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2020年的春節註定是一個不平凡的年,新冠疫情將我們學生的假期順延到了5月份,“停工不停課”讓不少家庭的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了不少“剪不斷理還亂”的“江湖恩怨”......究其原因,不外乎:如今的孩子獲取知識的渠道很多,也很便利,社會和家長對這方面也很重視。然而,很多孩子卻不知道什麼是應有的規矩,孩子瞭解規矩的渠道就不那麼多,也不那麼便利,社會和家長也未必很在意。但也有家長很重視,但又不知道應該如何來教育孩子樹立規矩。如今,我們已經充分地意識到,知識和規矩的失衡,是孩子成長過程的大問題,事關孩子的前途和命運。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弟子規》的智慧人生,希望大家能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引導孩子健康成長!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弟子規》又叫《訓蒙文》(訓者,教訓也;蒙者,啟蒙也。)作者為清朝教育家李毓秀,《弟子規》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繼承和發展。《弟子規》全書以《論語·學而》“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總綱展開的,全部內容也正是分為孝、悌、謹、信、愛眾、親仁這幾個部分。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這八句的意思:孩子,我們在家要孝順父母,出門要敬愛兄長,說話要恭敬、謹慎、誠信、要博愛大眾,親近仁義的學說,親近有道德的人。這樣去努力實踐,假如你還覺得有多餘的體力、有多餘的能力、有多餘的時間,那麼再去讀其他的書,再去講求其他的學問。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這個學文,泛指一切學問。中國的傳統把做人的大原則和大規矩,放在第一位,要求孩子首先樹立一個觀念:要做一個有原則的人,一個符合基本的道德規範和準則的人。這個是最重要的。有的人,也許沒有讀過書,也許不識字,但是,這不妨礙他(她)成為一個真正的人。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中國曆來是把基本的道德規範準則放在知識之前,這是第一位的。只有當一個人在道德規範準則方面有了一定的基礎,他的知識才越多越好。否則,一個壞人知識越多,他的危害性就越大。然而,我們今天實際上把孩子的學習知識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而忽略了孩子為人處世的規範和準則。忽略的正是我們常說的“智慧”。這一點,是非常不妥當的,今天我們在教育孩子過程中頻繁出現讓人擔憂、惋惜的局面,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把次序顛倒了。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入則孝”除了作為孩子對自己父母長輩的一種敬愛,一種感恩,一種行為準則以外,它還有哪些教育功能,還能培養孩子們哪些社會規範、帶給我們那些智慧啟發呢?

