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擇端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名作竟在三百年後的大明引發了一場血案

張擇端,北宋時期著名畫家,其代表作《清明上河圖》自問世以來,便因其精美,藝術造詣之高而備受推崇,以至於畫作的名氣蓋過了作者的名氣。自北宋以來,很多藝術愛好收藏家對《清明上河圖》都趨之如騖,

可能作者張擇端在創造之時都沒意識到自己的作品有如此之大的魅力,更沒想到自己的名作竟在三百年之後的大明王朝引發了一場血案。

張擇端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名作竟在三百年後的大明引發了一場血案

時間來到三百年後的大明嘉靖年間,此時的嚴嵩因嘉靖帝的寵信,擔任內閣首輔(位比丞相),權傾朝野。其子嚴世蕃作為他背後的男人,在嚴嵩的官職官居工部右侍郎,時人稱其為“小丞相”。此父子二人作為嘉靖帝身邊的紅人,向父子二人送禮走後門的人可謂絡繹不絕,而這父子二人尤好書畫,投其所好,巴結他們的人,自然廣搜天下法書名畫。

比如中書舍人羅文龍就曾花千兩白銀買下懷素和尚的《自敘帖》送給嚴氏父子,就連抗倭名將胡宗憲也曾花數百兩白銀買下《越王宮殿圖》送給了嚴氏父子。可見,在嘉靖年間,向嚴氏父子獻法書名畫儼然已成一種風氣。

時任薊遼總督兼兵部左侍郎的王忬也想向嚴氏父子表示表示,王忬身居高位,自覺要拿出更有份量的禮物,才能得嚴氏父子的刮目相看,於是他將目標瞄準了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

張擇端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名作竟在三百年後的大明引發了一場血案

《清明上河圖》自南宋年間便聲名鵲起,據《野獲編補遺》記載至嘉靖年間,此畫由前首輔王鏊收藏,當時胡宗憲等人知道這個消息後,就想把《清明上河圖》弄到手。不過王家富貴,靠錢財肯定是買不來的,於是便找到了一個名叫湯臣的裝裱匠想辦法。

湯臣和王忬有些交情,便把這個消息告訴給了王忬,王忬便請求湯臣幫自己求購《清明上河圖》。最終,湯臣也為王忬購置到了一副《清明上河圖》,不過是贗品。

造假這件事自古就有,明朝時期,字畫古玩一類非常興旺,但真正的好東西自然為資深人士所收藏,不捨得出賣,巨大的市場需求再加上巨大的市場利潤,字畫造假在明朝中後期十分之發達

比如當時嘉靖年間的蘇州,就一大批有實力而不出名的畫家便靠造假存活,這些畫家不但造假古籍,連當代名家的畫也作偽,比如當時的名家沈周、文徵明的畫在市場上都有很多贗品,但這些名家們大多不維護自己的著作權。

張擇端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名作竟在三百年後的大明引發了一場血案

比如在文徵明看來,這些無名畫家們繪畫造詣並不比自己差甚至還強於自己,只是自己碰巧出名罷了,所以,對於市場上自己著作的贗品,文徵明並不加以制止,相反有時候還非常樂意幫造假的畫家們提上自己的名字。

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也誕生了一大批造假高手,比較有名的有個叫黃彪的,據《野獲編補遺》記載,湯臣買的《清明上河圖》贗品就是他所為,不過王忬並不知。

王忬將《清明上河圖》獻給嚴嵩父子後,嚴嵩父子大為歡喜,決定廣宴賓客,讓大家共賞《清明上河圖》,只見這畫栩栩如生,彷彿北宋年間的繁華躍然眼前。就在大家看得正津津有味之時。

有一同王忬不和的人跳出來說此乃贗品,不過還有另一說法,舉報此乃贗品的不是他人正是湯臣,因其索賄不成,便出此下策。當著眾人的臉面說出這是贗品,讓嚴氏父子的臉面都給丟盡了。

張擇端怎麼也想不到自己的名作竟在三百年後的大明引發了一場血案

其實對於王忬來說,頂多是好心辦了壞事,但嚴氏父子偏偏認為他是故意為之,將他記恨於心,不久便藉機殺了王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