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古代買官做官的合法性

古代可以買官做,而且還是合法甚至被鼓勵的一種制度。

淺談古代買官做官的合法性

在電視劇上不少見,在古代,花錢買個官做,是太平常不過的事情了。

而且,買官這個事,可以追朔的歷史,比九品中正制早400多,比隋朝開創的科舉制早800年,歷史源遠流長,堪稱中國古代最長久的人才選拔制度,一直到清朝末。

雖然在中國正史中,買官這事,上不得檯面,並沒有被正式列入人才選拔機制當中,卻在歷朝歷代中,都有極大的生存空間。

買官最早雛形

公元前243年,即秦始皇四年(秦王嬴政那時候還不是秦始皇,只是秦王),這一年魏國著名公子,信陵君去世,而秦國發生蝗災,蝗蔽天下,莊稼絕收,全國瘟疫流行,為了應對危局,秦國上下便下令,老百姓獻上一千石糧食,授給爵位一級,在歷史上,這叫做“納慄拜爵”,意思是,繳納一千石糧食,就封你一個爵位。買官做官這個事,就從這裡開始奠定基調,後世有樣學樣。

四年,拔畼、有詭。三月,軍罷。秦質子歸自趙,趙太子出歸國。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疫。百姓內粟千石,拜爵一級。《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

但秦國買官做官,封賞的爵位不高,因為當時的秦國把爵位分為二十級,納捐的越多,爵位越高,但沒有實質上的政治權力,只是一個社會榮譽,算是一個有點社會地位的人。

淺談古代買官做官的合法性

買官制度在歷朝歷代的沿用

西漢,沿用秦二十等爵,另增設王爵,王爵僅皇族可得。

1公士

2上造

3簪褭

4不更

5大夫

6官大夫

7公大夫

8公乘

9五大夫

10左庶長

11右庶長

12左更

13中更

14右更

15少上造

16大上造

17駟車庶長

18大庶長

19關內侯

20列侯

西漢初年,爵位作為一種政治資源時常被轉讓和買賣。一方面,統治者允許民間買賣爵位以暫時解決災荒之年百姓的困難;另一方面,朝廷通過賣爵來解決政府面臨的一些實際的社會經濟問題。爵位買賣政策對漢初經濟社會恢復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西漢初年爵位買賣政策述論)

到了漢武帝,和匈奴大戰,開拓西域,征戰夜郎等國,窮兵黷武,國家的財政日趨困難,這時貴族們便暗地裡向漢武帝建議,賣爵位來充實國庫。

《漢書》載:“武功爵每級十七萬錢,凡值三十餘萬金”

當時的一金價值萬錢,就是說賞賜個武功爵,就得花費三十萬萬錢。這個武功爵是漢武帝專門設置的爵位,在漢初的二十等爵位中,不存在武功爵。

西漢文帝時晁錯提出“貴粟改策”,人民可用糧食向國家買爵位,也可以用糧食贖罪,爵位變成了一種商品自由交換。

而到了東漢靈帝時,官職已經到了明碼標價出售。光和元年(178年),在位10年的漢靈帝,正處於人生的黃金時段,一心想要勵精圖治,有所作為。所以把目光注意力投向賣官。

《資治通鑑 漢紀四十九》記載:“是歲,初開西邸賣官,入錢各有差:二千石二千萬;四百石四百萬;其以德次應選者半之,或三分之一;於西園立庫以貯之。或詣闕上書佔令長,隨縣好醜,豐約有賈。富者則先入錢,貧者到官然後倍輸。又私令左右賣公卿,公千萬,卿五百萬。”

這也導致了東漢末年,官員的整體素質直線下滑,終於在中平元年(184年),黃巾起義爆發,東漢分崩離析軍閥混戰,最終分了三國。

據悉曹操的父親曹嵩花了一億兩買了一個三公之職“太尉”,至於是不是花銷一億兩有待考證,但曹嵩買官這事肯定是真的,這也導致曹操後來被人看不起的一個原因。別人憑本事做官,你們家花錢買官,面子上掛不住。這事倒是反應了賣官鬻爵的厲害程度。

北魏太和十六年,孝文帝實行爵制改革,改革前所實行的虛封五等爵制,延續下來改為散爵,散爵封地是虛封性質,但和實封的王爵,開國爵一併實行。並且捐納八千石糧食可得散侯之爵位。這是官方認可。

