那时候我们账户的总收益已经达到了100%。

当然后来我们也犯了一些错误,比如在2015年6月后的股灾后没有全部撤出,但那是我第一次真真切切见到了长期坚持带来的威力和回报。

人总是相信自己亲眼见到的东西。经过这样一折腾,当你亲眼见到长期坚持的效果那一刻,真的是会改变人的价值观念的,从此以后,我对短期利益的克制力变得更强了。

那时候毛豆才2岁多,正是早教的好时机,也是周围鸡学生甚嚣尘上的时候。

拿着翻倍的理财账户,我可以买非常多的新款iphone手机了,那时候我就问了自己一个问题:

以现在中国城镇人口的平均寿命计算,孩子是一支持续八十年的潜力股,为什么我非要在前六年看见回报?

那么答案就很明显了,我只做对毛豆长期有益的事情,比如童年早期的混龄玩耍,比如童年的非功利性阅读,比如夯实数学基础理解概念,而不怎么在乎短期得失,即使短期收益看起来如此金光闪耀,那么诱人。

理财的经历不光显著改善了我家的财务状况,还改善了我的思维和价值取向。

一个人的思维是理性还是感性,是注重短期价值还是长期价值,这是人的底层操作逻辑。从此育儿的各种原则就不在话下了。而原则问题想清楚了,我就没再纠结过细节问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