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觉得普通人读哲学好像会使人变得更抑郁呢?

ghchjbj


不要把哲学看得太遥远,它只是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是我们三观形成的指导。简单的说,哲学是指导我们怎能看待事情和怎么做事情的思想。

举个例子,我们的二十四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一种哲学,而且由于它是我们的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加之我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我国发展的成果之一。

哲学从来不挑选受众,其实在学习了哲学后会有一个感觉,就是现在所学的哲学其实我们早已接触过,在父母老师的做事教导中,在各种电视节目中。

拿著名的唯物主义论来说,它的核心思想就是物质先于意识,是你现在拥有的条件决定了你想要从事什么工作,而意识会反作用于物质,你的斗志会影响你拥有的条件,从而影响你的工作。哲学从来都是紧贴生活的。

最后推荐一本适合初学者的哲学读物《苏菲的世界》,不要被书名所迷惑了,它是一本适合各个年龄段的哲学教学读物。读者读这本书的时候,会自然跟着苏菲去思考,一点一点地从我是谁?我来自哪里?这类问题开始,一步一步地了解具体的哲学内容,而且没个哲学观点书中都给了很好的示例,非常有趣味性。

总之,读哲学是不会导致抑郁的,导致抑郁的是对这个社会的捉摸不透。


踏实的jerry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我们先纠正一下问题:不是普通人读哲学会让人变得更抑郁,而是所有人读哲学都会让人感到抑郁,没有什么普通不普通的,因为人不应该分等级。

纠正完问题之后,我们开始说正题:人读了哲学之后会不会变得更抑郁呢?

其实是会的。

因为很多所谓的哲学家,他们身上都充斥着悲剧色彩,一生都演绎着悲观主义,最后的结局不是疯了,就是自杀了。

比如说尼采,梵高,海明威,三岛,川端,法捷耶夫,还有其他的一些哲学家,离去的理由也是让人难以置信,据说柏拉图是死于虱病,赫拉克利特是将自己闷死在牛粪里等。

总之他们离开的原因五花八门,甚至让人难以置信。

需要纠正一点,哲学家也有开心的时候,只是相比之下,他们抑郁的时间会更多一点,没办法,他们就是靠这一行吃饭,这也是他们的本性,如果他们每天乐乐呵呵,不去思考,哪里还有时间去思考深度问题呢。或许也是上天注定,需要有一些人承担悲剧,然后深度思考,牺牲自己的快乐,去思考人生的真相,带给世俗之人更多的释然。

1:悲剧是人生的真相

在很多哲学家身上都会看到一种状态,那就是悲观主义。

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哲学的本质就是看清人生的真相,而人生的真相就是以悲剧垫底。

人生的过程中,即便充斥着某一阶段的风光、富贵、荣耀等,但是人生的多数时刻,都会经历痛苦,经历悲剧,每个人的人生都无一幸免。

所以,当一个人逐渐的走向哲学的时候,自然会增加一些抑郁的情绪,哪怕有一些哲学的智慧是让我们抛开情绪看待生活,但是也不免会产生抑郁思想。

2:悲剧会让自己开始探索哲学

有的人是先看到哲学之后才看到悲剧,但是更多的哲学家,是因为先看到悲剧之后才开始去探索哲学。

佛教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带着三分病去修行。

一个人身处在富贵和顺境的状态之中,他从来不会去思考太多和人生相关的事情,而且更不会深度去思考哲学的问题。

就好像一个人正风光的时候,每天忙忙碌碌的都是为了工作,白天忙工作,晚上陪老婆陪家人,甚至是陪小三,他的时间被那些五彩缤纷的世界占有,没有深度思考的机缘。

然而,修行是需要机缘的,只有当一个人经历了痛苦之后,他才能真正的有时间去反思人生,这个时候就是修行的开始,也是和哲学结缘的开始。

不管他经历的是身体的病痛,还是生活的挫折和磨难,只有经历了痛苦之后,才会触发他去思考的心思。

而且人在痛苦的时候,才会更为清醒。

一个痛苦的人,他思考问题的深度,一定比那些整天沉迷于酒色之中思考的人,要更深层一些。

所以哲学的伴侣其实就是悲剧,你见过有几个人活的开开心心,整天没心没肺的去思考哲学呢。

结语:

对于这一个问题的答案,总结起来就是,一个人会因为痛苦而走向哲学,痛苦相伴的自然是抑郁情绪,而一个人也会因为哲学,而看见人生的本质,看到悲剧垫底的人生真相,这个时候也会让自己增添了抑郁的情绪。

所以哲学的伴侣就是抑郁,即便很多人认为哲学能让我们看清人生的真相,能看清生活的本质,变得更释然,就像佛道两家思想所说的,能够以自己的无常之心,无为之心去面对这个世界。

