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禄山能攻下长安,是他战斗力很强?并不是,李隆基作死才是主因

安禄山所率领的叛军,纸面实力在当时的唐军中并不是拔尖的,他之所以能攻下长安、逼得李隆基仓皇而逃,主要是由于唐朝军力分布外实内虚,以及朝廷内部倾轧、自废武功所致。

安禄山能攻下长安,是他战斗力很强?并不是,李隆基作死才是主因

开元末年,唐朝各节度使的兵力及职责

唐玄宗的开元年间,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顶峰,对外族的压制也达到了新的水准,李隆基在陆地边境各方位设置了十大节度使负责对外征战:

安西节度使镇西域,兵二万四千。

北庭节度防制突骑施、坚昆,兵二万。

河西节度断隔吐蕃、突厥,兵七万三千。

朔方节度捍御突厥,兵六万四千七百。

河东节度与朔方掎角以御突厥,兵五万五千。

范阳节度临制奚、契丹,兵九万一千四百。

平卢节度镇抚室韦、靺鞨,兵三万七千五百。

陇右节度备御吐蕃,兵七万五千。

剑南节度西抗吐蕃,兵三万九百。

岭南五府经略绥静夷、獠,兵一万五千四百。

与初唐农战结合的府兵不一样,这十大节度使麾下的49万镇兵是职业军人,他们的日常: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准备打仗的路上,再加上强大生产力与技术、军事理念的支撑,镇兵可称得上百战精兵。

而身兼平卢、范阳、河东三大节度使的安禄山,名义上就有18.39万军人的指挥权,占据唐朝镇兵的37.5%,那他是不是最能打的军事力量?并不是。

安禄山能攻下长安,是他战斗力很强?并不是,李隆基作死才是主因

安禄山的战斗力并不咋地

要比较各大节度使的实力,首先可用其所应对的敌人为参考。

当时唐王朝的头号强敌,当属吐蕃。由于地理优势及其自身实力的原因,即使在大杀四方的唐太宗李世民时期,对于这一对手,唐王朝也未能像对突厥、高句丽那样穷追猛打,只是在教训一通后采取了和亲政策;而吐蕃因此进一步获得了更先进的技术,其后两百多年间一直是唐朝的最强劲敌人。甚至可以这样说,吐蕃是在蒙古出现前,古代中原王朝的最强对手。(安史之乱后吐蕃甚至攻进了长安城)

而突厥则是隋唐以来的老牌游牧民族,东突厥虽在李世民时期被灭国,但在武则天在位时再度复活,一度让中原头疼不已;而西突厥虽向中原称臣,但也时常蠢蠢欲动。对于这一老对手,李隆基也投入了较大兵力。

安禄山能攻下长安,是他战斗力很强?并不是,李隆基作死才是主因

大家比较熟悉的契丹,在当时只是落后、分散的部落联盟,一直被唐朝分化管理,大量部落首领被赐姓依附中原(比如我们熟悉的名将李光弼家族),同时还与朝廷保持着和亲关系,整体上比较稳定,平卢、范阳两大节度使的职责,更多的是对东北各个少数民族保持压制,并维持和平的关系。

这是理论的分析,我们再看看具体表现。

公元745年,面对长期和平的边境状态,安禄山很不爽:不打仗怎么让我邀功?于是他主动出兵袭扰奚、契丹;对方被激怒之下,杀掉唐朝和亲的公主反叛,东北边境再度面临战火威胁;

但由于长期的臣属关系,奚、契丹对唐朝还是有些期待的,安禄山利用他们的这一心理,屡次以聚会为名邀请部落酋长赴宴,把他们灌醉后杀死,动辄数千人,并以此向朝廷邀功;李隆基对此信以为真,对安禄山愈发信任。

