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披露數據顯示,全球有超過3.5億人罹患抑鬱症,近十年來患者增速約18%。根據估算,目前為止中國泛抑鬱人數逾9500萬。


截至2019年12月:

新浪微博「抑鬱」相關話題累計閱讀4.5億;

百度「抑鬱」相關貼吧累計發帖2700萬;

知乎「抑鬱」相關問題關注量82萬。

從百度搜索指數來看,以“抑鬱症”為核心關鍵詞的搜索內容主要為“抑鬱症的表現症狀”及“抑鬱症測試題”。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這些數據的背後 ,反映出的不僅是國民對抑鬱症關注度的提高,也存在患者疾病教育不充分,病恥感強,精神心理健康服務資源匱乏、地域分佈不均等問題。


為了更科學的向大家展現抑鬱症的全貌,呈現抑鬱症領域的發展變化,抑鬱研究所歷時2個月,參考57份期刊文獻及其它相關報告,完成了這份《2019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1.抑鬱症的現狀

抑鬱症及其臨床表現

根據《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抑鬱症是抑鬱障礙的一種典型狀況,符合抑鬱發作標準至少2周,有顯著情感、認知和自主神經功能改變並在發作期間症狀緩解。

主要臨床表現包括核心症狀及其他相關症狀,核心症狀主要為

心境低落、興趣喪失以及精力缺乏。抑鬱障礙患者在心境低落的基礎上常常伴有其他認知、生理以及行為症狀,如注意力不集中、失眠、反應遲鈍、行為活動減少及疲乏感。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全球預計超過3億人患抑鬱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於2017年發佈的《抑鬱症及其他常見精神障礙》(Depression and Other Common Mental Disorders)報告,目前世界範圍內預計有超過3億人飽受抑鬱症的困擾,全球平均發病率在4.4%左右。從地域、年齡、性別等維度看,報告還有以下發現:

1. 女性發病率高於男性。女性平均發病率為5.1%,高於男性的3.6%;

2. 發病率隨著年齡增長。55-74歲的男性抑鬱症患病率超過5.5%,55-74歲的女性抑鬱症患病率超過7.5%。60-64歲女性為高危人群,發病率接近8%;

3. 低收入國家/地區的發病率高於其他國家/地區。


2.關於抑鬱症患者

中國有超過9500萬抑鬱症患者


2019年,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黃悅勤教授等在《柳葉刀 · 精神病學》發表研究文章,對中國精神衛生調查(CMHS)的患病率數據進行了報告。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在中國,抑鬱症的終身患病率為6.9%,12個月患病率為3.6%。根據這個數據估算,到目前為止,中國有超過9500萬的抑鬱症患者。此外,報告中還從多個維度對患者群體進行了調查分析。

中國女性抑鬱症患者佔65%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女性患者佔據了總患者數的六成以上,除此之外,女性患者在通過身邊親友、病友社群、各種社交渠道上分享和主動尋求治療的意願也比男性患者高。

67%的抑鬱症患者超過35歲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35歲以上患者佔據了總患者比例的67%,但低齡患者通過搜索引擎等渠道對抑鬱症的瞭解意願正在高速增加,存在患者低齡化的趨勢和隱患。


陝甘閩地區重度抑鬱患者佔比最高

WHO公佈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全球抑鬱症患者中,有近一半生活在東南亞地區和西太平洋地區,包括印度和中國。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從患者人群的地域分佈看,不同地區的患者人數存在明顯差異。


一項針對中國成年人抑鬱症的調查研究數據顯示:

除內蒙、新疆等地無數據外,陝西、甘肅、福建等地區的重度抑鬱患者佔比最高,江蘇、上海等地重度抑鬱患者佔比相對較少。此外,該研究數據還顯示,四川地區患有抑鬱症的人群佔比較高,而山東、江蘇和黑龍江等地患有抑鬱症狀的人群佔比相對較低。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在23.8%

一項囊括了39項研究、從1997-2015年、包括32,694 的關於中國大學生群體研究表明,中國學生群體的抑鬱發病率在23.8%;


2019年7月24日,中國青年報在微博上發起針對大學生抑鬱症的調查在超過30萬的投票中超過兩成的大學生認為自己存在嚴重的抑鬱傾向。世界衛生組織也曾提出1/4的中國大學生承認有過抑鬱症狀;


抑鬱風險和受教育程度呈反比,美國一項從2005-2014的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最低的人群患臨床抑鬱症的比例最高,同時他們獲得治療的機會最少。