但是与此相伴的,最多的则是对于生活的坦然和内心的没有压力,但是很少有人能够从哲学中找到一种比世俗更快乐的快乐。


国学书舍


如果你读哲学感觉抑郁,那你完全可以选择暂停阅读。

这并不是贬低,我们都听过这样一句话: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

因为水浒里,多是绿林好汉,做事全凭个人喜好,冲动易怒,年轻人血气方刚,看多了,难免会有仿效的情况发生。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事实上香港的《古惑仔》系列,就影响了很大一批80、90后。

至于《三国演义》,大多“老奸巨猾”之辈,足智多谋又善于阴谋阳谋,老人家也很容易“学坏”。

每个年龄段,有每个年龄该读的书籍,如果哲学使你抑郁,那么你就可以停下来了,不妨再等个几年,再看不迟。

如果还是想看,那么不妨听我说上两句我的看法。

一、

如果不去查阅关于“哲学”的定义,你会怎么理解这个门类,以及“哲学”这两个?

如果去听一些老学究来解释它,那么你多半会听到各种关于哲学的不同种类,不同主义,之所以会有抑郁感,是因为我们察觉到自身的渺小和不可控性。

如果不去看关于生命的哲学,或许可以摆脱这种抑郁感。很多年轻人读生命哲学,我很不理解,明明是朝气蓬勃的年纪,非要去读这种剖析生命和灵魂的书籍,自以为可以提前了解生活的真谛。

但其实,这就是揠苗助长。

通常我们生活中口口相传的“哲学”,其实已经足够受用,如果不是特别有需要,我不建议年轻人看这类书。

这么说,好像我对“哲学”有什么偏见,并不是,很多时候,伴随着我们阅读过程中,很多内容超出我们日常的认知范围,就会令我们对其产生一种“玄学”或者“神学”的印象。

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哲学”囊括的知识面太过庞大,说它包含了其他所有知识门类也不过分。

二、

我们读哲学,首先需要清楚我们要了解的是什么,你是要去探究宇宙奥秘,还是这个世界的本质?

我敢保证,大部分人的初心根本不是为了看这个。

我们想要看的是什么?说白了,其实就是想要了解更深层次一些的“道理”,而这些“道理”的背后,往往就是人性,仅此而已。

比如哲学家叔本华曾说:人最不能够忍受的,就是身边的人比你过的好。

这就是“哲学”的一种表达方式,或者我们也可以称其为“哲理”,我相信,大部分人很容易接受这种表达。而不是生命因何而来、为何而去,我们为什么会生,为什么会死,灵魂去哪了。

活都没活明白,哪还有时间去考虑死后的事?你信用卡还了吗?房贷交完了没?

另外,其实《道德经》也是一本哲学书,“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是在探究这个世界的本质,那为什么我们读道德经不会感觉抑郁?

因为你看不懂!

不奇怪,我觉得我们的东西很好,不想懂的人,永远不懂。想懂的人,只要愿意花时间研究其中真意,就会像剥开洋葱的过程一样,绝对一层比一层“辣眼睛”。

三、

中西方关于“哲学”的说法其实是有出入的,西方追求的无非就是这个意义、那个意义,这个本质、那个本质,而我们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历史,浓厚的文化沉淀和积累,其实早就把这些看起来玄奥的东西,用最简单明了的方式传来下了。

比如西方国家口中的:“宇宙充满奥妙,我们只是茫茫宇宙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尘埃,甚至连尘埃都算不上,我们要心怀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

但这样的话,换成老子在《道德经》里,就八个字:“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所以,到底是“哲学”把我们变得复杂了,还是我们把“哲学”想的复杂了?

你一定要随着这种压抑的思绪沉入其中,弄的自己觉得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别人打你,你觉得无所谓疼痛,别人诋毁你,你觉得无所谓名誉。

在我们小时候,什么都不懂,却可以很快乐;但我们越是长大,就越是不快乐,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们总是在找答案,找原因,在找的过程中,我们会思考,不停的思考,也会发现其他的一些东西,比如邪恶,比如人性的扭曲,堕落。

思考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理解问题,而不是陷入问题。

结语

很多道理,身边就是,不必去刻意深究,很多时候一缕晚霞撒下来,你会觉得“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不得不说,这就是一种悲观。

所以周星驰在《喜剧之王》里,和柳飘飘坐在海边时,才会有这样一段对话:

柳飘飘:你看前面,漆黑黑一片,什么都看不到。
尹天仇:也不是啊,天亮之后就漂亮啊。

喜剧的内核是悲剧,哲学的内核也是悲剧。但我们难道就因此悲观吗?

有生命才有哲学,而生命本身就是坚韧不屈的积极乐观的象征,如果从坚韧不屈中只看到苦痛和低迷,那无疑是对它的一种误解。

在我看来,哲学就是思考,仅此而已。

期待您关注“一本情感簿”,了解更多精彩。感谢阅读!-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