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被俘,却有天壤之别,高顺比张辽差在哪,三个理由,条条戳心

《三国演义》中,曹操在下邳城擒住吕布,面对吕布手下的两员大将,态度截然不同,一边将高顺推出斩首,一边将张辽招降,待为上宾。为何?

同样被俘,却有天壤之别,高顺比张辽差在哪,三个理由,条条戳心

当高顺被抓,推到曹操面前时,一语不发。

操问曰:“汝有何言?”顺不答。操怒命斩之。

高顺此时的表现,概括起来就是“三不”:即不说话、不求饶、不理睬。

这下可激怒了曹操。

本来嘛,高顺已经成为了阶下囚,对胜利者曹丞相却来了个“三不”政策,这分明就是藐视曹操,所以曹操带着怒气就把高顺斩了。

反观张辽,被刀斧手推过来。

同样被俘,却有天壤之别,高顺比张辽差在哪,三个理由,条条戳心大叫曰:“吕布匹夫!死则死耳,何惧之有!”众视之,乃刀斧手拥张辽至。

这一嗓子可以说让曹操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倒像演员上台前,刚一亮相,就赢得满堂彩。这英雄气概首先在曹操心里留下了一个好印象。

接下来的情景对话更是让人眼花缭乱。

操指辽曰:“这人好生面善。”辽曰:“濮阳城中曾相遇,如何忘却?”操笑曰:“你原来也记得!”辽曰:“只是可惜!”操曰:“可惜甚的?”辽曰:“可惜当日火不大,不曾烧死你这国贼!”操大怒曰:“败将安敢辱吾!”拔剑在手,亲自来杀张辽。

辽全无惧色,引颈待杀。这时,刘备攀住了曹操臂膊,关羽跪在曹操面前,说道:“丞相且莫动手!”

同样被俘,却有天壤之别,高顺比张辽差在哪,三个理由,条条戳心

曹操爱才如命,他根本没想杀张辽,这时又有刘备关羽求情,顺水推舟,做个人情。

通过对比高顺与张辽的表现,至少有三点值得我们借鉴:

1、自己能力要行。

翻遍中国历史,可以得出结论,成大事者,基本有三点共性:爱才如命、挥金如土、杀人如麻。

曹操素有大志,一心想统一天下,也最爱惜人才。仅举一例,曹操兵败淯水,被张绣杀得大败,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大将典韦皆命丧淯水。曹操大哭,首先祭奠大将典韦,然后才哭儿子侄子。可见,曹操是多么爱才。所以帐下谋士云集,战将千员。

论本领,张辽比高顺强的多。正因为张辽本身能力行、指数高,曹操才会格外爱惜,即使一时不降,也不会一杀了之。相比之下,高顺就显得普通了,放在曹操武将之中,也是“泯然众人矣”。可谓得之不足喜,失之不足惜。

所以,当高顺一语不发,藐视曹操之时,曹操毫不犹豫地就把他杀了。

2、要有人说你行。

高顺被杀时,曹操身边没有一个人为之求情。而张辽被杀时,刘备扯胳膊,关羽直接就跪下了。这就好比领导正在训斥下属,忽然有两个人过来劝架,又是拉胳膊,又是抱大腿,还不住说好话,又拿自己性命担保,

云长曰:“关某素知文远忠义之士,愿以性命保之。”

这样一来,领导的气能不消么。

同样被俘,却有天壤之别,高顺比张辽差在哪,三个理由,条条戳心

所以,当你犯了错误,遇到挫折,要有人说你行才行。

3、说你行的人本身要行。

张辽眼看被杀,这时刘备和关羽站出来,为他求情。要知道,刘备那可是大汉皇叔,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还把刘备排在自己前面。关羽后来成为五虎大将之首,史料记载:威震华夏,直接被后人奉为“武圣”。

这两个特殊身份的劝架人同时开口说情,分量多重。曹操不论是出于私心收张辽,还是卖给刘关两位人情,他都不能再杀张辽,顺坡下驴,受降了这员大将。

所以,一个人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不管是在机关工作,还是自己创业,首先,自己要行,这是基础;其次,要有“伯乐”,要有人说你行,这是保障;最后,你的“伯乐”本身实力要强,最好是重量级领导,或者是业内大咖,这是关键。

有此三点,你离成功的距离也只差时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