患者被確診時的感受

根據抑鬱研究所用戶調研問卷反饋,超過90%的患者在被確診時的感受集中在「釋然淡定」,「難以接受」和「積極面對」三類。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抑鬱症單次病程持續時長6-15個月

抑鬱發作的平均病程為16周,治療後痊癒平均需要時間20周,如果沒有得到系統性的有效治療,單次病程一般會持續

6-15個月


抑鬱症治療的平均月花銷

根據抑鬱研究所用戶調研問卷反饋,過半患者平均月花銷在500元以下。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中低收入國家人均精神衛生支出不足2美元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高收入國家和中低收入國家在國民人均精神衛生支出上差距顯著,分別為59美元低於2美元,中低收入國家在精神健康領域的人均經濟分配嚴重不足,導致大部分患者無法接觸到合適的治療資源,在治癒率和複發率上存在陷入惡性循環的風險。


研究已經證明,貧窮是抑鬱症等一大誘因,貧困使人抑鬱,抑鬱也使人貧困,二者交互作用,導致精神障礙與孤立。接受社會救濟的人群中,抑鬱症比例是總人口患病率的三倍。

3.抑鬱症的難治性與致死率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過半患者在疾病發生後2年內復發

根據《中國抑鬱障礙防治指南》,重度抑鬱障礙誤診率高達65.9%,總體複發率高達50%~85%,其中50%的患者在疾病發生後2年內復發。

精神疾病導致自殺人數佔總自殺數1/3

一項大於10年的前瞻隨訪研究顯示,抑鬱障礙的自殺率約為4.0%~10.6%。一項Meta分析資料分析也顯示,抑鬱障礙的終生自殺風險為6%。我國的自殺率22.2人/10萬,女性自殺多於男性,農村高於城市。

超過46%的自殺身亡者都患有精神疾病

超過46%的自殺身亡者死時都患有精神疾病,最常見的則是抑鬱症。未經治療的精神疾病是絕大多數自殺的原因。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4.抑鬱症的治療方法

抑鬱症目前主要以抗抑鬱藥物治療為主,輔以心理治療或是物理治療。由於近年抗抑鬱藥的發展,不同藥物間有相互作用問題,規範化的治療流程尤為重要。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藥物治療

藥物治療易於被患者接受,療程比心理治療短,不會引起電抽搐治療造成的恐懼不安。

抗抑鬱藥能有效解除抑鬱心境及伴隨的焦慮、緊張和軀體症狀,有效率約為60%~80%。常見的抗抑鬱藥物有氟西汀、帕羅西汀、氟伏沙明、西酞普蘭等。


心理治療

心理治療對於輕度抑鬱症患者可單獨使用,尤其適用於不願意或者不能採用藥物治療或電抽搐治療的患者。

常見治療方法有:

認知行為治療(CBT),人際心理治療(IPT),辯證行為療法(DBT),正念療法,精神動力學治療,人本主義治療,其他治療:運動、閱讀、藝術治療(包括繪畫、戲劇、音樂等)


物理治療

抑鬱障礙的治療主要依賴於藥物治療和心理治療,但大約20%的患者在長期追訪中顯示療效不佳。物理治療因其自身的特點,在臨床應用中越來越受到歡迎。

ECT(電抽搐療法)

傳統ECT以一定量電流通過患者頭部,導致全身抽搐,從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尤其適用於有拒食、自殺等緊急情況。


MECT(無抽搐電休克療法)

目前流行電休克療法實際為改良後的電抽搐治療,又稱無抽搐電休克治療。

TMS(經顱磁療法)

無痛、無創的綠色治療方法,通過低強度微量電流刺激大腦,改變患者大腦異常的腦電波,促使大腦分泌一系列與焦慮、抑鬱、失眠等疾病存在密切聯繫的神經遞質和激素來治療。


其他治療

人工智能(AI)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開發與應用,一項入選全球神經信息處理系統大會的醫療健康技術表明能夠有效識別抑鬱症症狀的嚴重程度。

這項研究

結合了語音識別、計算機視覺和自然語言處理技術通過表情和語言診斷一個人是否患了抑鬱症。在經過臨床驗證的病人健康問卷水平上,它的平均誤差僅有3.67分(相對誤差為15.3%)。

目前國內醫院引入治療方案,特別是AI類治療方案,需要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審批,國內的AI精神健康類暫時沒有產品獲得正式許可證,現階段屬於臨床科研合作,如北醫六院與望里科技的合作項目。