“孝”的結構是“上老下子”, 意思是強調血緣延續的重要性。每個人不管你壽命多長,都只不過是人類生命長河中的一個極其渺小的環節,明天的長輩是昨天的小輩,今天的小輩就是將來的長輩。小輩不孝敬長輩,你又怎麼能夠指望當你成為長輩以後,你的小輩會孝順你呢?這就是“孝”要傳達的一個意思。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教育的“教”字,是“左孝右文”。左邊是個“孝”, 右邊是個“反文”, 中國傳統的講法叫“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麼?從孝開始。以孝為根本,通過孝,培育孩子對血緣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同時,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樹立了對傳統的尊重。古人基本都知道自己父親的名字、爺爺的名字、曾祖父的名字、高祖父的名字。現在有多少人知道自己曾祖父叫什麼?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四次重複“父母”兩個字。字面意思根本不用解釋:父母在叫你的時候,你要趕緊答應,不可遲緩不答;父母有事情命令你,要叫你去做,你要馬上去做,不要懶惰拖沓;父母在教育(教訓)你的時候,你要恭恭敬敬地聆聽;父母在責備你的時候(這個“父母責”在古文裡面,還有揍的意思,不僅是說你兩句,還可能要揍你一頓), 你也要順從地接受。父母呼、父母命、父母教、父母責,是所有人的生命當中都會出現的事情,《弟子規》的要求看起來很簡單,一點都不高,但是我們不妨捫心自問,我們做父母的先行做到了嗎?我們的孩子是否也在效仿我們大人呢?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父母命,行勿懶”, 我們的父母教育、教訓我們的時候,有幾個心裡沒有牴觸情緒的?一般都認為:我自己的事,爸媽管那麼多幹嗎?你煩不煩啊?時代不同了,你們過時了。經常有這個心態。我從小就經常這麼做,跟我爸爸頂牛,跟我媽媽頂牛,現在不頂了,但是現在爸爸媽媽也沒有力氣來教訓我了。到這個時候你會很後悔:你小時候跟父母頂牛,到今天你不想頂了,突然發現父母老了,連教訓你的力氣都沒有了。像“父母責”, 古時候責比教要重,責往往是責備、責打。我們小時候挨幾下打,挨父母說幾句重話也就算了。可是今天的孩子,誰還捨得打?所以我們可以想想,這四個“父母”句,我們都做到沒有?我們如何來感恩?如何來報恩?“恩重如山”四個字,普天下絕大多數的父母是當得起的。這也是一個家庭的家風文化的雛形。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大家也許都聽說過臥冰求鯉的故事,故事主人公是晉朝的王祥。王祥是公元185年生人,公元269年去世,琅珊臨沂人(今山東臨沂北), 西晉的大臣,這個人曾經隱居深山二十多年。後來從溫縣令一路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祥早年喪母,他的繼母朱氏對他並不慈愛,經常在王祥的父親面前進讒言,挑撥,說這個兒子不好,不孝順。所以王祥從小連父愛都沒有。但是父母患病的時候,王祥依然衣不解帶地伺候,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王祥都拼命滿足她。有一年冬天,河水都已經結了厚厚的冰,而繼母依然想吃鯉魚,王祥沒有辦法,只好赤身臥在冰上祈禱,突然,冰裂開了,跳出兩尾鯉魚。對於對自己並不慈愛的繼母,王祥尚且如此努力地滿足她的需要,由此可以看出,在中國傳統當中,孝是無條件的。孝不是交易,不是交換。現在我們很多人認為,孝是相互的,爸爸媽媽對我好,我要孝敬他。那另外一個意思是,爸爸媽媽如果因為某些主觀原因,或者某種客觀限制,對你稍微差一點,你就不孝順父母啦?這在傳統當中是絕不允許的,傳統認為,孝是人之所以是人的根本。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孝順父母,尊敬長輩,這是從小就應該讓孩子懂得的基本道理,但是在當代社會,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時,為予了能讓孩子聽話,常常採取“物質獎勵”的教育方法,比如孩子在家裡給自己洗一雙襪子,五毛錢;如果給媽媽洗雙襪子,五塊錢。這個做法美其名曰“從小培養孩子的勞動習慣”。我原來認為這個做法是對的,但是現在覺得有巨大的副作用。因為這是在培養動物的條件反射,而不是在培養人的孝心。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有一個朋友,在網上寫了一篇文章,說有一個星期天他到公園去玩,看見一個三四歲的小孩在草地上又爬又鬧玩得很開心,年輕的母親跟孩子說:時間到了,寶貝,我們應該回家了。但是這個孩子就是不肯回去。這時候這個媽媽就從口袋裡掏出一塊巧克力,對著孩子晃了一下,孩子的眼睛就盯住媽媽手上的這塊巧克力,慢慢地站了起來。

媽媽問:“寶貝,想不想吃巧克力?”

孩子說:“想。”

媽媽:“想吃就得跟我回家去吃。”

然後就看見這個孩子乖乖地、小動物一樣跟媽媽回家吃巧克力了。這位朋友觀察得非常細緻,他看完了以後,發了一通議論。他說,這位母親用巧克力可以讓孩子服服帖帖地跟自己回家,而母親的呼喚孩子卻充耳不聞,在這個三四歲孩子眼裡,巧克力比他媽媽還重要。媽媽在孩子這麼小的時候,已經在他的心田裡種上了功利的種子。隨著年齡越來越大,孩子的慾望也會逐漸地增長,長大以後,這孩子很可能就為了功利,而不要道義,這是不正常的。最後,當父母沒有能力滿足兒女日漸增長的慾望的時候,兒女就很可能會把父母丟棄在一邊,種種的人間悲劇就是從這種教育失誤引發的。

跟錢文忠品讀《弟子規》學智慧教育ı做一位合格父母(一)

【今天的智慧總結】:做人的大原則和大規矩是“智慧”之始也,“教者,孝之文也”。教育教什麼?從孝開始。以孝為根本,通過孝,培育孩子對血緣的尊重,培育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長輩,同時,也就在孩子心中牢牢樹立了對傳統的尊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