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豬腹瀉的病因分析及防治。養豬的趕緊收藏。

仔豬腹瀉是導致豬的體質下降,免疫功能減退和抗病能力降低的一種普遍存在的多因素疾病。此病發病率較高,死亡率也較高,對養豬行業造成較大的經濟損失。本文主要論述了仔豬腹瀉發生的原因以及對其病的綜合防治。

仔豬腹瀉以10日齡以下仔豬發病率和死亡率最高。仔豬腹瀉是影響仔豬體質生長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引起仔豬死亡的重要原因。主要由病原微生物、寄生蟲感染、飼養管理不當、大環境因素、溫度及溼度等因素都能引起仔豬腹瀉病的發生,若不及時採取相應防治措施,會嚴重影響豬隻的成活率、飼料斤成本。給豬場帶來極大的負擔及損失。但是通過免疫預防、藥物治療、加強改善飼養管理等綜合措施,可有效降低該類疾病的發生。

1.病因

仔豬因腸道內還未建立起很穩定的微生態環境,仔豬自身抵抗力較低,對外界刺激過於敏感,容易受到各種病原微生物及各種應激因素的影響,在實際生產中中, 仔豬腹瀉往往是由多種種因素相互作用產生,隨著大環境的變化、飼養員管理等因素,也使腹瀉的原因更加複雜。分如下三種因素。

1.1 病毒性腹瀉

1.1.1 傳染性胃腸炎:

該病由傳染性胃腸炎病毒引氣的一種接觸性腸道傳染病,主要特徵為2周齡以下仔豬嘔吐、腹瀉、脫水和高死亡率。其他日齡豬隻也易感染,但5周齡以上豬隻四昂率低,多發於寒冷季節,每年1-2月至次年4月為發病高峰期,傳播迅速,3-4天內便可爆發且流行。造成豬場極大損失。

仔豬腹瀉的病因分析及防治。養豬的趕緊收藏。


1.1.2 豬流行性腹瀉

該腹瀉是由豬流行性腹瀉病毒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性疾病,與傳染性胃腸炎較為相似,病豬為主要傳染源,病毒存在於腸絨毛上皮細胞和腸繫膜淋巴結,隨糞便排出後汙染環境、飼料、飲水、交通工具等而傳染,可造成5-8周齡仔豬的斷奶期頑固性腹瀉。保育及育肥豬隻發病率也較高,多發於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主要感染途徑為消化道。

仔豬腹瀉的病因分析及防治。養豬的趕緊收藏。


1.1.3 豬輪狀病毒病

該病是由輪狀病毒英氣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厭食、嘔吐、下痢為主要特徵。糞便呈黃色、灰色或黑色。為水樣或糊狀。主要存在於帶毒豬消化道,隨糞便排出後汙染飼料、飲水等,由於病毒對外界環境有很強的抵抗力,使輪狀病毒反覆循環感染,本病多發於冬季及早春,多為8周齡以下仔豬,日齡越小仔豬發病率越高,一般50%-80%,死亡率一般為10%以內。

仔豬腹瀉的病因分析及防治。養豬的趕緊收藏。

1.2 細菌性腹瀉

1.2.1 仔豬黃痢、白痢:

二者都是由大腸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傳染病,一般仔豬出生3-10天為黃痢,出生10天以上的稱為白痢,也可通過仔豬排出的糞便顏色來判定。仔豬黃痢的主要特徵為排水樣糞便,呈黃色或灰黃色,仔豬吃乳減少或不吃,體型明顯消瘦。白痢主要特徵為排乳白色、灰白色糞便,仔豬精神不正,脫水嚴重,有時會出現吐奶現象,如不及時治療,反覆發作極易導致豬隻死亡或成為僵豬。

仔豬腹瀉的病因分析及防治。養豬的趕緊收藏。

1.2.2 紅痢:

紅痢由梭菌性腸炎引起急性傳染病,主要發生在3日齡以內仔豬,主要特徵為排出淺紅或紅褐色稀糞,有時會混合壞死組織碎片和氣泡。發病快,病程短,死亡率極高。

仔豬腹瀉的病因分析及防治。養豬的趕緊收藏。

1.2.3 增生性腸炎:

增生性腸炎又叫回腸炎,是由一種被稱為細胞內羅松菌引起的一種常見綜合症,主要發生於6-9月齡的育肥豬,臨床上一般分為急性型、慢性型、亞臨床型。

急性型一般較為少見,主要特徵為血色水樣下痢,病程較長的排瀝青樣黑色糞便或血樣糞便,並突然死亡。

慢性型臨床上較為常見,主要變現為食慾不振,精神狀態不佳,間隙性下痢,糞便變稀呈深色糊樣或水樣,病豬採食量下降,體形消瘦,如果沒有繼發感染,會在4-6周康復。

亞臨床型有病原體存在,卻無明顯症狀,偶有輕微下痢,往往被人們所忽視。易導致生長速度緩慢,增加上市天數,也會影響飼料利用率增加斤成本。

1.3環境營養因素

1.3.1 斷奶仔豬應激性腹瀉:

斷奶仔豬應激性腹瀉主要由於應激反映致使機體抵抗力下降,加上斷奶仔豬消化功能不健全,消化酶活性降低,胃酸分泌少,消化功能紊亂,導致大腸桿菌乘機繁殖併產生毒素,刺激腸細胞,致使腸細胞分泌亢進,腸蠕動增強,產生腹瀉。若不及時治療,常常會引起水腫病的發生,治療比較棘手,應以預防為主。

1.3.2營養因素引起的仔豬腹瀉:

母豬乳汁是仔豬的主要營養來源,母豬過肥或臨產前飼料中蛋白質含量過高,使乳脂或乳蛋白含量過高,導致仔豬消化不良。初產或老齡母豬泌乳量少無法滿足仔豬營養的需要,也會導致仔豬免疫力低,消化不良,發生腹瀉。斷奶後期母豬乳汁質量下降,會導致仔豬消化吸收不適應,引發腹瀉。

飼料中粗纖維含量過高,會導致仔豬吸收營養物質能力下降,飼料中加入過量的鈣和氯,或微量元素中鐵含量過高,均會引起腹瀉;仔豬缺乏維生素、礦物質或其他必需的營養物質(如微量元素鋅、硒、鐵、銅),導致抵抗力降低而出現下痢;

1.3.3 大環境因素:

初生仔豬的免疫機能和調節體溫機能還未健全,所以仔豬對外界的環境溫度、溼度極為敏感,溫度過低或溼度過大都會造成仔豬腹瀉。

母豬上產房前,棚舍清洗不乾淨,消毒不徹底,導致仔豬出生後因環境原因腹瀉,棚舍衛生清理不乾淨,糞便打掃不及時也會導致仔豬球蟲病,引起腹瀉。

2.綜合防治

2.1針對哺乳母豬腹瀉的防控

2.1.1仔豬出生後是否發生腹瀉,與母豬的健康狀況十分相關,通過分析,仔豬出生後發生腹瀉疾病及其他的疾病,病原的60%來自母豬,40%來自外界環境,因此,母豬產前與產後的預防顯得非常重要。通過保健預防,淨化母豬體內攜帶的各種病原體,提高其非特異性免疫力,使其產下的仔豬健全。

2.1.2加強母豬的保健預防。如:利高+阿莫西林+多維+生乳顆粒。產前產後各一週,同時對分娩後的母豬進行益母草、王不留行、路路通的飼餵。對哺乳母豬要給予全價優質的飼料,保證其營養的全面、均衡、營養,可使仔豬獲得充足而富有營養的乳汁。如果母豬的乳汁過濃,乳汁內脂肪與蛋白質含量過高,仔豬吃乳後消化不良,可引發仔豬腹瀉。母豬的乳汁稀薄,營養不全,缺乏維生素與礦物質,也可引發仔豬發生黃百痢。

2.1.3母豬進產房前,產房、產床要清掃乾淨,徹底消毒,並保持同分乾燥、清潔衛生、溫度適宜、冬暖夏涼。產子舍內要保持無吸血昆蟲、無鼠害、無寄生蟲卵。母豬進產房之前要用32℃溫水清洗全身,然後用1:1000衛可等消毒藥帶豬消毒後在進入產房待產。以避免母豬將病原帶入產房,汙染環境。

2.1.4母豬產子後,產床要立即清掃消毒,母豬的乳房與乳頭要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擦洗乾淨,然後才能固定乳頭讓母豬吃初乳,嚴防病原從口而入。母豬分娩當天,讓母豬每頭飲1:100的10%聚維酮碘1L,充分清理母豬腸道內的病毒與細菌。

2.1.5強化母豬的免疫接種工作,母豬在產前24天進行跟胎後海穴免疫TP二聯活疫苗,產前19天進行K88/K99的免疫接種。頭胎母豬在產前54天增加一次TP二聯的免疫接種。

2.1.6母豬病料的反飼(非常關鍵存在風險):將剛發病的小豬小腸及內容物取出,用攪碎機攪碎組織,並用1:4的生理鹽水稀釋,同時加入1%的脫脂奶粉,在母豬喂料時進行反飼(從取病料到反飼時,儘量控制在兩小時內完成)。每頭母豬50ml,確保準確到位,病料只可以反飼產前15天以上母豬。病料允許的情況可對母豬進行2-3次的反飼。由於病料中存在其他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反飼過後要對母豬進行觀察,並在飼料中適當加一些藥物進行保健,如添加一些泰農和電解多維。

2.1.7母豬腹瀉可通過四季腸痢舒2支+魚腥草2支+400萬青黴素2支注射後海穴進行治療。

2.2針對哺乳仔豬腹瀉的防控

2.2.1仔豬出生後要用乾淨的消毒紗布或者毛巾將其全身擦洗乾淨,放入保溫箱中待20分鐘左右,為其儘快適應自然環境,然後再固定乳頭吃初乳。仔豬斷臍、斷尾、剪牙、打耳標等要嚴格用碘酊消毒,防止感染,避免發生各種應激。

