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壁革命遗址遗迹(4)卫西工委旧址

鹤壁革命遗址遗迹(4)卫西工委旧址

卫西工委是抗战进入到困难阶段时,在卫河以西敌占区建立起来的县级地下党组织。卫西是包括平汉线以东,卫河以西的浚县,汤阴,淇县,汲县约4000平方公里的区域。在敌后抗日战争中,卫西工委发展党的组织、壮大党的力量,广泛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争取各种武装起义、加强抗日武装力量,为豫北地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卫西工委旧址位于浚县屯子镇政府西北8公里裴庄村。包括卫西工委旧址、常仙甫故居、天门会聚集点、地下交通站、抗战时期地道等。其中常仙甫故居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鹤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卫西工委旧址是一处集“纪念缅怀、集中教育、传承红色基因”于一体的红色教育基地。

鹤壁革命遗址遗迹(4)卫西工委旧址

卫西工委旧址位于基地正西。门口有一口井,是当年常仙甫烈士用井水熬粥救济受灾的贫苦乡亲的地方,所以称这口井为“爱民井”。在卫西工委旧址内有邓小平休息室和卫西工委会议室。以展板加实物的方式详细介绍了卫西工委成立的时代背景、组织机构变迁、主要任务及贡献。院内有地道与村庄其他地方相通。

基地北边的院落为常仙甫故居,集中展示常仙甫生平事迹、讲习所、天门精英事迹及地下交通线。常仙甫故居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鹤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步入常仙甫故居大门,迎面就能看到红色底座上安放的常仙甫烈士的汉白玉半身雕像及雕像后的青石浮雕。东侧的跨院是讲习所,这里主要以图版的形式讲述了抗日战争爆发,七七事变以后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及浚县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斗争历史,这里共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军国主义铁蹄下的浚县、奋起自卫的浚县人民、党在浚县的主要活动等。常仙甫事迹展室和常仙甫故居位于雕像西侧,室内陈列着常仙甫烈士生前的生活用品和斗争武器,用实物和文字展示了常仙甫短暂的58年生活和战斗的历程。西院墙前竖立着15通题词纪念碑,这些碑文是在纪念常仙甫烈士牺牲50周年之际,常仙甫生前战友、原卫西工委老领导以及各级领导的题词。


鹤壁革命遗址遗迹(4)卫西工委旧址

在常仙甫事迹展室前的一座房子,自东向西依次是:放映室、天门会聚集点、地下交通站。放映室主要播放根据天门会故事改编的四集电视剧《天门精英》。天门会展室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展示了天门会的兴起、天门会的领导、党对天门会的争取、天门会起义等天门会主要事迹,并以实物展示了天门会斗争的主要武器。地下交通站主要展示的是抗战时期我党开辟的从冀鲁豫到太行山的地下交通线, 1942年到1945年间,通过这条交通线往返安全护送2000多人,其中有革命干部,包括邓小平同志在内的高级领导干部,以及吕正操,黄敬等军政人员,还为根据地护送过许多军需,民用物资,地下交通线在抗日斗争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鹤壁革命遗址遗迹(4)卫西工委旧址

裴庄的地道主要是为了过往地下交通线的同志藏身所用,这条地道连接了卫西工委院子,连接村内其他重要地点,还能通到村外。它有气孔,灯龛,地下会议室,休息点以及哨卡,出口有的在牲口棚,有的在灶台下,有的在寨墙外,有的还在井筒中,由于过去70多年,地道多处已坍塌,经过清理,现在已有200多米能够参观。

卫西工委旧址于2018年6月经过整修,重新对外开放,为浚县人民增添了一处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为鹤壁市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基地、浚县党员干部红色教育基地,已成为浚县党员干部群众接受革命历史教育,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的红色教育基地。

来源:鹤壁党史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