那么安禄山和契丹正面硬刚的水平咋样?公元751年,安禄山率军六万讨伐契丹,结果被奚和契丹夹击,唐军死伤殆尽;安禄山本人马鞍中箭,披头散发的带着二十多人落荒而逃。

第二年三月,安禄山带领各民族将士二十万出征,意图找契丹报仇雪耻。后来因为朔方副节度使李献忠(突厥人阿布思)被安禄山逼迫反叛,这次出征不了了之。

可见,安禄山的正正经经打仗的战果确实不堪一提。我们看看其他节度使的表现:公元746年,王忠嗣为河西、陇右节度使,兼知朔方、河东节度事,打的吐蕃苦不堪言:

与吐蕃战于青海、积石,皆大捷。又讨吐谷浑于墨离军,虏其全部而归。

王忠嗣被逼离位后,他提拔起来的哥舒翰、李光弼等人也均为一代名将;此外,在安西都护府与中亚人、阿拉伯人掰手腕的高仙芝、封常清等人的打仗能力也非安禄山可比。

安禄山能攻下长安,是他战斗力很强?并不是,李隆基作死才是主因

安禄山是靠什么上位的?拍马屁、搞人际关系。

他是个重三百斤的大胖子,看起来憨态可掬、令人毫无戒心,但实际上可并不憨厚。他在朝廷安排了眼线,随时打听掌控动向,事无巨细尽在掌握;同时,他投李隆基所好,每年按时已向朝廷进献俘虏、杂畜、奇禽、异兽、珍玩等,号称“不绝于路,郡县疲于递运。”对于朝廷大员,如李林甫等人,他也打点的极为周到,使李隆基身边充斥着对安禄山的赞誉之辞。

安禄山能攻下长安,是他战斗力很强?并不是,李隆基作死才是主因

那么,为什么安禄山起兵之后,能顺利的逼近长安?因为唐朝内部几乎没有像样的军队

唐玄宗时期,初唐的府兵制已逐渐没落:

自募置彍骑,府兵日益堕坏,死及逃亡者府兵入宿卫者……其后本卫多以假人,役使如奴隶,长安人羞之,至以相诟病。其戍边者,又多为边将苦使,利其死而没其财。由是应为府兵者皆逃匿,至是无兵可交。

初唐时让人引以为傲的入宫宿卫(即飞骑、彍骑),已经变成了让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苦差。李世民时期,从军是令人自豪的事情,良家子弟才能有资格入伍;而到此时已堕落成让人羞耻的职业。府兵的基层干部:折冲、果毅,由于失去了朝廷的重视,压根没有升迁的机会,有水平的人才根本不屑担任;而朝廷所重视的彍骑,在天宝年间(李隆基后期)也变了味,应募者都是市井负贩、无赖子弟,几乎没有经过训练。更严重的是,民间的尚武之风也受到了遏制:

时承平日久,议者多谓中国兵可销,于是民间挟兵器者有禁;子弟为武官,父兄摈不齿。猛将精兵,皆聚于西北边,中国无武备矣。

而安禄山多次入朝拜见李隆基,对内地的武备情况一清二楚:

禄山既兼领三镇,赏刑己出,日益骄恣……又见武备堕驰,有轻中国之心。

公元755年,安禄山用32名少数民族将领替换汉将后不久,举着清除祸国殃民杨国忠的旗号造反。自唐朝建立后,中原地区已经有100多年、好几代人没有经历过战争,府兵又不复存在,叛军如摧枯拉朽般南下,很快威胁到唐王朝的统治中心。

安禄山能攻下长安,是他战斗力很强?并不是,李隆基作死才是主因

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一度占据上风

得知安禄山谋反,李隆基一边征调其他镇兵,一边在关中征募人手。十二月,前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率领飞骑、彍骑及新招募的士兵共五万人出发往东,李隆基派太监边令诚监军,大军陕设防。

而在武牢,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率领数万从未经过训练的新兵抵抗叛军,被对方铁骑打的连续五次落败,不得已率残部撤退到陕城和高仙芝回合。这俩老同事合计,鉴于手下的兵员跟敌人差的太远,无法像在安西时那样撒欢野战,决定西撤扼守潼关,这一决定很快收到效果:

至潼关,修完守备,贼至,不得入而去。

然而好景不长,监军边令诚多次想指挥高仙芝,被后者果断拒绝,于是他向李隆基参上一本,声称高、封二人作战不力,而且盗减军士粮食。李隆基大怒,不问青红皂白派人去前线,把高仙芝、封常清二人在军中诛杀,引起了军人的愤怒:

时士卒在前,皆大呼称枉,其声振地

其后,正在长安养病的河西、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被李隆基任命为兵马副元帅,统领各军对付安禄山。哥舒翰以病推辞,李隆基不答应;他只得率领各路兵马以及高仙芝的旧部,一共号称二十万扼守潼关。哥舒翰病重,只得把事务委托给副将;副将们来自不同山头互相不服气,于是军队管理懈怠,豪无斗志。

安禄山能攻下长安,是他战斗力很强?并不是,李隆基作死才是主因

而在北边,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李光弼等人表现上佳:

子仪使左兵马使李光弼、右兵马使高浚、左武锋使仆固怀恩、右武锋使浑释之等逆击,大破之,坑其骑七千。

同时,颜杲卿等人也在安禄山的背后挖墙脚:

河北诸郡响应,凡十七郡皆归朝廷,兵合二十馀万;其附禄山者,惟范阳、卢龙、密云、渔阳、汲、鄴六郡而已。

其后,郭子仪、李光弼多次重创叛军,嘉山一战,包括安禄山的精锐曳落河在内的五万叛军被击败,被斩首四万人,主帅史思明差点被生擒。经此一战后,河北被叛军占领的各郡纷纷杀掉安禄山的守将投降朝廷,通往安禄山老巢渔阳的通道也被掐断,叛军人心涣散。

后方不稳、西进无望,占领了洛阳的安禄山心急如焚,他甚至寻思撤离洛阳、返回老巢范阳。然而,还没等他落实,李隆基给他献上了神助攻。

安禄山能攻下长安,是他战斗力很强?并不是,李隆基作死才是主因

李隆基改变了战局,不过是有利于叛军的方向

杨国忠与哥舒翰关系向来不佳,此时眼见对方手握重兵待在潼关按兵不进,很有可能是要对自己不利,因此他极力撺掇李隆基命令哥舒翰主动出击。

巧的是,这时有人向朝廷汇报,安禄山在潼关外的部将崔乾祐手下兵不满四千,朝廷可以趁机出击,李隆基信以为真,催促哥舒翰出征。

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将,哥舒翰对此命令不以为然:首先,安禄山处心积虑反叛,不可能犯这种错误,一定是诱敌之计,不能轻易上当;

其二,叛军希望速战速决,而朝廷则可以据险坚守,等待对方出现内乱后择机出击;

其三,目前的兵员素质低下,最好等各路边兵集合。

同时,郭子仪、李光弼也上言:

请引兵北取范阻,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潼关大军,帷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

而杨国忠却一直劝李隆基强令哥舒翰出关。前来下令的使者络绎不绝,哥舒翰被逼无奈,仰天痛哭后领兵出关。

安禄山能攻下长安,是他战斗力很强?并不是,李隆基作死才是主因

接下来的结果我们都知道:哥舒翰的乌合之众落败,几乎全军覆没;安禄山大军进入潼关,李隆基落荒而逃进入蜀地。原本可能短短一两年就能结束的安史之乱,硬生生被拉长为七八年。

安史之乱的发生,是唐王朝政治腐败的产物;而李隆基应对叛乱失败,也是由于政治腐败,宦官、权臣专政,一线将领得不到信任,最终兵败如山倒。而后来唐军成功平定这次动乱,正是以李隆基退居二线、将领获得指挥权为前提。

以宫廷政变发家的李隆基,最终败在玩弄权术上,也算是自作自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