2.2.2分娩舍的溫度要保持在20-24℃,保溫箱:仔豬1-7日齡32-34℃、8-12日齡30-32℃、15-30日齡28℃,低溫環境與室內溫差變化過大均可加重腹瀉疾病的發生。如有拉稀現象,保溫箱內墊上乾燥粉,拉稀地面及時清理並乾燥,室內溫度不低於22℃,保溫箱溫度不低於32攝氏度。

2.2.3仔豬出生第三天補鐵、補硒,仔豬每頭注射1.5ml益多幫,口服1ml百球清,可預防仔豬缺鐵性貧血與球蟲性拉稀。

2.2.4仔豬於7日齡開始補料,可在乳豬料中添加酸製劑和抗生素,少喂勤添,每天喂6次,即可鍛鍊胃腸的消化機能,改善消化吸收功能,提高飼料利用率,維持腸道菌群平衡,又可增強仔豬的免疫力,防治仔豬發生腹瀉。

2.2.5如一窩豬中有一頭豬拉稀,用8支硫酸慶大黴素(5ml/支)+4支阿托品(5ml/支)+2支鏈黴素(100萬單位/支)+1支魚腥草(10ml/支)+2支復B(10ml/支)混合溶液,每豬灌服3-5ml。每天灌服兩次直到整窩不拉為止。嚴重豬隻進行補液,用阿米卡星針劑(斷奶前1支斷奶後2支)+阿托品(斷奶前半支斷奶後1支)+生理鹽水10-20ml+VC1支混合,安5ml/日,進行腹腔注射補水。

2.3 針對保育豬、育肥豬、種豬腹瀉的防控

2.3.1進行24H控料,同時12H的控水,12H後飲水中添加痢菌淨200g/次,每天一次用三天,飲水過後再用衛可1:200飲水一次約兩小時,過後飲水中添加口服補液鹽。

2.3.2在24H控料後進行開料,痢菌淨300g+康農800g+阿莫西林400g+小蘇打2kg+衛可500g/噸或痢菌淨300g+利高2kg+小蘇打2kg+衛可500g/噸,有黴菌吸附劑的可在飼料中再加3-5kg/噸,連用一週。

2.3.3消毒以乾燥粉或炭渣為主,確保乾燥。

2.3.4強化棚舍保溫,保育每條棚舍溫度不低於23℃、育肥舍每條棚舍溫度不低於18℃。

2.4落實各項生物安全措施

2.4.1實行分點隔離飼養與“全進全出”的飼養制度,每批豬隻全部出欄後對棚舍要進行徹底的清掃、沖洗,然後連續消毒三次,空舍2天,再進入下一批新豬隻,這樣可以消滅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防治疾病交叉傳播。

2.4.2對所有棚舍的豬隻每週進行兩次衛可1:400飲水,減少病原微生物。

2.4.3強化隔離措施的到位性,發病棚與不發病棚杜絕人員的流通,專人負責相關棚舍,棚舍之間做好嚴格的消毒工作。

2.4.4強化棚舍內和產床衛生與乾燥,及時用帶有消毒水的拖把清理乾淨,同時用消毒布把仔豬全身擦乾淨,潮溼的地方用乾燥粉使其乾燥。

4.4.5強化消毒質量,針對外圍、上豬臺、外來人員、車輛以及棚舍外走道做到嚴格消毒不留死角。

3.小結與討論

有效控制仔豬腹瀉的發生,飼養場應側重做好以下工作:

3.1 嚴格從疫區引進豬。

3.2 仔豬引進時,應隔離檢疫二個月。

3.3 豬場最好實行全進全出制,引進前及售後都要對豬舍進行徹底清掃消毒。

3.4 注意做好妊娠母豬及初生仔豬的防疫工作。

3.5 注意做好豬舍平時的衛生、消毒工作。注意人員的走動。

3.6 加強飼養管理,保持會內乾燥,糞便及時無害化處理。平時注意改善母豬飲料質量搭配,保持環境和產房衛生。初生仔豬出生後要儘早吃到初乳。仔豬應早開食,開食前在仔豬舍放置少許炒熟的米粒仔豬嚼食,以促進仔豬消化機能的提高。

3.7 發病豬要及早隔離、治療,同時注意消毒滅源。

3.8 許多抗菌藥物均可用於防治仔豬黃、白痢。但由於大腸桿菌極易產生耐藥生,使得一些原來抗大腸桿菌作用很強的藥物現在已經越來越不敏感,大腸桿菌耐藥菌株普遍性使得應用抗生素治療的效果不理想。使得我們在選用抗生素時不得不進行藥敏試驗,來篩選藥物,但有時受條件和時間等因素的限制而不能進行,同時抗生素的濫用降低產品的品質,易在畜產品中殘留。選用生物製劑、微生態製劑對仔豬黃、白痢進行預防和治療則能收到較好的效果。

希望這篇文章對大家能有所幫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