5.精神醫學服務市場分析


非公立精神醫院近五年成立數激增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2019年6月28日,《中國醫院院長》在企查查上以“精神醫院”為關鍵詞進行企業檢索,檢索結果顯示,共1546家企業註冊在精神醫院“衛生和社會工作”相關行業分類下。


當進一步從成立時間來梳理這1546家非公立精神醫院時,可以看到,2001年前,這類醫院的年成立數量全部在個位數以下。

2002年,成立數量首次突破個位數,成立註冊了13家;

2015年,年註冊量首次突破100家,當年註冊量為133家;

此後,開始逐年遞增,其中尤以2018年為最多,年新增註冊數量達到393家。截至2019年6月28日統計,年內註冊成立數為201。


除醫院外,國內也存在一些致力於抑鬱症防治及知識普及的公益組織,如北京尚善公益基金會,鬱金香志願者陽光會,渡過平臺等。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中低收入國家精神科醫生嚴重不足

平均而言,全世界每10萬人擁有不到1位精神衛生工作者。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國家,比例遠遠低於每10萬人1位;而在高收入國家,每2000人就擁有1位精神科醫生

中國需要在全國範圍內擴大精神衛生領域投入

2014年,中國約有2.3萬名精神科醫生——每10萬人中有1.7名,而俄羅斯和美國每10萬人中分別有11到12名精神科醫生。

精神衛生服務機構/人員增速遠不及患者增速

目前中國平均每百萬人口僅有2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務,這個數字還包括了不能做醫學診斷,也沒有處方權的心理諮詢師,相比較,美國平均

每百萬人口有1000人能提供心理健康服務,是中國的50倍。


根據最新公開的數據,我國精神衛生專業機構數量1650家,精神科醫生今年剛剛增加到4萬名,但國內仍然存在80%的綜合醫院沒有精神科,同時抑鬱症患者門診量卻每年至少增長20%

6.抑鬱症相關政策


2013年5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精神衛生法》正式實施,把“預防”確立為精神衛生工作的主要方針。其中明確規定:

政府、單位、家庭等都有“開展維護和增進公民心理健康、預防和治療精神障礙、促進精神障礙患者康復活動”的義務和責任。


2016年出臺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與《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

“要在2030年,常見精神障礙防治和心理行為問題識別干預水平顯著提高。”同期國際上已經把“人人享有精神健康”納入2030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2019年中國抑鬱症領域白皮書


國內部分醫院新政策

湘雅二院:對精神科的特殊政策支持

對精神科給予特殊政策支持——沒有創收比,藥佔比,醫生收入不直接與科室收入掛鉤,而是和週轉率,服務量有關,工資待遇處於中間檔位。下一步計劃將精神科醫生的收入績效與疾病難度係數相關聯——真正幫助醫院實現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分級診療。

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建設精神人文關懷的“陽光醫院”

針對華西各科室住院病人進行篩查測評(不強迫,主動),研究編制了華西心情指數,並實現針對不同程度患者實現分級管理。目前陽光醫院已完全融入華西醫院HIS評估體系,並繼疼痛第五大生命指數後,成為華西患者第六大生命體徵


7.發展趨勢

精神心理科的聯絡會診與轉診

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第六醫院院長陸林表示:理想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應該是綜合醫院中設有精神心理科,並能與其他科室進行聯絡會診,可針對有焦慮,抑鬱,或軀體疾病伴隨抑鬱焦慮等問題的患者進行治療,更嚴重的精神障礙患者上轉到精神專科醫院。


理想的精神衛生服務體系:迴歸大醫學概念

社區、基層配備受過一定訓練,能夠識別常見心理問題的醫生,各三級醫院醫生則需要有一定的精神衛生知識,可初步幫助解決患者的焦慮,抑鬱,失眠等問題;專科醫院主要注重頑固,重症精神疾病患者。真正大型的精神專科醫院將越來越少,更多的是迴歸到大醫學概念,例如在綜合醫院設立精神科,進入社區或二級康復醫院。


建立完備的精神健康社區管理體系

在未來的綜合性治療方案中,應當建立完備的精神健康社區管理體系,比如歐美髮達國家和地區的個案管理系統,在社區中,每一個有精神問題的患者都可以得到個性化的管理和支持方案,根據每一個患者和家屬的需求制定治療、護理、康復計劃,並在實際運作過程中不斷調整。


以上內容轉載自:抑鬱研究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