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河鼓子秧歌

“咚!咚!咚!鏹!鐺!……”隨著小廣場上一陣敲鑼打鼓的聲音傳來,使得剛過完春節的人們再次感受到另一個節日活動的熱烈氛圍,這就是商河縣元宵節前一項極為重要的節日活動,鼓子秧歌表演。

有著兩千多年曆史的商河鼓子秧歌,經過不斷的發展與創新,如今已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通過這篇文章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一份專屬於商河人民的驕傲與自豪。

(文章末尾有一段鼓子秧歌匯演視頻)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河鼓子秧歌

商河縣鼓子秧歌表演

讓我們循著聲音望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敲著鼓、鑼和鑔組成“樂隊”。一般由六、七人組成。一個打鼓,一個敲鑼,一個大鑔,四個小鑔。他們之間配合默契,掌控著整場活動的進度和節奏,氣勢恢弘磅礴,聲音響徹雲霄。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河鼓子秧歌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鼓子秧歌樂隊

接著是由幾十人組成的鼓子方隊,他們穿著統一樣式的服裝,有人打著小鼓,有人舉著花傘,正配合著大鼓的鼓點,或跑,或跳,進行著方隊的各類排列變化。只有跟隨大鼓的鼓點,這樣的舞出來的鼓子秧歌才看點十足。其中,頂傘人是指揮變化各種場面隊形的領頭人,一般由四人或者八人頂傘,頂傘人聽著大鼓點進行舞動變化,小鼓看著頂傘人舞動進行隊列分散變化,全場動作整齊劃一,氣勢磅礴。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河鼓子秧歌

舞動著的鼓子方隊

順著鼓子方隊向後看去,又是由十幾人組成的秧歌方隊,然而與平時看到的扭秧歌不同,她們同樣也在進行著不同的隊形排列變化。而這也是商河特有的秧歌形式,跑秧歌。在秧歌的方隊中,有花角丑角之分,花角又分為地花(不踩高蹺)和蹺花(踩高蹺)。

一般是隊伍中地花佔主要部分,她們穿著顏色鮮豔的服裝,戴著頭飾,一手扇子一手花或是兩手都是花,同樣聽隨著鼓點的節奏,進行舞動。巾幗不讓鬚眉,秧歌舞動的氣勢完全不輸於前面的鼓子方隊。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河鼓子秧歌

秧歌方隊

接著就是踩著高蹺的秧歌隊伍,這是整個隊伍中最需要技術的一類,他們的絕活可不僅僅是踩著高蹺走來走去,而是需要踩著高蹺進行跳桌子、跳扁擔、下腰等各種表演,其表演難度絲毫不亞於國家級的雜技演員。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河鼓子秧歌

高蹺秧歌

跟在最後的就是丑角,人們扮成各種滑稽角色,隨意扭動,通過誇張的妝容穿著以及滑稽搞怪的動作來吸引觀眾。這一部分角色與觀眾的互動性最強,同樣娛樂性也最強,深受觀眾們的喜愛。同時相對於方隊舞動的莊嚴肅穆,它更多的是一種隨性,這也更符合商河人民率真隨性的性格特點。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商河鼓子秧歌

丑角秧歌

這就是商河鼓子秧歌表演的大體組成。

商河鼓子秧歌是商河勞動人民在歷史的發展中創造的優秀民間歌舞,它體現的是商河人民率真隨性、勇敢剛直的性格特點,同時它承載著商河的歷史文化,其對於展現中國文化的多樣性也具有獨特的作用。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所以,在商河未來的發展中,我們更應該注意優秀文化的傳承,這份商河人民的自豪和驕傲,值得我們繼續傳承創新與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