到了三國亂世兩晉南北朝的戰亂時期,就全憑本事說話了,已經民不聊生,誰要社會地位榮譽之類的,能活著就不錯了。

隋唐統一大局,開科取士,對人才極為重視,唐朝強大,世界典範,朝廷不大需要賣官充當財政的需要,而且整個唐朝,詩風盛行,品性高雅。

淺談古代買官做官的合法性

安史之亂後,買官做官制度這事逐漸恢復了,當時唐朝已衰落,但買官所能得到的身份,只是扮演讀書人的角色。

宋朝,買官可以得到散官的職務,就是零散的職位,沒有實權,要想得到實權,還要經過嚴格的考核選拔程序,明清兩代基本上沿用,可以買官,但不給實權,如果要得到實權,有一套嚴格的程序選拔才又機會。

從秦國到清末,會發現只要國家有戰爭戰亂,國庫沒錢,買官這個制度就會死灰復燃,但是政策都相似,就是給你一個虛職,實權不會給你。

買官趨之若鶩

儘管如此,在民間只要有機會,對於買官這件事,很多人仍舊是趨之若鶩,原因有三個。

其一,買官可以得到社會榮譽社會地位,雖然沒有實權,虛職也比沒有強,就好比現在的慈善活動,慈善家總是更接近社會上層,古代也一樣,出錢出糧買官,等於更靠近官家,還有一些社會福利啥的可享受,對於普通民眾來說,這是個機會。

其二,古代的科舉難度很大,錄取率太低了,而且考試的流程太長,也不是每年都舉行,三年一考,會試殿試,而到了明朝,還有童試,考試的時間太漫長了,明朝可以直接通過花錢買個貢生,花錢買的貢生叫做納貢生,這個納貢生就相當於朝廷官員的預備梯隊,在等官做,有了空職後,才有機會去排位置。

其三,古代人才的上升渠道很有限,想要改善社會地位,只有科舉這條路,還要一路考,為了獲取更便捷的路,花錢買時間,也是很好的方法。

淺談古代買官做官的合法性

開放買官制度的好處

而事實上,朝廷開放買官制度,對朝廷也肯定有好處,最大最直接的好處是,開放買官制度,充盈國庫,而且這些買官的人,並不能得到實權,並不妨礙整個國家的秩序運轉,給出了百姓從出人頭地的機會,又拯救了中央財政,簡直是一舉二得。

從買官上位的官員,也有很多真才實幹的。科舉考試本身有很大的漏洞,而且有些人,才華高,但不會考試,被科舉限制,尤其是到了明清,被束縛,指定的八股取士,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通過買官,也豐富了人才的選拔出路。

關鍵是這些通過花錢買官而來的官員,來自不同的社會底層,他們特別渴望出人頭地,尋求往上爬的途徑,帶動了官場活力。

比較著名的是《雍正王朝》時期的李衛,電視劇《李衛當官》說的就是李衛不走尋常路,這是典型的沒有歷經科舉,沒有被八股文思想禁錮的活絡人才,腦洞很大,做事果決,實幹能力強,而非書呆子,一板一眼。

淺談古代買官做官的合法性

但後果同樣存在,花錢買官為了啥?當官為了發財,既然是花錢買的官,那肯定必須收回成本,這必然導致貪汙腐敗盛行,朝廷開這個口子,就應該已經意識到,花錢是為了掙錢,所以不給實權,這樣一來,算是達到一個均衡效果。

總體來看,花錢買官制度,有時代的需求,但凡是有輕重緩急,尤其是戰事當前,國家獲大利,解決困難,再回頭收拾小麻煩,這是一個成本合適的方法。

再者買官做官的人會貪汙受賄,難道哪些正常渠道,開科取士有正兒八經的官員,就不會貪汙受賄嗎?這是不可能的,而且真正導致朝廷腐敗盛行的真正有危害的正是哪些有實權的官員,所以比起危害度,這些買官做官的,只是小兒科,不足為患。

最後,一個國家也終究會意識到,要管理國家,什麼樣的人才都需要,有文采的固然好,但酷吏也不能少,文臣忠臣固然好,但小滑頭小心思的官員未必沒有用,所謂用人之道,用的人才重要,被用的人只看你怎麼用好。

我們今天在教育上,也有擇校之說,或者通過其他業餘的渠道,獲取高學歷,就是人才的多元化,看重的是真本事,實幹人才,才是一個國家真正的希望。

參考文獻,《中國的捐納制度與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